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筒竹(拉丁学名:Bambusa sinospinosa),中文别名为车角竹、刺楠竹、刺竹。界为植物界、目是禾本目或莎草目、科是禾本科、属是簕竹属。本种分布较广,产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多生于河流两岸和村落附近。模式标本采自广东番禺。

中文名

车筒竹

禾本目(Poales)或莎草目(Cyperales)

拉丁学名

Bambusa sinospinosa

植物界

簕竹族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亚纲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别名

车角竹

禾本科(Gramineae)

亚科

竹亚科(Bambusoideae)

簕竹属(Bambusa)

亚属

簕竹亚属

车筒竹

命名者及年代

McClure,1940

分布区域

广东,广西,海南

正文

车筒竹

【名称】车筒竹

【别名】竹(贵州、云南),棘竹、竻竹、笆竹(广西通志),

水簕竹、耳角竹(广东),楠竹(海南)

【学名】B.sinospinosa McClure

【科属名】竹属 Subgen. Bambusa

【资源分布】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

【用 途】秆高大坚韧,可作建筑用材,竹排、水管、挑扛和水车戽斗,

并可作绿篱、防护林等,笋可腌制食用。

【产地分布】本种分布较广,产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多生于河流两岸和村落附近。模式标本采 自广东番禺。

生态习性

秆高8—24, 径7--14cm,秆壁甚厚,节间长20—35cm,光滑无毛,箨环下密被一圈暗褐色刺毛,基部各节上的次生枝常硬化锐刺,且相互交织曾为密刺丛。箨鞘褐红色,厚革质,迟落,鞘口近截平;箨耳近等大,卵状长圆形,边缘毛浅棕色,曲折;箨舌高2--5mm,边缘齿裂且具流苏毛;箨叶卵形,底宽约为鞘顶宽之1/2,直立或反折,背面无毛。腹面连同箨耳均密被黑棕色细刺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6—12cm ,宽0.6—2.0cm,背面近基部被柔毛。

形态特征

竿高15—24米,直径8-14厘米,尾梢略弯;节间长20—26厘米,常光滑无毛,惟其基部一、二节常于节下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壁厚l-3厘米;节处稍突起,解箨后在箨环上暂时留有一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二节上即开始,竿下部的为单枝,向下弯拱,其上的小枝多短缩为硬刺,且相互交织而成密刺丛,竿中上部分枝为3至数枚簇生。箨鞘迟落,革质,干时背面纵肋隆起,近底缘处密生暗棕色刺毛,先端近截形;箨耳近相等,长圆形至倒卵形,常稍外翻,有波状皱褶,腹面密生糙硬毛,边缘具波曲状或劲直的继毛;箨舌高3—5毫米,边缘齿裂并被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或外展,卵形,其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1/2。叶鞘近无毛,边缘一侧被短纤毛;叶耳不甚发达;卵形至狭卵形,边缘具数条波曲状或劲直的继毛;叶舌高约0.5毫米,先端斜截形;全缘,被极短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7-17厘米,宽12-16毫米,两表面均无毛或于下表面近基部被柔毛,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假小穗线形至线状披针形,稍压扁,长达4厘米,单生或以数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先出叶先端钝,脊上密生短纤毛;具芽苞 片3—5片,狭三角形或近卵形,无毛,先端钝;小穗含两性小花6-12朵;小穗轴节间 长2—4毫米,远离内稃的一面圆拱而被白毛,另一面则扁平而无毛,顶端被短纤毛;颖 常缺;外稃卵状长圆形,长5—9.5毫米,先端钝急尖或急尖具细尖头,多脉;内稃通常 稍长于外稃,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3—5脉;鳞被3,不相等,倒卵形,长约1.4 毫米,先端钝,边缘密生纤毛;花丝分离,花药先端钝;子房狭窄,顶端增厚而被短硬 毛,花柱细长,被短硬毛,柱头3分,羽毛状。笋期5—6月,花期8-12月。

用 途:竹竿粗大而通直,农村常用以建茅屋或用以作水车的盛水筒,故有“车筒竹”之称。又因其竹丛基部形似密刺丛,农村常种植于村落四周,以作防篱之用;又因其竹竿密集,根系发达,亦常种于河流两岸以作护堤防风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