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huái,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淮”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从水隹声。户乖切”。“淮”的基本含义水名,如“淮北”;引申含义为大[1],如淮雨。

在日常使用中,“淮”常做名词,表示淮洪[1]

中文名

笔顺号码

44132411121

释义

水名

仓颉码

eog

四角号码

30115

字码

基本区 U+6DEE

组词

淮白

字级

一级字

平水韵

上平九佳

拼音

huái

部首笔画

3笔

部外笔画

8笔

同音字

偏旁部首

笔画顺序

点、点、提、撇、竖、点 、横、横、横、竖、横

笔画数

11笔

结构

左右结构

五笔

iwyg

郑码

vni

字源演变

“淮”,最初见于商朝甲骨文,形声字,氵表意,甲骨文仅以一条曲线代表河流;隹表声,佳像鸟,表示淮河两岸鸟多,本义是淮河。后逐渐见于金文、楚系简帛说文、最后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淮”。其字演变图如下[2][1]

淮的字源演变图

淮的字源演变图

详细释义

拼音词性释义英译例词例句
Huái名词水名the Huaihe River淮洪其浸淮泗。——《周礼·职方式》
形容词torrential淮雨。——《尚书大传》。注:“大雨之名也。”
参考资料[1]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戸乖切【集韵】【韵会】乎乖切,音怀。水名。【说文】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风俗通·山泽篇】淮,均也。均其务也。【春秋·说题辞】淮者,均其势也。【释名】淮,围也。围绕扬州分界,东至于海也。【周礼·夏官·职方氏】靑州,其川淮泗。【书·禹贡】导淮自桐柏。

又水出汉中。【前汉·地理志】汉中郡房陵县淮山,淮水所出。

又淮安,郡名。【广舆记】秦属九江郡,曰淮隂。汉曰临淮,晋曰山阳,隋唐曰楚州,宋曰淮安。

又【韵补】叶胡隈切,音回。【左传·昭十二年】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爲诸侯师。一说淮读爲潍叶韵。

又叶虚欺切,音熙。【颜延之诗】惜无爵雉化,何用充江淮。去国还故里,迷门树蓬藜[1]

说文解字

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从水隹声。户乖切[1]

说文解字注

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南阳郡平氏、二志同。今河南南阳府桐柏县县西北四十里有故平氏城。前志平氏下曰。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至淮陵入海。过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水经曰。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东过江夏、庐江、九江、不邳诸郡。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按桐柏大复、以四字爲山名。汉志、说文、风俗通、郦注皆云桐柏大复山。应劭注地理志云。复阳县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是也。后世地志析爲二山。乃非是。禹贡祇云桐柏、省言之也。古经史所举之山皆举其全势。后人乃以一支一节当之。若水经所谓胎簪、亦卽桐柏耳。作水经者别爲二。亦非也。今淮水出河南桐柏县桐柏山。东流经罗山县、眞阳县、息县、固始县、光州。又入江南畍。经颍州府、霍邱县、颍上县、寿州、怀远县、凤阳府、临淮县、五河县、盱眙县、泗州。至淸河县合于河。经山阳县、阜宁县、安东县。至云梯关入于海。古水道河于冀州入海。不与淮同入海。淮之古水道今未有异。淮自平氏至入海、大致东北行。东多北少。许云东南、南字误。从水。隹声。户乖切。十五部。按禹贡潍水、汉书作维水。其作淮者、误[1]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日本

韩国

参考资料[1]
书写演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参考资料[3]
书法欣赏

楷书-蔚陆军-《品翰堂杯第四届作品选之五》

行书-吴湖帆-《化度寺碑》

草书-熊伟-《品翰堂杯第一届作品选之二》

隶书-胡三银-《品翰堂杯精选作品集之一》

篆书-吴昌硕-《吴昌硕书法字典》

参考资料[4]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形韵书声调韵目字母声类等第清浊反切拟音
广韵全浊户乖切ɣuɐi
集韵全浊乎乖切ɣuɐi
韵略乎乖切
增韵乎乖切
中原阳平皆来全清xuai
展开表格中古音系
时代声韵系统名称韵部声调声母韵母
rəi
rəi
南北朝齐梁陈北周隋wæi
隋唐拟音/高本汉系统ɣuăi
隋唐拟音/王力系统ɣwɐi
展开表格方言汇集

客家话[海陆腔]fai2[宝安腔]fai2[台湾四县腔]fai2[梅县腔]foi2[陆丰腔]fai3[东莞腔]fai2[客英字典]fai2[客语拼音字汇]fai2粤语waai4潮州话 huai5[1]

用法搭配

相关组词

淮雨、秦淮、南淮、淮左、淮西、淮甸、淮白、边淮、淮汭、两淮[1]

相关成语

淮南鸡犬河汉江淮、、淮橘为枳、别风淮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