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又叫做“赋子”、或“赋腔”,在它的众多曲调中,最基本的一个曲调叫做“赋子”。艺人们依照平弦题材与表达的不同,将它的段子分为“赋子”、“背工”、“杂腔”、“小点儿”等四类。平弦属于一种联曲体的坐唱艺术,曲调丰富,有“十八杂腔、二十四调”之说,实则加上各种曲牌,曲调共有70余个。

中文名

平弦

所属地区

青海省

类别

地方曲种

又称

赋子

基本简介

青海地方曲艺:平弦是青海地方曲艺中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它又叫做“赋子”、或“赋腔”,在它的众多曲调中,最基本的一个曲调叫做“赋子”。是青海地方曲艺中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三弦定弦格式属于民间定弦法中的“平弦”而得名,又称“平调”、“西宁曲子”,由于其主要唱腔为“赋子”,因此又称为“西宁赋子”。平弦流行于以西宁为中心的湟中、平安、湟源、大通、互助等地的汉、回、土族当中。其曲牌来源最早的可追溯到元代小曲,曲词格律谨严精密,犹如宋词、元曲。其歌词讲究文雅典丽,音韵圆润,许多片断犹如古典诗词。它的曲调优美,典雅,曲词格律严谨,诗词化程度较高,可以说是青海地方曲艺中的“阳春白雪”。

平弦,属于连曲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只唱不说,每个唱段都配有表达情绪与情节的固定的曲调,这些曲调又是早已成套的,十分丰富,被艺人们称做“十八杂腔,二十四调”。实际上,现以记录的各种曲调就有50多个。

艺人们依照平弦题材与表达的不同,将它的段子分为“赋子”、“背工”、“杂腔”、“小点儿”等四类。每个段子的组成,开头的部分配有叫做“前岔”的调子,结尾的部分配有叫做“后岔”的调子。所以一首完整的平弦段子是由“前岔”加上“赋子”或“背工”,加上“杂腔”或“小点儿”,再加上“后岔”构成的。

供演唱的曲调分为四类:

1. 赋子,“单片赋子”和“三句半赋子”。

2. 背宫,一般分单背宫、双背宫、垛字背宫、催句背宫四种。

3. 杂腔,曲调有20多个。如“大莲花”、“十里墩”、“钉缸调”、“太平年”、“凤阳歌”、“离情”(“剪靛花”、“杨点花”、“银纽丝”、“一点油”、“南楼儿”、“思凡”等)。

4. 小点,包括正反当韵、阳调、夸调、工字调、百合调、掐菜苔、兰城、茉莉花等近20个曲调。

一个完整的唱段,由前后岔、赋子或背宫、杂腔、小点并列组合而成,曲调优美,绮丽典雅,并且如前所述,其曲词格律严谨,诗词化程度较高。传统曲目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韵文,内容广泛,多取材于元、明杂剧和民间传说、故事及历史演义。

平弦没有专业艺人,皆由业余爱好者演唱,俗称“好家”,在工余时间去茶楼酒肆或好友家中结伴自娱或应亲朋相邀在婚、丧、喜筵上演唱。演唱时,某人用一只筷子将一个小瓷碟(称为“月儿”)夹在左手,右手持另一只筷子敲打瓷碟掌握节奏,伴奏有三弦、扬琴、二胡、月琴、琵琶、笛子等,只唱不说,对唱或数人轮唱。演唱名家有梁世姓、陈厚斋、伊家隆、陈子璋等。

附:平弦戏:青海地方剧种。创建于1961年。由曲牌联套体结构的坐唱曲艺发展形成。平弦戏在艺术实践中,从第三人称的叙述变为角色的自我抒发,以平弦曲艺音乐中的杂腔为主形成平弦声腔。它继承和发扬了平弦曲艺音乐的长处,同时吸收了青海越弦、贤孝等曲艺音乐和民间小调中的曲调成分,增加了打击乐器,在音乐结构上形成了曲牌联套和板式变化相结合的模式。早期的实验剧目有《秋江》、《英台抗婚》等,改编创作和移植演出的现代戏有《秋江》、《血海怒潮》、《山村风雷》、《向阳川》等20多部。代表剧目有《狸猫换太子》、《尕旦和尚》、《中秋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