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的意境,绵延140里,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

武当山遗存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各类文物5035件。1982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武当山古建筑群

外文名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地理位置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

景区等级

AAAAA级

占地面积

312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景观

金顶

文物级别

国家级

公布时间

1982年

历史沿革

武当山

武当山位居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春秋至汉末,武当山已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秦汉时,就有许多隐士、道众到此结茅为庵。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道教得到发展。

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史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太宗敕建五龙祠;大历年间(766-779)建“太乙”、“延昌”等庙宇;乾宁三年(896年)又建“神威武公新庙”。

宋真宗时升五龙祠为五龙观,宋宣和年间(1119-1125),创建紫霄宫。元代时建成9宫8观。

明永乐年间,永乐皇帝遣隆平候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侍朗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等率军民工匠三十多万人,用十二年时间,在武当山长达160里的建筑线上建成9宫9观等33处建筑群。成化、嘉靖年间,又有所扩建和增建,使武当山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道场。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有各种建筑五百多处,大小为楹二万多间。

清代至民国,或毁于兵火,或遭破坏、或坍塌,武当山建筑规模逐渐缩小。

解放后,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筑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至1968年建设丹江口水库时,净乐宫等古建筑及遗址被淹没,其大部分石质建筑构件现保存在丹江口市内。省、市文物部门已对部分珍贵建筑进行了复原。[1]国家也拨专款修复和重建二百多间三万多平方米,修复三条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桥十几座。有较完好的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仍不失当年的宏伟气势。

400次播放01:00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的古建筑群有什么特点?

地理环境

位置

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6′15″-111°15′23″,北纬32°22′30″-32°35′06″,遗产保护区面积15000公顷,缓冲区800公顷。

气候特征

武当山古建筑群处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属性,从丹江水库沿岩至天柱峰顶,气候的垂直层带明显,兼有丰富多彩的局部小气候,大体可分三层气候区。高层:即朝天宫至金顶,海拔1200-1612米,年平均气温7.7-10.0°C之间,无霜期163-194天;中层:即紫霄宫至朝天宫一带,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湿度10.0-12.0°C,无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当山集镇一带,年平均气温12.8-16.0°C,无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景区温和气温的成因,是因武当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岭东延伏牛山作屏障,东有起伏的岗峦,减缓了南襄隘道沿汉江西贯的冷空气,中有汉水调节,故水域附近冬暖夏凉。

武当山

建设背景

规模布局

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与自然和谐统一。其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实属罕见。

布局

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根据《真武经》中真武修真的神话来设计布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题。在《真武经》中,真武的出生地为净乐国,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净乐宫;五龙、紫霄、南岩为真武修炼之地;玉虚宫,因真武被封为“玉虚师相”而得名;真武曾领元和迁校府事而建元和观;回龙观、回心庵、磨针井、太子坡、龙泉观、上下十八盘、天津桥、九渡涧等无不与真武修真的神话有关。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是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为轴线向四周辐射。北至响水河旁石牌坊为80公里,南至盐池河佑圣观25公里,西至白浪黑龙庙50公里,东至界山寺35公里。在这些建筑线上,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题突出,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武当山古建筑群还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当山的自然原始风貌。工匠们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广狭”、“定其规则”、“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的原则来设计布局。营建武当山的材料不是主地取材,而是从陕西、四川等地采买运来。《太和山志》记:“建武当宫观材木,采买十万有奇,悉自汉口江岸,直抵均阳,置堡协运。”明代诗人王世贞诗云:“少府如流下自撰,蜀江截流排豫章。”可见当时建筑木材不是就地砍伐,这样就很好地保护了武当山的植被。在营建时,充分利用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岩涧的奇峭幽邃,使每个建筑单元都建造在峰、峦、岩、涧的合适位置上,其间距的疏密、规模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处,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设计

太子坡九曲黄河墙

武当山古建筑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设计上力求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为解决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钦差提调”阴阳典术王敏、阴阳师陈羽鹏带着弟子们跑遍大山的每个角落,寻龙查砂点穴,利用风水术独特的曲线完美效应,不仅解决了武当山古建筑群有关节奏、韵律、整体统一的美学问题,而且调动人的审美情绪朝着文化定势去发展。[2]山水川谷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宫观庙祠适形而止,不仅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技巧,而且具有一种神奇宁静的美,神仙世界“虽为人造,宛若天成”。武当山古建筑群对天柱峰的处理最为精彩。天柱峰海拔1612米,是众山之“祖山”,无屏山案山砂山可言。为了“藏风聚气”,沿山腰建紫禁城环绕,东南西北四天门只有南天门可以开启,以确保“气不外泄”。由此抵御了四周的寒风,使城内温度适合于植物的生长,充满生机;同时高大石头城烘托了“天国”神圣威严的气氛,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伟。[2]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13)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根据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所建。在朝向、间距、体量、色彩上非常注重与环境保持协调,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碧瓦望玲珑”的人间仙境。

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这种象征意蕴并不是以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融解在形象内容之中的意味和旨趣。皇家庙观的布局是靠不同的形体、比例组合成的艺术空间,是靠斜线弧线的运动、色彩的冷暖去形成。可是大山的雄奇险峻给建筑带来的是非线性、混沌性和不测性等困难。

皇帝敕修武当山还带有强烈的帝王封禅的色彩。武当山古建筑群要求高大坚固,是当时的国家标准建筑。

规制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5)

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3]

武当山建筑从净乐宫到天柱峰,皇家共建有33组大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根据其赋予的等级,严格按典章制度安排,天柱峰主殿金殿相传是真武坐镇指挥天下的地方,因此采用了建筑等级中最高等级——重檐庑殿、九踩斗拱、黄色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

大型道宫也采取皇家特有的建筑规格,主殿为单檐歇山或重檐歇山,上檐七踩斗拱,下檐五踩斗拱,彩绘梁栋、天花藻井;遇真宫大殿和太和大殿皆为单檐歇山。在建筑组合上强调主轴线,特别是开阔的台地和平地上的大型宫殿,“皇权中轴”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如玉虚宫几乎完全按皇家宫殿建筑“三朝五门”的模式,建有外罗城、紫禁城、内罗城三道城墙,如同故宫的三朝,并按天子礼仪建有五道门。

主要景观

文物遗存

武当山一共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古建筑200余栋,古建筑129处,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著名的建筑有金殿、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复真观、玄岳门等,其中,金殿、南岩宫、紫霄宫、玄岳门、玉虚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宫

武当金殿

太和宫,又叫金殿,俗称金顶,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1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金殿:

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显示中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

武当山古建筑群(图2)

古铜殿:

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紫禁城:

建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

32万次播放04:10武当山“雷火炼殿”紫霄宫

紫霄殿

紫霄宫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始建;元代重建,名“紫霄元圣宫”;明永乐十年(1412年)扩建,赐额“太玄紫霄宫”;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扩建到806间;解放后,曾几度修葺,保持了原貌。

紫霄宫占地面积7.4万平方米,先有庙宇182间,建筑面积8553平方米。该宫高18米,宽30米,进深12米,面积为350多平方米。众多的建筑中,用才广泛,有木构、铜铸、石雕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技艺水平。整体建筑凭借山势,至取欲扬先抑、先疏后密、首尾相顾、遥相呼应的手法建成,数百级宽阔的是阶依山叠砌。层层崇台气象森严,殿堂楼阁鳞次栉比,红墙翠瓦宏大壮观,由下而上依次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两侧为配殿、东西宫和东西道院,主次分明,庄严肃穆,极具皇家道场气派。

紫霄大殿为紫霄宫的正殿,是武当山保存下的唯一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堂。这座在中国古建筑中屈指可数的抬梁式大木结构的道教建筑,其结构、布局科学合理,艺术风格协调统一,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独具风貌,集中体现了中国明清建筑的辉煌成就。

南岩宫

南岩宫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0.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琼台中观

三清殿

中观(琼台),元朝始建,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建有上观、中观、下观,有24座道院,庙房一百多间,大部分已废。现存有元朝建的中观石殿和上下观遗址。

琼台中观,有古庙房14间,建筑面积479平方米,建筑及遗址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这里曾经是明代的道家研制“八宝紫金锭”的制药厂,已修葺如初。

五龙宫2.8万次播放08:10考古人员发掘道教遗址五龙宫,内部发现文物级别震撼场面!8170次播放00:55千枝万树绿意浓!航拍武当五龙宫

五龙宫,位于灵应峰下,前列金锁峰,环绕磨针、飞云诸间。唐贞观年间,敕建“五龙祠”;宋真宗赐额“五龙灵应之观”。据史料记载,这是武当山历史上敕建的第一座道观。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诏改观为“五龙灵应宫”;元仁宗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修;明永乐十年(1412年)扩建到215间,赐额“光圣五龙宫”;嘉靖年间扩建到850间。明代诗人王世贞赞曰:“层层历落怪松,拥殿千朵芙蓉”。1930年又毁于火,遗存建筑及遗址占地25万平方米。

复真观

武当山古建筑群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据记载,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等29间。明嘉靖三十二年扩建殿宇至200余间。清代康熙年间,曾先后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门等殿宇。后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公元1982年经国家投资,对复真观开展全面修缮,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复真观大殿,又名“祖师殿”,是复真观神灵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位。通过九曲黄河墙、照壁、龙虎殿等建筑物的铺垫渲染,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台,高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富丽堂皇的大殿使人感到威武、庄严、肃穆,顿生虔诚之感。包括回龙观、磨针井(纯阳宫)、老君堂、八仙观等景点。

大殿内供奉真武神像和侍从金童玉女,塑像为武当山全山最大的彩绘木雕像,历600年。

该建筑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炼的故事来精心设计的,利用狮子峰的特殊地形,古代建筑大师们顺依山势的回转建起犹如波浪起伏的夹道墙,被称九曲黄河墙。进二道山门豁然显出一宽阔院落,漫步走进,只见小院重叠、幽静雅适,前有依岩而建的“五云楼”,中有“皇经堂”、“藏经阁”,后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整体布局左右参差,高低错落,谐调而完美,充分体现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内涵。

复真观的五云楼,也叫五层楼,高15.8米,是武当山最高的木构建筑。五云楼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营造工艺,墙体、隔间、门窗均为木构,各层内部厅堂房间因地制宜,各有变化。五云楼最有名之处就是它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也就是说,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叠搁,计算周密。

两仪殿

两仪殿

在南岩,古代建筑设计者巧妙结构,侧筑山门,建了这座父母殿,体现出建设者的高超构思。在这里,“两仪”的主要意思是指“父母”,也可延伸为“天地”、“阴阳”等。武当道教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要求出家人忠孝信诚。在武当各宫观主殿的后面都建有父母殿,虽说里面供奉的是真武的生身父母,但也是在教诫每位信徒香客,孝敬父母是修行人生的一大要义,也是武当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之一。

两仪殿内供奉有圣父、圣母像、圣父、圣母是道教对真武神父母的尊称。武当道教崇奉圣父、圣母,体现着中国的忠孝伦理观,已融合于武当道教的教义之中。此外,殿内还供奉众多的道教神仙像。

治世玄岳牌坊

治世玄岳牌坊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1.9米,阔14.5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4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整座牌坊非常壮观,牌坊的坊额、檐椽、栏柱上,刻有仙鹤游云、八仙祝寿等图案,坊下鳌鱼相对,卷尾支撑,坊顶有鸱吻吞脊的装饰,檐下坊间缀以各种花鸟图案,做工精细。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意义

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武当山的古建筑-磨针井

同时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武当山古建筑群在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局疏密有致。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武当山的古建筑对宗教、民间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建筑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建筑的设计、构造、装饰、陈设,都达到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世界遗产

2021年7月22、23日晚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先后审议并顺利通过中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澳门历史城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武当山古建筑群、长城等6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5]

保护目标

太子坡

武当山古建筑群由于年代久远极需保护,自195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古建筑保护。特别是2004年6月17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当山召开现场办公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省委书记俞正声强调对武当山古建筑实施“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十六字方针,直接加强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力度,使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空前的保护和发展。

武当山古建筑群遗产地设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行使政府职能,全面负责遗产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武当山特区管委会下设文物局、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馆,负责武当山古建筑群及其附属文物保护,有专业从事文物保护人员128人。

为加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工作,2004年起,当地将每年的9月15日列为“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

2017年9月15日起,开始实施《十堰市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条例》。

条例规定,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在武当山古建筑群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不得破坏古建筑群的历史风貌。

条例还规定:在武当山文物保护范围内禁止以下6种行为:损毁文物保护设施;存储液化石油气等易燃易爆物品;野炊、燃放孔明灯、燃放烟花爆竹;在设有禁止烟火标志区域吸烟、烧纸、焚香;乱倒垃圾、排放污水;其他有损文物安全的行为。

对违反上述有关规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视情节和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对违法单位和个人可处以50元以上50万元以下不等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

旅游信息

交通信息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陆路交通比较发达,铁路或公路到达武当山都较为便捷。武当山地区没有民航机场,如果打算乘坐飞机前往,需要乘飞机到达附近的襄樊,再转车到达武当山。武当山位于汉渝铁路沿线,有多个车次经过,选择较多。由于武当山地处中国大陆版图中心方位,与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距离几乎相等,高速车程约10小时。景区内的环保观光大巴凭票在景区内各停靠点可自由上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