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镇隶属河南省登封市,地处嵩山东麓,位于郑州市西南64公里,登封市东南25公里处,大冶镇辖34个行政村,341个村民组,总面积98.7平方公里,人口7.8万。

境内煤炭、铝矾土、蓝矸石、石灰石、白云石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槐下公路贯穿东西,大景公路沟通南北,与近百条镇级公路纵横交织,联结了大冶镇各村、企业。大冶镇隶属登封市,地处嵩山东麓,位于郑州市西南64公里,登封市东南25公里处。

2019年10月,大冶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中文名

大冶镇

机场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面积

98.7平方公里(2017年)

人口

7.8万(2017年)

方言

豫语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371

车牌代码

豫A

邮政区码

452400

外文名

Daiye Town

火车站

郑州火车站

行政类别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河南省登封市

民族

汉族

下辖地区
行政区划代码

410185105000(2020年6月)

政府驻地

冶南村香山街17号

历史沿革

1958年建前进公社,后更名大冶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改镇。1

大冶镇

997年,面积99平方千米,人口7.3万,辖冶东、冶西、冶南、弋湾、塔湾、周山、五里庙、牙山、桥板河、新兴沟、沁水、炮房沟、王家庄、石岭头、东施村、西施村、大路北、川口、火石岭、温沟、老井、松华、沙沟、朝阳沟、垌头、东刘碑、西刘碑、新村28个行政村。朝(阳沟)兰(考)地方铁路过境。

自然资源

据初步勘探,大冶镇境内蕴藏有14种矿产,其中煤炭储量3.2亿吨,铝矾土

大冶镇地貌

1.1亿吨,石灰石1.6亿吨,白矸石2.2亿吨,蓝矸石6500万吨,铁矿石、磷矿石及稀有金属镓等也有可观的储量。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大冶镇下辖34个行政村,341个村民组,有冶南村、冶东村、冶西村、火石岭村、松华村、老井村、沙沟村、雅山村、南五里庙村、桥板河村、塔湾村、周山村、弋湾村、吴庄村、陈家沟村、粉坊门村、沁水村、王家庄村、石岭头村、新兴沟村、炮坊沟村、东施村、西施村、大路北村、川口村、温沟村、朝阳沟村、后柿杭村、前柿杭村、东庄头村、西刘碑村、东刘碑村、新村、垌头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大冶镇下辖34个行政村。

大冶镇区划详情
冶南村冶东村冶西村火石岭村松华村老井村沙沟村
雅山村五里庙村塔湾村桥板河村周山村弋湾村吴庄村
陈家沟村粉坊门村沁水村王家庄村石岭头村新兴沟村炮坊沟村
东施村村西施村村川口村大路北村朝阳沟村后柿杭村前柿杭村
东庄头村西刘碑村垌头村东刘碑村新村村温沟村[2]

经济

第一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大冶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向阳煤

大冶镇纪念碑

矿、王楼煤矿、二耐公司、嵩山磨料厂等一批龙头企业,其中二耐总厂的低蠕变莫来石、活性镁铝尖晶石等产品,获部、省优奖,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近几年来,该镇按照"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依托多年发展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建立了以电力、磨料磨具、耐材为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引导鼓励煤炭企业调整经营方向,推动了全镇经济结构的调整,该镇已发展企业500多家。狠抓小城镇建设,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拆除旧建筑,新建楼房,镇区面貌焕然一新。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成了可解决吃水问题的大冶镇自来水厂;扩修并硬化公路,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大冶镇将坚持一二三产业一齐上,政府、社会多元化投资,城镇建设计划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镇区面积,完善服务功能,引导群众向镇区集聚,拉动镇区商业服务业发展。工业化方面,大力发展新上项目建设,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产业

丰富的矿产资源给大冶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把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兴办工矿企业作为大冶镇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突破。2008年,先后已有24个行政村达到了小康标准。然而,依靠资源富起来的大冶人民也深知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已把投资的目标转向资源深加工、高、精、尖等项目上去。2008年,已逐步形成以煤炭、建材、耐材、冶金、机械、加工为龙头的门类较为齐全的乡镇工业体系,并相继形成了11个集体公司。其中,大冶镇的第二耐火材料总厂先后研制新产品20多项,其中4项填补国家空白。向阳实业总公司滚动发展,实施煤变电战略,新建坑口电厂一座,计划投资1亿元,即将投入运行。“经济要发展,交通、通讯是先行”。2008年,党委、政府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投放巨额资金,先后建造了影剧院、俱乐部、溶食宿、娱乐于一体的宏达宾馆、敬老疗养院、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台等基础设施。开通了4500门程控电话,1200门移动电话,传真业务、无线寻呼也相继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家中;境内大小铁路两条,与国铁接轨;四通八达的公路村村相连。镇政府94年又投资3160万元,用于境内的槐下公路扩宽工程,在登封修路之上创出了奇迹。95、96两年又修村级柏油公路30公里,投资2亿元的镇区建设,按照武汉设计院的设计,已进入实施阶段。

改革开放的春潮在大冶富饶美丽的沃土上浪激涛涌,勤劳勇敢的大冶人民正用智慧的双手编织着希望未来。大冶,也终将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神州大地上的一面红旗。

城镇建设

大冶镇

登封市大冶镇地处中岳嵩山东麓,东距河南省省会郑州64公里,西距古都洛阳85公里,西北距登封市区25公里,与举世闻名的少林寺毗邻。大冶镇辖34个行政村,341个村民组,面积98.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万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剩余总储量1.3亿吨,铝矾土矿储量3090万吨,石灰石、白云石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享誉全国、被亿万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曲剧《卷席筒》和现代豫剧《朝阳沟》,均出自大冶镇。2008年,大冶镇党委、政府以“三化”建设统领工作全局,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大冶镇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57亿元,比2004年增加500%;工业总产值完成54.61亿元,比2004年增加430%;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2.12亿元,比2004年增加527%;销售收入完成56.75亿元,比2004年增加60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6亿元,比2004年增加160%;引进境外投资1.7亿元,比2004年增加340%;乡镇企业入库税金完成1.8亿元,比2004年增加167%;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首超亿元大关,完成1.08亿元,比2004年增加230%。并先后荣获“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河南乡镇之星”、“河南省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河南省前二十强乡镇”、“河南省‘五好’乡镇党委”等荣誉称号。

资源型区域

大冶镇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区域,在经济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煤炭储量丰富。但是,随着煤炭的开采,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最直接的问题有三个:一个是煤炭剩余的可采储量大部分压在村庄居民区下面,要把这部分煤采出来,就必须要解决压煤村居民的搬迁问题;二是煤炭长期大规模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塌陷区,耕地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必须要解决出现的生态破坏问题;三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必须要解决新经济增长点的问题。

针对资源型区域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大冶镇党委、政府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大讨论,找到了一条群众、企业和政府都能接受的,能达到三方共赢的道路,即:在沿镇主干道两侧无煤区域规划建设新的居民区;塌陷区及压煤区居民向新居民区搬迁;鼓励和培育非煤产业发展;对搬迁后的土地进行复垦并统一规划发展现代生态农林业。并在河南大学著名区域经济学家组成的“大冶镇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论证的基础上,邀请全国知名专家领导到登封,详细论证了大冶镇这样一个资源型乡镇如何走出一条新兴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的道路。经过论证,2005年,大冶镇确立了大冶镇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以“三化”建设统领工作全局,三化并举,有序发展。

三化战略

大力推进工业化,工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大冶镇水资源

2008年来,大冶镇党委、政府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一是强力推进煤矿企业合并重组,把原来的38家煤矿整合为14家,形成了一些大型煤矿和企业集团。二是紧紧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磨料磨具、高档耐材、建材等为主导产业的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止2008年,大冶镇有耐火材料企业76家,磨料磨具企业20家,电力企业2家,特种水泥生产企业4家。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4年以来,新上工业项目共完成投资21.57亿元。四是大力提升骨干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春胜耐材公司年生产各种耐火材料12万吨,是中国优质硅砖生产出口企业,国内热风炉用优质硅砖行业标准制定单位,在全国都有较强的影响力。五是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6亿元,并顺利入驻了一批省、市重点工程。

稳步推进城镇化,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冶镇为了全面改善煤矿塌陷区居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沿镇主干道两侧无煤区域,依山傍势,规划建设共有6个组团组成、占地10.5平方公里、可容纳8万人居住的煤矿塌陷区居民安置区。自2005年4月份开工建设以来,2008年,安置区共开工建设冯家沟、火石岭和老井3个组团,已投入资金3.8亿元,入住人口1.9万人。其中,建成家属楼33栋,独家小院1510处,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100万元,自来水厂、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文化大院、医院等配套工程已建成。通过城镇化建设,使大冶镇初步形成了“路平灯明水通,街市文明繁荣,环境美丽整洁,人民安居乐业”的城镇新景观。

加快推进生态化,大冶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大冶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绿色大冶”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开展规模化经营,探索和总结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做到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双赢”,真正实现“镇在林中、林在镇中、山清水秀”的生态建设目标。一是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冶镇退耕还林32604亩,封山育林1787亩,国家公益林5931亩,省级公益林35888亩;二是完成了登封市绿色大冶生态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建设了一个省级香山森林公园和一个郑州市级朝阳沟森林公园,2008年,香山省级森林公园和朝阳沟郑州市级森林公园共栽植51个树种,62万多株。2008年来,已累计投资5807万元,先后在东施村、冶南、冶西等10个煤矿塌陷村复垦土地14322亩。

大冶镇正通过实施“三化”战略,不断加强和谐大冶建设。不难相信,有大冶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大冶镇干群的精诚团结,未来的大冶必将会变成一个生机勃勃、工业化的新大冶!一个充满希望、城镇化的新大冶!一个山清水秀、生态化的新大冶!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新大冶!

乡镇转型

大冶镇最终形成的共识是:抓住2008年煤炭价格持续攀升、煤炭企业利润丰厚、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有利时机,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让老百姓得到足够的补偿,在彻底解决群众社会保障问题的前提下,实施大搬迁,推进城镇化;以煤炭企业为投资主体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施产业升级,强力推进工业化;以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群众拥护并积极参与,使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土地得到科学合理整治,恢复和增加大量的耕地面积,最终使大冶镇的社会转型能够成功顺利地完成。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大冶镇计划使用“行政强制”手段,这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据记者了解,这也是河南首个乡镇级别的区域政府主动为自己做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2008年3月6日,包括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司司长王超平、国家发改委政策法规司司长任珑、河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耿明斋在内的40多位高官和专家学者齐聚小城登封,参加了一场名为“登封市大冶镇可持续发展方案设计与实施对策”的论证会,东道主是大冶镇党委书记裴松宪。

大冶镇位于登封市东南部,辖34个行政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74251人,煤炭、铝矾土等矿产资源丰富,近20年来,大冶镇经济依托煤炭得到了迅速发展。2004年大冶镇GDP总量12.94亿元,人均GDP15189元,是河南省平均水平8300元的1.83倍,当年财政收入4676万元,几乎相当于豫东南一个农业县的收入水平。

危机

但是,这些骄人的经济发展成绩并不能让裴松宪感到轻松,吴老汉和吴庄村的遭遇其实是整个大冶镇矛盾的一个缩影,裴松宪把大冶镇的孤岛现状总结为大冶镇“四大危机”。

资源危机

第一个危机是资源危机。裴松宪说,大冶镇煤炭资源有限,剩余储量仅1.3

大冶镇

亿吨,可采量是8000万吨,按2008年的速度可开采20年左右。但是大部分煤被压在村庄下面,分散的村庄将煤炭资源自然分割得支离破碎,可开采的量不足4000万吨,按照现在500万吨/年的开采量计算,大冶镇依赖于煤炭来生存的时间仅有5-8年,资源面临枯竭。生存危机

第二个危机是生存危机。裴松宪分析:大冶的群众除靠在煤矿打工挣钱外,生产和生活并没有本质的改观,新的工业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土地遭到了大面积破坏。一旦没了煤,群众的生产生活将大幅度倒退,土地龟裂使农民失去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再加上多次搬迁和反复建房,几乎耗尽了群众一生的血汗钱,以后的生活更没着落。反复搬迁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矿区纠纷不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群众、企业和政府都叫苦不迭,整个社会将处于一种混乱、恐慌之中。

发展危机

第三个危机是发展危机。大冶煤资源一旦枯竭,裴松宪担心,大量的煤矿将倒闭,相当一部分矿主会携款带着老婆孩子迁入大城市生活,留下来的全是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生活无依无靠。由于这部分资金的大量外流,大冶镇的社会经济整体上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留给子孙的将是可怕的灾难。

生态危机

第四个危机是生态危机。裴松宪说,现在大冶镇由于煤炭开采而导致了土地被破坏,沟壑纵横。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大量群众靠天吃饭,吃水要拉着水车跑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高价去买。沉陷的土地使人不敢随便进入,种不敢种、犁不能犁。无数的塌陷区使自然的小村庄变成了一个个孤岛,一些山丘由于开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未来发展

裴松宪说,针对这些问题,大冶镇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的大

大冶镇

讨论,希望找到一条群众、企业主和政府共同接受的、能达到三赢的道路。他们达成了最终的共识。为此,大冶镇委托河南大学牵头,设计了一套《大冶镇可持续发展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对策》(以下简称《对策》)的方案。该《对策》认为,塌陷区人们居住环境恶劣,而且占压了有限而宝贵的煤炭资源,只有实施彻底的搬迁政策才能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即使是一些地下无煤的非塌陷区,分散居住的农户交通不便,生活困难,并造成了较大的土地资源浪费,也必须搬迁。在人口搬迁的设计方案中,大冶镇计划让塌陷区的压煤户先行搬离并优先安置,农民搬离之后,必须把土地租给政府进行集中整理、复垦,计划成立大冶镇土地开发公司负责开发。

此外,政府还负责为搬迁户每户提供一个劳动力就业岗位,并定期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自搬迁之日起,政府和企业分阶段负担每个人口补偿面粉20公斤,期限三十年。按照拟订的方案,平均每个搬迁户将会从煤炭企业获得搬迁赔偿费5.2万元,镇政府还要补偿1万元。

整个搬迁完成后,大冶镇8万人将主要居住在镇政府东、南两侧新规划地下无煤居住区,大冶镇把它当作推进大冶镇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为了促使煤炭企业能够尽早地落实非煤投资项目,大冶镇设想“不以关停矿井等行政干预的方式强制执行,而是通过提取非煤产业建设基金的方式促使他们自觉完成投资”。例如,从2005年3月1日开始,从每吨煤中提取5元钱,该基金由镇政府设专门账户、专人管理。基金的所有权仍然归煤矿业主,一旦煤矿业主达到镇政府规定的非煤产业建设标准,此前提取的产业基金将如数退还。赞许中的争议

大冶镇的这个规划是由河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耿明斋牵头拟定的,规划中的意见和措施代表着耿和大冶镇政府的共同意见。

河南省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苏参加了当日的研讨会,所提观点颇受与会人员赞同。王永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三个肯定和一个建议”来概括他的观点。“三个肯定”中首先是肯定了大冶镇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现在全国都在探讨资源型城市如何避免矿竭城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河南是一个资源大省,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大冶镇提出的这个命题对全省资源型小城镇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深刻意义。”王永苏说。

其次,大冶镇是一个丘陵浅山区镇,具有发展磨料磨具产业的各种基础,它把磨料磨具产业集群作为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具有现实的操作基础,该产业也是一个市场前景较好的产业,是正确可行的。

再次,借助发挥煤炭资源作用,让压煤村庄实施搬迁,把塌陷区村民集中居住,从而加速大冶镇城镇化建设进程,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做法。

获得荣誉

1992年被省民政厅命名为“乡镇之星”。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1994年被省政府授予发展经济先进乡镇,1995年被省体改委等11个部门定为河南省五十个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之一,1995、1996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发展经济强镇、三星级镇、四星级镇。

2019年10月,大冶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3]

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