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名,属鳞翅目,舟蛾科。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河北、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寄主有栗、栎、榆、白杨等树种。栎掌舟蛾以幼虫为害栗树叶片,把叶片食成缺刻状,严重时将叶片吃光,残留叶柄。

中文名

栎掌舟蛾

别名

栎黄斑天社蛾

栎掌舟蛾

舟蛾科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掌舟蛾属

动物界

分布区域

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河北、河南、安徽、江西、四川等省

拉丁学名

Phalera assimilis (Bremer et Grey,1852)

亚门

六足亚门

鳞翅目

亚纲

有翅亚纲

亚科

掌舟蛾亚科

命名者及年代

Bremer & Grey,1852

形态特征

成虫

雄蛾翅展44~45毫米,雌蛾翅展48~60毫米。头顶淡黄色,触角丝状。胸背前半部黄褐色,

栎掌舟蛾

后半部灰白色,有两条暗红褐色横线。前翅灰褐色,银白色光泽不显著,前缘顶角处有一略呈肾形的淡黄色大斑,斑内缘有明显棕色边,基线、内线和外线黑色锯齿状,外线沿顶角黄斑内缘伸向后缘。后翅淡褐色,近外缘有不明显浅色横带。

半球形,淡黄色,数百粒单层排列呈块状。

幼虫

体长约55毫米,头黑色,身体暗红色,老熟时黑色。体被较密的灰白至黄褐色长毛。体上有8条橙红色纵线,各体节又有一条橙红色横带。胸足3对,腹足俱全。有的个体头部漆黑色,前胸盾与臀板黑色,体略呈淡黑色,纵线橙褐色。

长22~25毫米,黑褐色。

发生规律

在中国各地均1年1代,以蛹在树下土中越冬。翌年6月成虫羽化,以7月中下旬发生量较大。成虫羽化后白天潜伏在树冠内的叶片上,夜间活动,趋光性较强。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产卵,卵多成块产于叶背,常数百粒单层排列在一起。卵期15天左右。幼虫孵化后群聚在叶上取食,常成串排列在枝叶上。中龄以后的幼虫食量大增,分散为害。幼虫受惊动时则吐丝下垂。8月下旬到9月上旬幼虫老熟下树入土化蛹,以树下6~10厘米深土层中居多。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在幼虫发生期,幼龄幼虫尚未分散前组织人力采摘有虫叶片。幼虫分散后可振动树干,击落幼虫,集中杀死。

地面喷药

幼虫落地入土期,地面喷洒白僵菌粉剂或50%辛硫磷乳剂300倍液。喷药后耙一下,效果较好。

药剂防治

在幼虫为害期,可往树上喷25%敌灭灵可湿性粉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500倍液,青虫菌6号悬浮剂或B.t.乳剂1000倍液,对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喷洒50%对硫磷乳油2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