明朝(?-1629)明末农民起义先驱,出生于陕西,1629年为陕西商洛兵备道刘应遇所杀。

中文名

王二

性别

出生日期

不详

去世日期

1629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陕西

主要成就

带动了后续的农民起义浪潮

民族族群

所处时代

明朝万历、天启、崇祯年间

字号

杜少陵

天灾人祸

明朝末年,陕北和关中北部连年发生灾荒。天气久旱不雨,草木枯焦,赤地千里,饥民外逃,饿殍遍野。天启五年(1625),饥民迫急,人人迁怒,欲反官豪,以求生路。天启七年(1627)七月,饥荒更加严重,加之疫病流行,百姓死毙愈多,“草木尽,人相食”,农民“皮骨已尽,救死不瞻”。但朝廷及陕西巡抚乔应甲不但不减免租赋,赈济灾民,反而增派所谓“新饷”“均输”等赋役,严令官吏督责。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明朝藩王对农民横征暴敛,生活比其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争的地区。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以陕西为中心,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手工者罢矿不断发生,为明末农民战争准备了必要条件。

白水首义

因无法忍受饥寒交迫及官府催逼,白水农民王二、种光道等,聚集灾民数百人,首插义旗,揭开了浩浩荡荡的明末农民起义序幕。

起义农民手持刀械,以墨涂面,攻打官仓,散粮于饥饿的百姓。此后,为免被官军合围,王二遂率部退至白水县洛河以北。此时,随军饥民日益增多,声势大振。起义军转战于渭北山区各县,攻镇夺寨,打富济贫,杀斩贪官污吏,受到四方百姓的拥戴。

王二起义军迅速壮大,明廷十分恐慌,急派官军围剿。首义军与官军多次作战,屡屡绝地反击,以少击多,累败官军,所到之处,饥民和官军逃兵纷纷加入,队伍迅速扩大到数千人,继续活动于韩城、蒲城、宜君、洛川、白水等地,与官军周旋。

崇祯元年(1628),陕北府谷农民王嘉胤集结一群饥民造反,王二闻知后,急领首义军北上,与王嘉胤会合,队伍发展到五六万人。不久,王二、王嘉胤起义军向南进入黄龙山,继续杀贪官、破监牢、开粮仓,官军东西奔杀,但仍奈何不得。

是年,安寨高正祥,宜川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洛川王虎、黑煞神,延川王和尚,甘肃庆阳韩朝宰、武都周大旺等农民也四处举旗起义,陕西全境、甘肃东部和四川北部都有起义军在活动。加之甘肃固原官军抢劫州库,巡抚梅之涣勤王兵和山西巡抚耿如杞勤王兵发生哗变或溃散,不少官兵加入起义队伍,使各路起义军日渐壮大,与腐败的官府进行斗争。

崇祯二年(1629)春,明廷诏令兵部尚书杨鹤为陕西三边总督,围剿农民起义军,以王二该部为全体义军之共首,克期必剿灭。在与官军的艰苦作战中,王二被俘,为陕西商洛兵备道刘应遇所杀。

王二死后,起义军余部将他葬于故乡陕西省白水县北塬镇南鹿角村,由王嘉胤领导余部继续与官军斗争,顽强地坚持了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