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宋史·王安石传论》,“仕途经济”应该是指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人通过一番奋斗取得功名,获得官职,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使其家人、亲属以及朋友也跟着沾光,获得利益。

外文名

Political economy

出处

宋史·王安石传论

解释

仕途指做官的途径

解释

仕途经济(shì tú jīng jì):仕途指做官的途径,也指官场;经济,指经世济民,治理国家。做官治理国家。

薛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

仕途经济出自《宋史·王安石传论》:“朱熹尝论安石文章节行高一世,而 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

“仕途经济”是大观园中怡红公子贾宝玉最讨厌的一个字眼。凡是劝宝公子留意“仕途经济”的话,无论是从谁的嘴里说出的,都一律被公子斥为“混帐话”。而他最爱和林妹妹说话,其原因之一也是“林妹妹就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可见“仕途经济”这种东西在宝公子的价值观中是最轻的,最薄的,也许根本没有半点分量。何谓“仕途经济”?

仕途经济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说,但通过其中侧面的描述以及暗示,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一二。“仕途经济”应该是指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人通过一番奋斗取得功名,获得官职,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进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使其家人、亲属以及朋友也地跟着沾光,获得利益。

仕途经济

辞书上说:“仕途,做官的途径;经济,经世济民,治理国家。”如果是为了“治理国家”而走一条正确的途径去“做官”,倒也无可厚非。然而,纵观中国五千年发展史,这种官实在是太少了,而更多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把“仕途经济”理解为“升官发财”,似乎更贴近一些。

翻开《红楼梦》,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可谓是“仕途经济”的代表人物,不过,这个记录却是常常被刷新的,而且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莫过于两千多年前的那位“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的大商人吕不韦了。

相关典故

《上韩荆州书》云:“十五学剑术,徧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李白曾作《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借以言志,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意欲以纵横之术,谋为帝王辅弼,济苍生,安社稷,然后功成身退,重返自然。此为李白一生最高理想。为了完成这个理想,干谒、走终南捷径、参军,这些途径他都试过了,但他还是没有成功。虽然靠走终南捷径成为了玄宗的御用文人,但那短暂的长安经历不仅没法实现他的理想,反而让他更感到理想的渺茫,也树下了众多权势显赫的敌人,让他的理想更难实现。

他一生痴迷于仕途经济,但却从没真正实现过自己的理想,胸中激荡着的鲲鹏之志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活得很痛苦。诗人晚年在《赠张相镐》中曾悲愤地感叹:“一生欲报主,百带期荣亲。其事竟不成,哀哉难重陈”。是什么原因让他到老都痴迷于仕途经济?

相关评论

小说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发迹史上看,这种奋斗应有两种途径:一是发奋学习,研读四书五经八股等文章,以期能在科举考试中名列魁元,金榜得中,从而一朝成名,跻身权贵。这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最光彩的进取“正途”。很多自以为学问大本领高的人都乐于走这条路。也有很多有作为的官员走的就是这条路。《红楼梦》中的贾政因为没走上这条路,懊悔终生。贾宝玉的侄子贾兰以及贾宝玉的弟弟贾环,后来也都走了这条路。贾政很是希望宝玉也能走这条路,所以对宝玉读书一事抓得很紧,庭训也就异常严格,以至于宝玉看见他老子“就像老鼠见了猫儿一般”。当然宝玉也不是不爱读书。宝玉读了许多像《西厢记》那样的书,还能学以致用,在追求林妹妹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里面的台词。此外他还读过许多名人的诗词歌赋,还有什么“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不知宝公子当时是否这样读的?),不过这一切在贾政的眼里都只能算是“精致的淘气”,因为这些东西属于“杂览”,与科举功名无关,也就与“仕途经济”无关了。

实现“仕途经济”的第二条奋斗途径就是投奔已经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有亲的认亲,同姓的联宗,八竿子打不着的也可以去做清客,或成为其门生。总之,多与权贵来往,以期得到他们的提携。《红楼梦》有好几位人士走的都是这条路。平民百姓如刘姥姥者,勇敢地踏入贾府的高门槛,前去认亲,虽然被贾府上下人等玩弄嘲笑,却也着实为自己的家庭捞了不少物质上的实惠。想向上爬的人如贾雨村者,借着与贾府联宗的方便,靠着贾府的势力,顺利做上了应天府尹。贾府管家赖大的儿子赖尚荣也是依靠贾家的势力做上了知县。至于贾府本身,一是靠祖上的功劳,而是靠皇亲国戚的身份,三是靠与权贵北静王府的不一般的关系,始终维持着王侯一般的地位和生活。但最终因为和另一位权贵西平王府没有处好关系而被弹劾、被抄检,被抛入了地狱。由此可见,这第二条“仕途经济”途径也是需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

中国过去的文人都认定了仕途经济一条路,“经济”指的是“治理国家”,比升官发财要好听得多。说的“仕途经济”,指当官成了一种经济现象。“仕途经济”可能一时让人不好接受,是一个经济社会,也是一个经济时代,比如“执法经济”,一开始很多人不习惯,后来这个经济越发展越猛,人们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各行各业都有各行各业的经济,农业有农业经济,林业有林业经济,仕途当然也可以叫仕途经济,恐怕这还是当今热门经济的一种,不次于办学、开药店、搞房地产。人们投奔仕途的热情,足可以说它是当今热门经济。

旧时的读书人不妨唱唱高调,明明是自己想出人头地,得到一个就业的好位置。这是人之常情,人的生存手段就是经济,没有经济,人就没法生存。世界上所有的从业者,肯定想到的是利,也就是经济,所谓的冷门和热门,无非是经济利益的大小。当官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先把为官的高调子放下,这样我们才好说事。你如果一说到官,都是父母官,都是公仆,都代表政府,高尚得无可质疑,那就没法评说了。实际上官与其它行业的人谋生的目的没有什么不同,“千里来做官,为的是吃和穿”,这倒是最实在的,它与“治国平天下”的高调确实不可比,朴素的话,实话,也并非不能说。当官首先是为了自己就业和谋生,为了“吃和穿”或养家糊口,这是前提。在所有的行业中,官俸官禄可能比其它行业的经济势力强,所以很多人就想从事当官这一职业。仕途自古熙熙攘攘,这只能说明这是一个热门行业。官从事的行业,只能说他们的责任大一些,你不能说他们就是一个觉悟和道德极其高尚的人群。我们自古把官捧得太高,对他们期望值太大,反而容易失望。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法治民,以德教民,刑不上大夫,官好像都是“神父”角色。实际上古代的官也是凡人,首先靠一种职业谋生。如果提到经济的高度,因为当官可以发财。尽管有人说“当官不许发财”,但靠当官发财大有其人。靠当官能捞到很多钱,这就成为仕途经济了。中国人自古对当官都非常热衷,汲汲于功名,功名可等于利禄,这可以说是当官的普遍的目的。功名是靠个人打拼出来的,这是仕途经济的积极拼搏,这样的拼搏利己利国利民,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唱高调唱出来的。

从经济角度讲,现代社会的仕途不应当那么热,现代社会分配相对公平,不可能有“食万户”的官,官员也是工薪制,他们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利益并不是很突出,并非发财的行业和暴富行业,不可能腰绕万贯。相比而言,其它“朝阳经济”比比皆是。既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热衷于当官呢?也许他们的经济在于隐性!从人们当官的热情来看,这个经济利益是不可低估的,一些人跻身官场,发财有术,成为巨大经济利益者。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亦官亦商,牟取暴利。这些贪官,每抓出一个来,除查明的贪污受贿数额之外,常有很多财产不能说明来源,这个灰色经济成为一个巨大黑洞。他们把仕途变成了险途。有一个叫武保安的“七品官”,上任八个月,卖官收入多达四五百万元,真可谓“一官万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