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博古图》是中国宋代金石学著作。简称《博古图》。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三十卷。大观初年(1107)开始编纂,成于宣和五年(1123)之后。该书著录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839 件。

创作年代

宋代

作者

王黼

介绍

宣和博古图[中国宋代金石学著作]

《宣和博古图》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分为鼎、尊、罍、彝、舟、卣、瓶、壶、爵、觯、敦、簋、簠、鬲、鍑及盘、匜、钟磬錞于、杂器、镜鉴等,凡二十类。各种器物均按时代编排。该书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包括一些著名的重器。每类器物都有总说,每件器物都有摹绘图、铭文拓本及释文,并记有器物尺寸、重量与容量。有些还附记出土地点、颜色和收藏家的姓名,对器名、铭文也有详尽的说明与精审的考证。但内容有失误,铭文考证疏陋较多。

《宣和博古图》是一部金文著录,简称《博古图》,共三十卷,旧题宋徽宗敕撰、王黼撰,或以为王楚撰。《博古图》在大观初年(1107年)开始编纂,宣和五年(1123年)之后成书。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自商至唐的古代铜器,共二十类八百三十九件。卷一至卷五,收鼎、燕一百二十六件;卷六至卷七,收尊罍(léi)四十一;卷八,收彝、舟二十七件;卷九至卷十一,收卣(yǒu)五十三件;卷十二至卷十三,收瓶、壶五十六件;卷十四,收爵三十五件;卷十五至卷十六上,收斝(jiǎ)、觚、斗、卮,觯(zhì)、角等六十四件;卷十六下至卷十七,收敦二十八器;卷十八,收簠(fǔ)、簋(guǐ)、豆、铺、甗(yǎn)、锭十五件;卷十九,收徽鬲、鍑(fù)、盉(hé)三十二件;卷二十至卷二十一,收盦(ān)、鐎(jiāo)斗、瓿(bù)、罂、冰鉴、冰斗十四件,匜(yí)、匜盘、洗、盆、鋗杅(juān wū)二十八件;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五,收钟一百一十八器;卷二十六,收磬、錞(chún)、铎、钲、铙、戚三十八件;卷二十七,收弩机、镦、钱、砚滴、承辕、舆辂饰、表座、刀笔、杖头四十件;卷二十八至卷三十,收镜鉴类器一百十三件。

上列各器又可归纳为鼎、尊、罍、彝、舟、卣、瓶、壶、爵、斝、觯、敦、簠、毁、鬲、鍑 及盘、匜、钟磬及錞于、杂器、镜鉴等二十类。每类有总说,每器都摹绘图象,勾勒铭文,并记录器的尺寸、容量、重量等,间附考证。所绘器形比较准确。图旁器名下注“依元样制”,或“减小样制”等以标明图象的比例(明代缩刻本,始删去比例)。

往根据实物形制以订正《三礼图》的得失,考订精审。其所定器名,如鼎、尊、罍、爵等,一直沿用至今。对于铭文的考释和考证,疏陋之处较多。但仍有允当可取的地方。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其书考证虽疏,而形模未失;音释虽谬,而字画俱存。读者尚可因其所绘,以识三代鼎彝之制,款识之文,以重为之核订。当时裒集之功亦不可没。”据王国维考证,书中所录的铜器,在“靖康之乱”时被金人辇载北上,而其中的十分之一、二,曾流散江南,见于张抡的《绍兴内府古器三评》中。

成就

《宣和博古图》作为宋代古器物图录中规模较大的一部著作,在青铜图像著录上具有开创之功,奠定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基础。

版本

《宣和博古图》流传版本很多,以明嘉靖七年(1528年)蒋旸翻刻的元至大重修本为佳。通行譬广的则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黄晟亦政堂重修的宝古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