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gàn pó)文化,又称赣文化,即江西文化,也称江右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赣地(江西)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介绍

近代以来,新淦出土的青铜鼎、余干出土的陶器、靖安挖掘出的古剑古扇这些在江西现已出土的文物表明,江西或许在殷商时期,就应经拥有了一个独立于中原的文明体系!而现在赣鄱文化的研究者们也普遍认为:赣鄱文化的主轴是古越文化,她不断地融合了南下的中原移民带来的华夏文明,从而形成了江西特色的赣鄱文化体系。

历史

赣鄱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百越文化、吴楚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不断接受华夏文化的浸染,最终发展出独特于世的江西本地文化。她是以江右人民的生产实践为基础、以赣鄱农业文明为核心,历经数千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文化。万年仙人洞文化见证了江西上万年的水稻耕作历史,自然条件的优渥使得江西农业非常发达,随着人口的繁盛也就有“万点青山万户烟”的江南景致。但也因为如此,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临江的江西地理使得赣地人民恋于温饱、安分守故,江西人的“官本位”意识浓重,但又好于争讼。北宋袁州(今宜春)知州杨侃就说,如果官员不“自紊其法”,那么“民知法是易治”。这也得利于江西书院教育兴盛、科举文化强势的历史传统,“耕读传家”被公认为处世准则。

思想

注重自身修行是江西人的重要思想。儒学的纲常道德历来都是最为江西人的标准价值取向。秦汉之际吴芮,以百越王而进奉汉朝,即便刘邦寡义也仍得善终。东汉徐稚不与世合污,公举为南州高士。历史上江西官吏一经上任,即刻便要礼祀孺子祠、祭扫孺子墓。南宋文人李道传就评价说:“窃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如欧阳文忠公、王文公、集贤殿学士刘公兄弟、中书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刘公恕、黄公庭坚……此八九公所以光明俊伟,著于时而垂于后者,非以其文,以其节也。盖文不高则不传,文高矣,而节不能与俱高,则虽传而不久。”

炙求

江西文人一生都以研究品学道德为炙求。朱熹爱“道问学”,陆九渊好“尊德性”。鹅湖寺一辩后,二

者都觉悟到要“去短集长”,在书院讲书以开晓世人。而优良的道德情操在乱世表现的尤为突出,晋朝的陶渊明便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唐朝的卢肇即便熟识当朝宰相李德裕也不愿在科场上走后门。北宋王安石在阻力重重的政治压力下依然执着施行变法改革。南宋永新八子弟(刘、颜、张、段、吴、龙、左、谭)在抗元兵败的情形下毅然率3000随众跳潭殉节。明初朱棣夺政,黄子澄等江西士人“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如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清初“易堂九子”、星子的“髻山七子”持节坚不出仕。

隋唐以来,江西的书院教育昌盛,儒学研究盛行。曾巩便说世人慕学发愤,读《诗》《书》六艺,“其

人入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君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而对于哲学道理,陆九渊更有见解,他强调“自立、自重”,主张“人当先理会所以为人”,一生立志“求道、明道、践道”。他认为读书人应该与师友问难辩诘,但个人主见就“思则在己”,同时一并指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以陆九渊为首的江西心学如此发达,黄宗羲便指明说“姚江之学,惟江右得其正传”。

人物

江西文人的哲学思想带动其他学术领域的一并强盛。陶渊明开创中国田园诗的新天地,欧阳修领军古文

革新运动,王安石率先倡导道德性命之学,刘敞等带动宋人评议汉儒之风,黄庭坚的“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之诗风更发展出江西诗派的惊然出世,杨万里文采活脱之特色使其远超同辈,汤显祖的戏剧更是建立元曲之基础。治史方面,江西人更是卓有巨功,欧阳修独撰《新五代史》、合撰《新唐书》,编写《集古录》。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徐梦莘的《三朝北盟汇编》、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开创治史新风重要典籍。刘恕、刘攽更是同时贡献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编撰工程。地理学方面,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是中西交流史上的史诗巨篇,朱思本绘制的《舆地图》精确度远胜前人。科技方面,张潜的《浸铜要略》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炼铜专著,曾安止的《禾谱》是惊世的水稻品种巨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成为当世最全的农业手工业百科全书,赵友钦的《革象新书》把天文历法知识投入人类生活试验中,科学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此外洪遵的《泉志》、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雷发达(样式雷)的建筑工艺,董奉的药学理论,都在不同的领域诠释了江西文化的多元性。

明中后期以后,赣鄱文化开始逐渐衰弱。尽管如此,仍然诞生了如八大山人、蒋士铨、陈寅恪这样的文

化大家,更有着一批产生了相当影响的文化流派。现北京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均设有赣鄱文化研究机构,南昌红谷滩新区的秋水广场有展现赣鄱文化煌煌千年的赣鄱文化长廊。

得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京九铁路的建设与21世纪的临近,江西学界发生了一场对本土文化的热烈讨论,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乃至海外赣人的热切关注。那场讨论的结果是诞生了“赣文化”一词,从那以后人们频繁地使用“赣文化”这种表达方式,来抒发“爱我江西”的桑梓情怀与“兴我江西”的殷切愿望。

然而对于“赣文化”这个词,有的学者认为,它还不足以构成对江西文化的全面代表与概括。汉语的词汇以双音节为主,成语则以四音节为主,因为这个原因,“赣文化”这个三音节词读来稍嫌拗口。而国内其他地域文化大多都有朗朗上口的四音节表达方式,如巴蜀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湖湘文化等。过去人们也曾试图使用过双音节词,担任过江西省历史学会会长的姚公骞先生提出过“赣江文化”,学者周文英的一部著作名为“江西文化”,但前者只指代赣江流域,我省境内其他水系没有包括在内,后者径用始于唐代的行政区划为名,未能体现赣地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厚重博大。不仅如此,省外其他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还显示出它们是内部两个“地域子文化”的集成,如巴蜀文化意味着它是由“巴文化”与“蜀文化”集合而成,齐鲁文化是由“齐文化”与“鲁文化”集合而成,吴越文化是由“吴文化”与“越文化”集合而成,这类“双子星座”式的名称显示了地域文化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强劲动力:两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地域子文化”集合在一起,既相辅相成,又呼应激荡,正是该地域文化生气勃勃的表现。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更具概括性的地域文化表达方式打开了新的思路。省委、省政府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引起了人们对鄱阳湖地区的高度关注,焕发了该地区人民建设家乡的热情,也使得鄱阳湖这个名字成了吸引眼球的新焦点,鄱阳湖承纳赣、抚、信、饶、修五河来水,其流域面积几乎覆盖江西全境。因此,除了“赣”字之外,“鄱”字是最能指代江西的词汇。从多年来报章上使用的“赣鄱大地”一词,也可以看出“鄱”字最具与“赣”字相提并论的资格。由于媒体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大力宣传,“鄱”字近期的“出镜率”更为频繁,当前应是推出“赣鄱文化”这种表达方式的最佳时机。而且“赣鄱文化”比“赣文化”更具地域代表性,“赣”字在这里指代发源于赣南的千里赣江,“鄱”字则指代位于赣北的中国最大淡水湖,在“赣文化”中嵌入一个“鄱”字,避免了只提“赣”字带来的单一性,使人产生赣南赣北比翼齐飞的生动联想。毋庸讳言,当前人们对“赣鄱文化”这种表达方式还有陌生感,但假以时日,“赣鄱”一定能够与“巴蜀”、“齐鲁”和“吴越”一样,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常用词语。

五行功夫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当我们的目光掠过中国地图时,或许会忽略这样一块图形:它像一片树叶,绽开些许春意;又像一轮帆船,勃发些许英姿——这块版图,它落在我们视野下方,只有移动目光才能把它仔细端详。

这块署名为“江西”的土地,自古号称“文章节义之邦”,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异彩纷呈,人才层出不穷,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大省。“初唐四杰”之冠王勃的千古绝唱,毫无保留地描绘出它所散发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江西省立足本省与“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推介“铜都”、“绿都”、“洪都”、“红都”和“瓷都”为契机,把江西打造成自然环境好、休闲品位高、生活质量优、文化氛围浓的中部“生态休闲旅游胜地”,推动江西文化不断行远播广。

掘“金”打造“铜都”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20年前,一座沉睡3000多年的商代大墓在江西省新干大洋洲被发现,可与安阳殷墟商王墓媲美,被誉为“江南青铜王国”,出土青铜器、玉器等多达2000多件,以其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特点鲜明,享誉海内外。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弥合了江南文明历史的断层,也与四川三星堆青铜文化交相辉映,谱写铸就了中国商周青铜文明辉煌的篇章。

江西德兴铜矿,有“中国铜都”之称,是亚洲最大的露天铜矿,也是亚洲第一大斑岩铜矿,已探明储量并开发矿产30多种,年产铜居全国之首。在此可以领略灿烂的铜文化,感受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

2009年2月7日,江西省省长吴新雄来到江铜工业园,视察生产经营情况。吴新雄高度赞扬江铜对江西工业的贡献,强调江铜是江西工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对经济影响大、贡献大。今年,江铜努力保持满负荷生产,按照最大产能安排生产任务,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就是为江西经济作贡献。作为全省工业的领头羊,江铜要继续保持争先的锐气,在挑战中奋进,在竞争中突围,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立“木”建设“绿都”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江西是旅游资源大省,又是生态资源大省,森林覆盖率达60.5%,位列全国第二,青山绿水在旅游业中唱主角。全省拥有庐山、井冈山、三清山等1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庐山、三清山先后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鄱阳湖、井冈山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与“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都成为国内外游客热捧的对象。2008年江西全省接待游客8103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旅游总收入559亿元,同比增长20.6%。

赣鄱大地巧夺天工的江山胜景,孕育出美丽的江南美景,可谓“山水皆美景,满目收不尽”。为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江西省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其中生态旅游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与势头。

2009年1月17日,“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江西启动仪式”在抚州举行。今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生态旅游年,主题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江西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通达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工程,全面提升江西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扬“水”再现“洪都”

“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我国重要湿地,在长江流域发挥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

作为江西的“眼睛”,它因“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每年秋末冬初,成千上万只候鸟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及中国东北等地飞来,直到翌年春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可喜的是在这儿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它被誉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2008年7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高峰论坛在南昌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作了《文化视角看江西》的主旨演讲,来自省内外的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共谋文化建设大计,共襄科学发展盛举。

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说,推进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正逢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国内外注重文化发展的大势和江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力保障;地利,就是江西丰富而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独特而色彩斑斓的艺术品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取之不竭的源泉;人和,就是全省干群一心一意谋发展浓厚氛围的形成,全省上下注重科学发展理念的确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旺“火”共创“红都”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江西是著名的红土地,是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重要的革命中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旧址、故居及纪念建筑物数量多、分布广,红色资源在数量和层次上都位居全国前列。凭借丰厚的红色资源,江西率先在全国提出“红色旅游”,首个推出省一级的红色旅游规划,推出红色旅游线路,精心打造红色品牌。如今,红色旅游正以星火燎原之势燃遍赣鄱大地。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旅游,成立了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了红色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江西完成了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投入上百亿元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的保护和建设等。其中,投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以及革命文物修缮、保护、开发的资金多达10多亿元。红色资源开发在创新、探索、实践中健康发展,旅游品位也不断提升。

为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经典和先进文化,江西省组织创排了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和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前者自2005年公演以来,演出近300场;后者于2008年10月1日首演,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被誉为红土地又一部艺术经典。它由《印象·刘三姐》的创作班底倾力打造,总投资1亿元,以井冈山自然景观为背景,在环山与水库中建造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景观作为舞台,演员多达600多名,均为井冈山地区普通群众。《井冈山》共分为序幕《血》和《旗》、《灯》、《情》、《火》、《路》五幕,精心制作的舞台、绚丽的灯光、宏大的场面以及演员们的完美演绎,为观众奉上了视听盛宴。

塑“土”重振“瓷都”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江西景德镇素有“瓷都”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瓷器源远流长,闻名中外。世界也因瓷器而认识中国。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制瓷已有1700多年历史。它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汇聚制瓷技艺之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的景德镇瓷器,以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而著称于世。

景德镇制瓷在清朝达到历史高峰,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高温颜色釉“晶莹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康熙时期的青花、三彩、五彩风格别致,雍正时期的墨彩朴素清逸,乾隆时期的青花玲珑和仿古瓷雕等特种工艺瓷巧夺天工,出神入化,令人惊叹。

而今,瓷器已成江西在全国乃至世界最具识别性的风物之一,千年以来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谓是江西文化里精致华美的一章。2008年5月,作为北京奥运会主要文化演出活动之一,大型原创舞剧《瓷魂》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由江西省歌舞剧院、省军区文工团演绎的《瓷魂》以景德镇一个家喻户晓的“以身塑瓷”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陶瓷艺术之精灵。

江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徐向东说,《瓷魂》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题材,通过特点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舞蹈,结合现代舞蹈元素,表现了中国千年陶瓷文化的精粹,高品位的文化底蕴在大气、绚丽、现代的舞台艺术中演绎出陶瓷文化“日新不弊”的创造精神。

自古以来,江西以其秀丽的山水、丰富的物产羁绊着无数骚人墨客的视线。在诗人的眼中,江西的山河是如此美丽,江西的文化是如此灿烂。循着诗人的诗句,游走在赣鄱大地之中,眼前展现一道道耐人寻味的人文景观,让人不得不痴迷于深厚悠久的赣鄱文化,也看到了赣鄱文化崛起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