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1433年2月27日-1526年12月9日),字希贤,号晦庵。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明朝中期名臣、内阁首辅。

刘健师从于大儒薛瑄,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登进士第,历庶吉士、翰林编修、翰林修撰、少詹事,并担任太子朱祐樘(明孝宗)的讲官。孝宗即位后,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后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弘治十一年(1498年),接替徐溥担任首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弘治十五年(1502年),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拜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明武宗即位后,奏请诛杀宦官刘瑾未成,只得致仕归家。不久,便被列为“奸党”之首,其后被削籍为民。刘瑾被诛后复官。嘉靖五年(1526年),刘健逝世,年九十四。获赠太师,谥号“文靖”。《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刘文靖公奏疏》二卷。

刘健历仕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他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对明朝中叶弘治、正德两朝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崇儒兴学,注重实务。居官敢言,极陈怠政之失,指出财政困难之原因在于斋醮、织价、冗官、营造之浪费。时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而谈。”

中文名

刘健

别名

刘希贤 刘晦庵 刘文靖 刘洛阳

性别

出生日期

1433-02-27

去世日期

1526-12-09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洛阳

出生国家

明朝

追封

太师

主要成就

历仕四朝;辅佐明孝宗“弘治中兴”

主要作品

《刘文靖公奏疏》《晦庵集》

所处时代

明代

官职

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

谥号

文靖

字号

希贤

晦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健生于明宣宗宣德八年二月八日(1433年2月27日),父亲刘亮,官至三原教谕,有学问品行。他少年时就端正持重,曾跟随著名理学家薛瑄读书。

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刘健中进士科,被选为庶吉士,授任翰林编修。进入翰林院后,他闭门读书,谢绝交游,众人都称他为木头。他熟读经书,有经世济民之志。

东宫讲官

刘健半身像

明宪宗成化(1465年-1487年)初年,刘健升为翰林修撰,不久再升迁至少詹事,并担任东宫(太子朱祐樘)讲官,和朱祐樘关系十分融洽。

弘治元年(1488年),朱祐樘即位为帝,刘健也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进入内阁,参预国家大事。

弘治四年(1491年),升为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学士。

弘治首辅

弘治十一年(1498年)春,刘健进官少傅兼太子太傅,接替徐溥成为内阁首辅。

刘健学问博大精深,敢于谏言,以天下为己任。当时,受孝宗宠信的太监李广因清宁宫火灾而畏罪自杀,其贪赃罪行被揭露。刘健与阁臣李东阳、谢迁上疏说:“古代帝王没有不遇到灾害而恐惧的,向来奸人佞臣炫惑圣明皇帝的视听,贿赂流行,赏罚失当。灾异的积累,正是这些原因,现在所幸首恶消除,陛下开始醒悟,然而余恶尚未除尽,过去的积弊尚未革除,臣愿意奋发有为于政事,举荐贤才,贬退奸恶,赏罚分明。凡是所应当施行的,果断处置毫不犹豫,不再因循守旧,以免后悔。”孝宗正赞赏接纳刘健的意见,而李广同党蔡昭等随即取到圣旨,给予李广祭祀安葬和祠堂牌匾,刘健等极力劝谏,仅停祠堂牌匾。

由于他位高权重,朝中谏官有时候弹劾他专权,他从不放在心上。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1],国子监学生江瑢弹劾刘健、李东阳阻塞言路。孝宗为了安慰刘健、李东阳,将江瑢下狱,刘、李二人不计较私人恩怨,大力为江辩护,将他救了出来。他的为人,使朝中上下十分信服。

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月,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大同告急,京师戒严。刘健与李东阳、谢迁受孝宗召见,商议对策,最终决定罢黜遂安伯陈韶等三人,另用颇有武干且“清慎守法”的镇远侯顾溥总督团营,以整顿京营军务。孝宗在位末期,倦于上朝,刘健等人屡次以此进言,但孝宗并不采纳,只是颔首而已。

弘治十四年(1501年),孝宗想增加军饷,让大臣们商议。刘健力主减轻百姓负担,通过缩减宫廷费用、土木工程、裁减冗官等保证军饷供应。都被孝宗接受。

弘治十五年(1502年),《大明会典》修成后,刘健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任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还和李东阳、谢迁都被赏赐蟒衣,这也是明朝内阁大臣受赐蟒衣的开始。

当时,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同心辅政,尽职尽责,竭尽所能,知无不言。开始的时候孝宗还不是全部接受,后来由于他们所奏都见成效,于是再有所奏,孝宗无所不纳,还尊敬地称呼刘健为“先生”。刘健每次进见,孝宗都屏退左右和他密谈。无论是刘健提出或是罢免文武大臣,还是他所建议实行的政治措施,孝宗绝大部分都能接受。

矢志除奸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驾崩,遗诏命刘健等辅政。孝宗死后,由朱厚照即位,即武宗。武宗被身边以刘瑾为首的宦官诱惑,贪玩享乐,不理政事。刘瑾便与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八人乘机干预朝政。刘健等人多次上书要求武宗上朝处理政务,清理后宫的玩乐设备,武宗总是表面答应,实际并不执行,反而变本加厉地在后宫玩乐。身负先帝重托的刘健看着年轻的武宗这么不争气,十分自责,于是只得上书请求退休,武宗婉言相留,但仍然不理朝政。于是,刘健等人不断上疏,指出政令错误的地方,尤其指斥贵戚、宦官。由于奏章很多,呼声很高,武宗迫不得已,假装命令下面商议。刘健十分失望,再次请求退休回家养老,李东阳、谢迁也跟着提出退休,武宗没有办法,只得按刘健等的意见处理朝政。

刘健等人眼看武宗被宦官诱惑,沉迷享乐,不理朝政,于是决心铲除“八党”,朝中大臣纷纷响应。刘瑾等人非常害怕,于是哭着向武宗求救。武宗听了他们的哭诉,非常恼怒,于是下令将部分反对宦官很积极的官员下狱。“八党”不仅没有除掉,刘瑾还被任命为司礼监,大权在握。在努力没有结果的情形下,失望的刘健、谢迁再次请求退休回家,这次武宗批准了。于是刘健告老还乡。

追夺名诰

刘健回家后,刘瑾等人更加嚣张,增设特务机构,四处活动,镇压异己,排斥忠臣,引进私党,大肆掠夺农民土地,导致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广、江西等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退休在家养老的刘健痛心疾首,却毫无办法。而刘瑾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想陷害刘健。在他退休的第二年三月,刘瑾等人诬陷五十三人为奸党,榜示朝堂,而刘健位列第一。

正德五年(1510年),刘健被削职为民,并夺去一切封号。同年,刘瑾被诛杀,刘健官复原职。刘瑾被杀后,武宗仍然宠幸宦官张永等人,数次南下巡游,沿途不断骚扰人民。刘健听说后,气得吃不下饭,连连叹息说:“我辜负了先帝的重托啊!”

福寿康宁

嘉靖五年(1526年)冬十一月六日(12月9日),刘健逝世,享年九十四岁。刘健死后,留下数千言的奏章,劝世宗正身勤学,亲近贤才,远离奸佞。世宗闻讯后,十分惊愕悲悼,为其辍朝一日,派官员按例赐祭葬,并追赠刘健为太师,谥号“文靖”。

主要影响

刘健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入阁,参预政事。弘治十一年至正德元年(1498年-1506年)间为内阁首辅。他居官敢言,极陈孝宗宠信宦官李广之过失及武宗早年的怠政,指出朝廷财政困难的原因在于国家在斋醮、织价、冗官、营造等事务上的浪费。弘治十三年(1500年),蒙古骑兵南下,京师戒严,刘健罢黜遂安伯陈韶等三人,另用颇有武干且“清慎守法”的镇远侯顾溥总督团营,以整顿京营。次年六月,又建言御虏安边之策:出京兵不如募边勇,给大同马不如以金就市大同。又运帑金召商纳粮刍,拔异才,奖游击将军张俊,命都督神英领京军万人待援等。孝宗一一采纳。

刘健气度威严,以身作则。退朝后,同事私下晋见,他不说一句话。李东阳用诗文引导后来人,海内人士都摩拳擦掌谈论文学。唯独刘健执意教人研究经学,寻求性理的根源。《明史》称其“事业光明俊伟,明世辅臣鲜有比者”。

人物评价

总评

刘健历仕四朝,忠于职守,呕心沥血。他气度威严,以身作则。退朝后,同事私下晋见,他不说一句话。李东阳用诗文引导后来人,海内人士都击掌谈论文学。唯独刘健执意教人研究经学,寻求性理的根源。《明史》称其“事业光明俊伟,明世辅臣鲜有比者”。

历代评价

阎禹锡:伊洛渊源续有人矣。[1]

白良辅:吾中夜乃思得之,始知吾子贤予远甚。[1]

时人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2]

朱厚熜:卿资禀醇正,器识恢宏。粤自早年,究心理学,上探河洛之传。登名贤科,蜚英艺苑。劳勤茂著,闻望弥隆,遂以硕德长才,受知于我孝宗皇帝。简自圣心,擢居政府。朝夕献替,不诡不随。培植人才,爱惜善类。宣达民隐,慎守彝章。延访于便殿,赐问于平台。危言党论,禆益弘多。是致弘治十有八年之间,政事清明,实惟卿与二三大臣佐理之功。至于顾命之际,推诚付托,至切至专。卿感激知遇,益竭劳瘁。故当武宗皇帝改元之初,随事纳忠,曲为匡救。其毅然不可回之气,往往形于词色。厘革宿弊,斥逐群小。直道难容,告老而归。高风大节,播在天下。中遭权奸,横加谗抑。旋复昭雪,人咸钦仰之不置。乃今年近九旬,体履康泰,全名盛福。求之当代,实鲜其伦。惟昔宋之名贤,如司马光、文彦博辈,皆卿乡哲。揆其始终进退之大义,卿亦不多让焉。……卿有嘉谟之计,尚无所隐,以辅朕之不逮,期于海内。又安共享太平之福,而卿亦永有令誉于无穷矣。[3]

陈献章:刘文靖讲“人之生也直”章一论,判善恶于一言,决兴亡于万代。其天下国家治乱之符验与。

唐枢:英、景震严,梁栋森列,不有其后,几其替矣。而宪孝相承仁厚贤明之治,又能灌洽而培植之,几四十年。丰芑流长,阿菁道茂,萃发于一时。是以硕才辈出,文明化光,猗欤盛矣。当是时海内晏安,含哺鼓腹,郁郁乎太平气象,不知帝力之何有?究厥所自,其谁以为遗也?独念诸君子保泰之功,能备九三之德,悉艰贞之义乎?夫后以裁成,辅相以左右,民陂平复往,不可不畏耳。

王琼:公位极人臣,寿至九十四,功成身退,完名以归者十年,奇矣哉!

费宏:孝宗敬皇帝临御十有八年,敬天法祖,任贤使能,中国乂安,四夷宾服。其继体守成,治化之美,上媲圣祖,驾轶帝王。一时辅臣则有若太师晦庵刘文靖公、西涯李文正公、太傅木斋谢文正公。至于孝庙始终,明良相值,于斯为盛。[1]

贾咏:幼不好弄视,群儿嬉戏,独端坐默,然天资颖绝,嗜学尤笃,文务恩至理,以发圣贤之蕴,不事词藻。……公立朝几四十年,其典文衡,乡试二、会试四、廷试读卷六,俱号得士。[1]

项笃寿:徐、刘诸公,受明主知,造膝论议,可谓荣遇。迹其直言不阿,正色立朝者,非耶?

屠隆:商文毅辂、彭文宪时、刘文靖健、谢文正迁、杨文懿守陈、王文恪鏊、吴文定宽风骨峻,整德器渊,涵才不露,锋颖功不计岁月,外示凝然,中怀凛然。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风焉。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

王世贞:①孝庙时,最多名臣。辅弼则刘文靖公健、谢文正公迁、丘文庄公浚、李文正公东阳。②夫以杨文贞(杨士奇)、李文达(李贤)、商文毅(商辂)、刘文靖、杨文忠(杨廷和)之贤于辅,而不得从(配享)。

李贽:弘治间,孝宗皇帝即位既久,励精思治,登庸俊贤。内则文靖暨谢、李二公,参议朝政;外则钧阳、华容、洪洞、浮梁诸公,戮力陈列,君明臣良,此万世一时也。

谷应泰:当是时,冰鉴则有王恕、彭韶;练达则有马文升、刘大夏;老成则有刘健、谢迁;文章则有王鏊、丘浚;刑宪则有闵珪、戴珊。

焦竑:刘文靖位极人臣,寿至九十四,功成身退,完名以归其乡二十余年有奇。[4]

刘永澄:我朝刘文靖、谢文正(谢迁)及近日王山阴(王思任),皆侃侃谔谔、退不逾时,赵兰溪(赵志皋)则病疏累数十上,而不获请。岂前三君子见知之浅,而兰溪结主之深,三君子能苦口犯颜,而兰溪不能故也。进退之机,亦可见于此矣。

王夫之:故陈言者之至乎吾前,知其所自起,知其所自淫;知其善而不足以为善,知其果善而不能出吾之圜中。蝉噪而知其为夏,蛩吟而知其为秋,时至则鸣,气衰则息,安能举宗社生民以随之震动?而士自修其素业,民自安其先畴,兵自卫其职守,贤者之志不纷,不肖之奸不售。容光普照,万物自献其妍媸,识之所周,道以之定。故曰:“天下之动,贞于一者也。”……前乎此者丙吉,后乎此者刘健,殆庶几焉。其他虽有煌煌之绩,皆道之所不许也。[5]

王士禛:《西园杂记》记明大臣寿考者,自王端毅公(王恕)、魏文靖公(魏骥)而下十三人,而不及雒阳刘文靖公晦庵。文靖寿九十余,近百岁。又弘正名相也,何独遗之?[6]

张廷玉:刘健、谢迁正色直道,蹇蹇匪躬。阉竖乱政,秉义固诤。志虽不就,而刚严之节始终不渝。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庶乎以道事君者欤。[2]

蔡东藩:嗣主践阼,八竖弄权,刘健等矢志除奸,力争朝右,不得谓非忠臣,但瑾等甫恃主宠,为恶未稔,果其徙置南京,睽隔天颜,当亦不致祸国,必欲迫之死地,则困兽犹斗,况人乎?尚书许进之言,颇耐深味,惜乎刘健等之未及察也。要之嫉恶不可不严,尤不可过严,能如汉之郭林宗,唐之郭汾阳,则何人不可容?何事不可成?否则两不相容,势成冰炭,小人得志,而君子无噍类矣。明代多气节士,不能挽回气运,意在斯乎?[7]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专门命行人来慰问刘健,把他比做北宋名臣司马光、文彦博,并大加赏赐。这年刘健年满九十,世宗下诏命令大臣专门到刘健家里送上束帛、饩羊、上尊等,并封他的孙子刘成学为中书舍人。[9]

其他作品

刘健曾参与编修《明英宗实录》。另有《晦庵集》传世,今已散佚。《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刘文靖公奏疏》二卷。

轶事典故

嘉靖初年,杨一清再次复出。途经洛阳时,他首先拜谒闲居的刘健。刘健出迎作揖道:“你无法甘于澹泊,被时局所引诱,他日王上(朱厚熜)轻视我们这些人,这个先例就从你开始了。”说罢,一边呵斥一边走入府中,让自己的子弟接待他。何乔远评道:“自刘洛阳前辈风第。”

亲属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曾祖父刘绍祖元末任顺德路总管,后携家避乱至洛阳,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曾祖母翟氏赠一品夫人。
祖父刘荣赠官与刘绍祖相同。
祖母曹氏赠一品夫人。
父亲刘亮官至三原教谕,赠官与刘绍祖相同。
展开表格

表格参考资料:[1][2]

史料记载

《怀麓堂集·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刘公(刘亮)神道碑铭》[8]

《国朝献徵录·卷十四·赠太师谥文靖刘公健墓志铭》[1]

《国琛集·下卷》

《今献备遗·卷十九》

《续藏书·卷十一·内阁辅臣》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