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中文名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外文名

The gentleman aims at harmony,and not at uniformity.The mean man aims at uniformity,and not at harmony.

出处

论语·子路

朝代

春秋战国

隶属

儒家思想

释义

君子通过劝说的方式化解分歧,小人往往是大打出手达到屈服的目的

出自

论语

基本信息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赏析解读

由来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三章。

孔子简介

孔子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宋国(今河南商丘)。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 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2]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人物事迹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人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e)。孔子的七世祖然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存疑),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我氏。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修订《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对君子约束的行为规范,还有君子动口不动手之说,意思:君子通过劝说的方式化解分歧,小人往往是大打出手达到屈服的目的。

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成为京剧《将相和》名段。

主要成就

①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

②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③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提出儒家学派的核心思维方法,行中庸之道

⑤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⑥“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⑦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⑧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