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无危亚洲陆生动物肉食性简介兔狲(学名:Otocolobus manul)是食肉目、猫科、兔狲属的动物。体形粗壮而短,大小似家猫。体重2~3千克,体长0.52~0.65米,尾长0.21~0.25米。耳短宽,尾端圆钝。通体毛色沙黄,绒毛厚而密,尾部毛色与背部近似。[3][9]

兔狲居住在海拔4000米的亚洲草原上,常见于沙漠、荒漠或戈壁地区。分布于自亚洲中部地带向东至西伯利亚以及中国的黑龙江、青海、内蒙古、河北、四川、西藏、新疆等地。[1]

兔狲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物种(NT),2019年降级为无危物种(LC)。2021年2月,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动物。[2][5][8]

中文名

兔狲

别名

羊猞狸

体重

2~3千克

拉丁学名

Otocolobus manul

拼音

tù sūn

猫科

动物界

食肉目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兔狲属

兔狲

同义学名

Felis manul Pallas, 1776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保护级别

近危(NT) IUCN标准

亚纲

兽亚纲

亚科

猫亚科

亚种

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776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原产地

亚洲

保护级别

无危

体长

0.52~0.65米

外文名

Pallas's Cat、Manul

形态特征

4.8万次播放01:18直击:世界上最凶猛的猫科动物,比藏獒还危险,却被当做表情帝

成年兔狲体重2~3千克,体长0.52~0.65米,尾长0.21~0.25米。体形粗壮而短,大小似家猫。兔狲额部较宽,吻部很短,瞳孔为淡绿色,收缩时呈圆形,但上下方有小的裂隙,呈圆纺锤形。耳朵短而圆,两耳相距较远,耳背为红灰色。尾巴粗圆,上面有6~8条黑色的细纹,尾巴的尖端长毛为黑色。全身被毛极密而软,绒毛丰厚,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长,为背毛长度的一倍多。头顶为灰色,具有少数黑色的斑点。颊部有2条细的横纹。身体的背面为浅红棕色、棕黄色或银灰色,背部中线处色泽较深,常具有暗黑色泽,后部还有数条隐暗的黑色细横纹。[6][3]

兔狲的形态特征

兔狲有三个亚种,皮毛颜色不同。指名亚种(学名:Felis manul manul)的颜色为浅黄色、灰色或淡红色。有少数黑色的斑点。西亚亚种(学名:Felis manul ferruginea)的颜色更偏红橙色,有明显的红色斑点和条纹。高原亚种(学名:Felis manul nigripecta)的颜色更偏灰,皮毛呈现有特别明显的银灰色。[4][1]

兔狲有几个特征和其他的猫科动物有所区分。它的脚短,臀部较肥重,且毛发也很长、很厚。这使得它看起来特别地矮胖且多毛。毛发会随着季节而改变,冬天时会比较灰。它的耳朵位置较低,且其有一副貌似是猫头鹰的面容。[1]

兔狲的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兔狲猞猁
外观

食性肉食性肉食性
猫科猫科
食肉目食肉目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地理分布

在俄罗斯,兔狲主要分布在与蒙古和中国接壤的阿尔泰、蒂瓦和布里亚特共和国,以及外贝加尔地区,2010年兔狲的核心种群被认为出现在蒙古和中国。2016年西至伊朗西部也有发现,此前曾延伸到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最近2019年来自不丹、尼泊尔和印度的记录也表明兔狲在喜马拉雅东部地区存在,但数量较少。[5]

世界分布

兔狲分布在阿富汗、不丹、中国、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和土库曼斯坦。[5]

中国分布

兔狲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藏、新疆、河北、黑龙江、甘肃、青海、四川、宁夏。[7]

兔狲分布图

栖息环境

兔狲栖息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山地,分布在降雨量少、湿度低的极端大陆性气候环境中,它们很少出现在持续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的地区。常在灌丛草原、荒漠与戈壁出没。居住在岩石缝隙或石洞,也会利用大型啮齿类的弃洞作窝。[7][5]

兔狲幼崽的洞穴

生活习性

相关食性17万次播放02:47猫科动物中的隐士:兔狲8.1万次播放06:33猫科动物表情包的元祖,却是最危险的一个品种,脾气为啥这么大?

兔狲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旱獭、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鸡等。偶尔也会吃小鸟和食虫动物。有时也会潜入人房附近盗食家禽。[4][3]

兔狲活动图

相关行为

兔狲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利用旱獭的洞穴,属夜行性动物,但晨昏活动频繁,在荒漠地区或冬季食物缺乏时白昼也会出来觅食,或移居村落附近。兔狲的视觉和听觉发达,遇危险时则迅速逃窜或隐蔽在临时的土洞中。叫声与家猫相似,但较粗野。 [3][9]

兔狲觅食图

生长繁殖

交配繁殖

兔狲的交配期多在4~5月,有的在3月。妊娠期为66~67天,一胎3-4仔,多的可达6仔。[7]

兔狲

生长阶段

兔狲幼崽像许多其他猫科动物一样,在出生时是看不清楚事物的。它们通常长约12厘米,重约300克。幼仔一年后性成熟。平均寿命约为11-12年。[4][7]

幼年兔狲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92年兔狲在中国的西藏和西北地区有健康种群存在,数量约有2000-2500只。2019年兔狲分布在中亚和西亚的草原与山地,数量约有49000-98000只。估计全球成年兔狲的数量约为58000只。[5][7]

保护举措

兔狲的就地保护,主要通过禁止或管制狩猎和贸易以及保护区内的栖息地保护来实现。除蒙古外,目前大多数分布国家都禁止狩猎该物种,蒙古通过许可制度限制狩猎并规范贸易。[5]

保护级别

2016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2019年降级为无危物种(LC)。[5][8]

2021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定为Ⅱ级保护动物。[2]

濒危原因

兔狲的主要濒危原因如下

原因分类详细原因
乱捕滥杀50年代中国西部的年收购兔猕毛皮量达10000张,在70年代中、后期每县收购兔狲毛皮500-700张,但到了80年代仅收购几十张,可说明其野生种群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
中毒运动为了减少从小型哺乳动物向人类和牲畜的疾病传播,开展了控制小型哺乳动物数量的运动,可能导致空中和陆地食肉动物二次中毒和猎物耗尽。
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牲畜数量增加、草原转变为耕地、基础设施发展和资源开采的结果。由于栖息地的退化和丧失,兔狲种群变得越发支离破碎,孤立的亚种群很可能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悄然消失。
栖息地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物种的重新分配,伴随着更具竞争性的物种和新的疾病扩散到它们的栖息地上。同时由于兔狲依赖捕食小型哺乳动物,植被覆盖、物候以及气候引起的小型哺乳动物种群聚集和波动的变化都会对兔狲产生严重影响。
信息缺口与保育需求兔狲保育中的一个巨大挑战是缺乏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数据。考虑到历史上兔狲分布数据的不精确以及监控此物种的难度,也许兔狲已经从部分曾经生存的地区消失。
展开表格

人工繁殖

2022年7月7日,西宁野生动物园的人工繁育的兔狲“狲大娘”已经一岁2个月大,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实现兔狲人工繁育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10]

2022年10月10日上午9:50,中国唯一一只圈养雄性兔狲——狲思邈,在进食时因鸡肉卡喉,不幸窒息死亡,终年7岁半。[12]

最新发现

2022年8月消息,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苏龙格图嘎查牧民在阿其山附近拍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兔狲。[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