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词牌名,又名“千秋节”“千秋万岁”。以秦观《千秋岁·柳边沙外》为正体,双调七十一字,前后段各八句、五仄韵。另有双调七十一字,前后段各八句、六仄韵;双调七十二字,前段七句五仄韵,后段八句五仄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等。

中文名

千秋岁

别名

千秋节

代表作品

《千秋岁·数声鶗鴂》等

流行年代

宋代

字数

七十一、七十二

始兴年代

宋代

体裁沿革

千秋本指长寿,唐代将玄宗诞辰定为千秋节,见《唐会要》卷二十九“节日”:“开元十七年(729)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休假。”《唐六典》卷四载:“凡千秋节,皇帝御楼,设九部之乐,百官裤褶陪位,上公称觞献寿。”唐教坊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部大曲《千秋乐》,见载于《教坊记》。晚唐时,《千秋乐》已成为曲子词的词调之一,《全唐诗》卷五一一有张祜所作《千秋乐》一首,是七言绝句的形式:“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奏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全唐诗》卷二十七将此列入“杂曲歌辞”。到了宋代,宋人根据旧曲名另制新声,遂有《千秋岁》的词作。北宋诸作多为仄韵双调,七十一字。《宋史·乐志》入“歇指调”。《张子野词》人“仙吕调”。

此调表悲哀,或表吉庆;为悼亡,或为祝寿。诗词为张先所作:“数声邈鹉。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尽日无人花飞雪。莫把云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此词抒写伤春之情,前段第三句为七字句,与秦词略异。《词律》此调列三体,《词谱》列八体。秦词为宋人通用之正体。北宋绍圣二年(1095)秦观贬谪于处州时所作,词情悲怆绝望,不久秦观即死亡。苏轼在海南儋州贬所,黄庭坚在广西宜州贬所,得知秦观死亡消息均追和其词。苏轼词云:“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时。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黄庭坚词云:“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碎。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一时苏门文人和者甚众,使此调在后世多用于悼亡。此调为重头曲,每段为四五三三五五三七句式,以奇句为主,第三、四句为两个三字句甚起调,结句为三字句与七字句相配,足以表达激烈之情。

此调为“千秋岁”本调,与“念奴娇”调、“木兰花慢”调之别名“千秋岁”调不同。另有“千秋岁引”,亦名“千秋岁令”,与“千秋岁”之音谱格律均异,非同一词调。

体裁特征

正体,双调七十一字,前后段各八句、五仄韵。以秦观《千秋岁·柳边沙外》为代表。此调前段第三、四句三字者,以此词为正体,宋元人皆照此填,若周词之多押两韵,石词之多押四韵,叶词之少押一韵,晁词之少押两韵,皆变格也。前段第二句,黄庭坚词“记得同朝退”,“记”字仄声。第三、四句。石孝友词“对流景,伤沦落”,“对”字仄声,“流”字平声。第五句,李之仪词“地偏人罕到”,“地”字仄声。第七、八句,谢逸词“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书”字平声。后段第三句,袁虚寮词“堂堂去”,下“堂”字平声。第七句及结句,石孝友词“心撩乱,斜阳影在阑干角”,“撩”字平声。

变体一,双调七十一字,前后段各八句、六仄韵。以周紫芝《千秋岁·小春时候》为代表。此与秦词同,惟前后段第七句各押韵异。后段起句“少”字、第七句“笑”字俱以“筱”叶“有”,亦古韵也。

变体二,双调七十一字,前后段各八句、七仄韵。以王之道《千秋岁·彦时教授兄生日》为代表。此与周词同,惟前后段第三句又各押韵异。

变体三,双调七十一字,前段八句五仄韵,后段八句六仄韵。以叶梦得《千秋岁·雨声萧瑟》为代表。此词前段起句不用韵,与诸家异。

变体四,双调七十一字,前后段各八句、四仄韵。以晁补之《千秋岁·玉京仙侣》为代表。此词前后段起句俱不用韵。

变体五,双调七十二字,前段七句五仄韵,后段八句五仄韵。以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为代表。此调前段第三句七字者,以此词及叶词为正体,宋元人皆照此填,若无名氏词之少押一韵,乃变格也。按李之仪词前段第一句“深帘静昼”,“深”字平声,“静”字仄声。第三句“鲜衣楚制非文绣”,“鲜”字平声。又“怎生图画如何绣”,“图”字平声。第四句“宜推萧史伴”,“宜”字平声。张仲干词结句“泰阶已应升平象”,“泰”字仄声。李词后段第二句“歌断青青柳”,“歌”字平声。

变体六,双调七十二字,前段七句六仄韵,后段八句六仄韵。以叶梦得《千秋岁·次韵兵曹席孟惠廨黄梅》为代表。此与张词同,惟后段第七句押韵异。

变体七,双调七十二字,前段七句五仄韵,后段八句四仄韵。以无名氏《千秋岁·腊残春近》为代表。此亦与张词同,惟前段第六句、后段起句不押韵异。[1]

体裁格式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千秋岁·柳边沙外》

中平中

,中仄平平

。中中仄,平平

。中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柳边沙

,城郭轻寒

退

。花影乱,莺声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

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

。中中仄,平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忆昔西池

,鸳鸯同飞

。携手处,今谁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

。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千秋岁·小春时候》

仄平平

,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

小春时

,晴日吴山

。霜尚浅,梅先

。波翻醽醁炧,雾满芙蓉

。持寿

,仙娥特地回双

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

试问春多

,思入芝兰

。松不老,山长

。星占南极远,家是椒房

。君一

,金銮看取人归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千秋岁·彦时教授兄生日》

平平仄

,平仄平平

。平仄

,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

金风玉

,庭院新经

。香有

,清无

。溪光摇几席,岚翠横尊

。烘笑

,佳时聊复乡人

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

。平仄

,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

门外荷花

,秋到花无

。红脍

,青浮

。何妨文字饮,更得江山

。从此

,蒲轮入佐中兴

变体三

格律对照例词:《千秋岁·雨声萧瑟》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

雨声萧瑟,初到桐梧

。人不寐,秋襟

。低檐灯黯淡,画幕风来

。谁共

,依稀记得船篷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

拍岸浮轻

,水阔菰蒲

。向别浦,收横

。绿蓑冲暝色,艇子摇双

。君莫

,此情犹是当时

变体四

格律对照例词:《千秋岁·玉京仙侣》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玉京仙侣,同受琅函

。风雨隔,尘埃

。霞觞翻手破,阆匹花前

。鹏翼敛,人间泛梗无由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岂饮山中酒,还共溪边

。愁闷火,时间

。何妨心似水,莫遣头如

。春近也,江南雁识归时

变体五

格律对照例词:《千秋岁·数声鶗鴂》

中平中

,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中中仄,中平仄仄平平

数声鶗

,又报芳菲

。惜春更把残红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

。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

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

。中仄仄句平平

。中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莫把幺弦

,怨极弦能

。天不老,情难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

变体六

格律对照例词:《千秋岁·次韵兵曹席孟惠廨黄梅》

仄平平

,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

晓烟溪

,曾记东风

。化工更与重裁

。客黄明艳粉,不共妖红

。凝露

,多情正是当时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句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

谁向沧波岸,特地移闲

。情一缕,愁千

。烦君搜妙语,为我催清

。须细

,纷纷乱蕊空凡

变体七

格律对照例词:《千秋岁·腊残春近》

仄平平

,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腊残春

,江上梅开

。一枝漏泄东君

。寿阳妆面靓,姑射冰姿

。似浅杏,清香试与分明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2]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代表作品

宋·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宋·苏轼《千秋岁·次韵少游》

宋·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宋·谢逸《千秋岁·夏景》

宋·朱敦儒《千秋岁·贯方七月五日生日为寿》

宋·黄庭坚《千秋岁·苑边花外》

宋·范成大《千秋岁·重到桃花坞》

宋·辛弃疾《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

明·夏完淳《千秋岁·忆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