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兴邦,是由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的一道口号。

中文名

实干兴邦

产生时期

1992年1月18日

追溯

顾炎武先生

性质分析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文字能跨时空记录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从哲学的“事物的两面性”思维逻辑)而这种影响也必定会有好的方面 和 坏的方面,但是两者间又是没有实际的评价标准的,如很多现有科学理论 或 人类现今的文明政治理念在没有实现之前一般都会被人们认为理想主义或空想主义、空谈主义。

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比不可少的活动,如学校老师的讲学、学术的交流、前辈将发现事物客观规律 或 发明 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晚辈 等等,这是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前提,这也恰恰是人类从其他动物脱颖而出的原因;而一些迷信、传销、甚至违背人类发展规律的政治理念或主张(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 等 应认为是有碍人类进步发展。

追溯

“空谈误国”一词,来自于“清谈误国”。该说法应该源自明朝末顾炎武先生的总结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习近平同志十八大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纵论中国历史,也曾经提过到魏晋南北朝。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砭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顾炎武“清谈误国”之说。[1]

由来

这句话的由来,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南方谈话,专列抵达武昌火车站时,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陪邓小平在月台散步。邓小平当时有个谈话,他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方谈话,如春雷一般打开了中国人的思路,推动了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成为推进中国跨越发展的巨大动力。习近平同志今天讲这句话,其实也是想向外界说明,新一代中国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发展

2011年3月,《学习时报》刊登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题为《关键在于落实》的文章。习近平在文章中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文章称,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2012年11月29日,在全党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2]

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意义

“空谈能误国,实干能兴邦”必然会有“实谈能兴政,蛮干能误事”

提倡实干兴邦,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有方向,不争论,埋头干,想明白的事情,就要认真去做。无谓的争论毫无意义。第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政治文化的角度,一定要反对政府官员陷入到清谈文化之中,防止政府官员只会“空谈大义”,而不愿意解决任何具体问题。我们坚信,全国人民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定能早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提出,对当今中国确有重大的时代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