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背栎,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顶端微有毛或无毛,果脐微凸起。花期6月,果熟期翌年9-10月。生于海拔2500—3900米开旷山坡、栎林或松林中。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5米。小枝被污褐色绒毛,后渐脱落

中文名

黄背栎

亚纲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拉丁学名

Quercus pannos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

别名

黄背高山栎

壳斗目(Fagales)

壳斗科(Fagaceae)

栎属(Quercus)

黄背栎

命名者及年代

Hand.-Mazz.

分布区域

云南,四川,西藏

基本信息

黄背栎

种中文名:黄背栎

种拉丁名:Quercus pannosa Hand.-Mazz.

科中文名:壳斗科

科拉丁名:Fagaceae

属中文名:栎属

属拉丁名:Quercus

中国植物志:22:240[1]

特征描述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5米。小枝被污褐色绒毛,后渐脱落。叶片常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2-6厘米,宽1.5-4厘米,顶端圆钝或有短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全缘或有刺状锯齿,叶背密被多层棕色腺毛、星状毛及单毛,遮蔽侧脉,中脉之字形曲折,侧脉每边5-6 (-9) 条;叶柄长1-4 (-6) 毫米,被毛。雄花序长3-10厘米,果序长2-3厘米。壳斗浅杯形,包着坚果1/3-1/2,直径1-2厘米,高0.6-1厘米,内壁被棕色绒毛;壳斗小苞片窄卵形,长约1毫米,覆瓦状排列,顶端与壳斗壁分离,被棕色绒毛。坚果卵形或近球形,直径1-1.5厘米,高1.5-2厘米,顶端微有毛或无毛,果脐微突起。花期5-6月,果期翌年9-10月。

生境

生于海拔2500—3900米开旷山坡、栎林或松林中。

功能用途

分类:医药

普米药

】肾疤拔,叶外用于痈肿疮毒,鹅口疮,外伤出血《滇省志》。肾巴叭:叶用于痈肿疮毒,蛾口疮,伤口止血《滇药录》。

藏药

】门哈惹:果实用于寒热泻《滇省志》。兴白多:果实治寒热夹杂的泻痢,肠炎,流行性感冒,哮喘《藏本草》。

来源:  《中国民族药志要》,贾敏如、李星炜,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