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湖古称灵绪湖,虽然面积不大,但其纤姿娇影却令人百看不厌。“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这里山、水、云娴静而优美,每当晴空万里、云淡天高之际,你站在湖堤上,从水光粼粼的倒影中,可以领略到周围山景的美色和晴日的浮烟。

地理位置

浙江慈溪

占地面积

700余平方米

著名景点

灵龙宫

基本简介

灵龙宫是屹立于灵绪湖东岸的一座古建筑。这里的碧山蓝水与气宇轩昂的灵龙宫构成了一幅妙笔丹青。灵龙宫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整座灵龙宫由宫门、戏台、大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对龙的信仰和祈求龙的保佑是民间的传统习惯,故在这敬奉神龙的场所内,常年香火不绝,特别是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前往灵龙宫的善男信女更是蜂拥而至,他们上香祈祷,静坐祝福,希望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祛邪灭灾,国泰民安。

古代的工匠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杰作,尤其是那座戏台和大殿,在八角形的藻井、斗拱、雀替、月梁上,都雕有精美的双凤、花卉等吉祥图案。这些精堪的艺术装饰不仅使灵龙宫充满了祥瑞之气,而且还使整幢建筑在清寂中尽浮铅华。

“灵绪乡”之名,出自于灵绪湖与灵绪湖西的灵绪山,而灵绪湖与灵绪山之名,据传与东汉名士任奕有关。

在2000多年前,随着海退和泥沙沉积,从慈溪南部沿山开始,往北次第成陆。大概是在汉代,同杜湖、上林湖、烛溪湖等沿山湖泊一样,这个龙山镇最西边的自然湖泊灵绪湖就形成了。勤劳勇敢的三北人民,开始在此结网捕鱼,建窑制瓷。至东汉末年,有一位任奕先生来到了浙东沿海,因慕任佳溪一带山水清幽,民风淳朴,遂隐居于灵绪湖畔,读书著述。

这位任奕先生何许人也?民国《镇海县志》中写道:“汉,任奕,朱育称其为文章之士,立言粲盛,所驰文檄,晔若春华。”(《宝庆志》引《会稽典录》)“奕立操清修,不染流俗,郡将秀请为功曹,尝以秀不奉法,苦谏不纳,谢去,久之,秀坐事被收监,曰:‘任功曹真口人也’。历官御史中丞,咸和三年卒。”任奕活动在东汉末期,学问渊博,他提出治世和稳定统一的观点,把节俭作为道德重要内容,注重学习和教育,强调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著《任子》10卷,有《论气质》、《论学问》、《论公恕》、《论政治》、《论军乘》、《论出处》等篇。他在《论学问》中写道:“学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不勤学则无以为智,不勤教则无以为仁;一人之智不如众人之愚,一目之察不如众目之明。”短短数语,阐明了教学的目的和方法。鲁迅先生对任奕很推祟,曾集编过《任子》手稿,是根据《意林》、《太平御览》、《北堂书钞》、《初学记》等校录而成,共二十六则。1994年《任子》收入上海书店出版社《丛书集成续编》。

县志有案:“《乾隆志》、《光绪志》人物传均以任奕居首。奕为句章人,汉时慈溪镇海皆在句章境内,后慈溪自立,旧志谓其子孙世居灵绪”。灵绪湖西岸的任佳溪是灵绪乡境内唯一的任氏村落,也是现今慈溪、镇海两地最为古老最为鼎盛的任氏聚居地,旧时任氏宗祠题联为“乐安望族;灵绪名门”,任氏家谱上也称“灵绪任氏”。所以,由此来看,任奕隐居任佳溪的传说,还是较为真实可信的。任奕在任佳溪一住十余年,日复一日,朝至湖边汲水煮茶,暮登湖西小山观海。身心澄澈,宠辱皆忘,著文时辄觉灵绪纷披,头头是道,写成《任子》10卷,“灵绪湖”与“灵绪山”之名也从此诞生。

灵绪湖(今称灵湖)周环五十里,四都三图暨五都一、二、三图之田俱籍湖荫溉。湖塘周围二十里,清咸丰二年(1852),范多福、任观澜、王义方捐资重修,改筑四百多丈,用钱一千八百贯,三年方成。解放后,1970年又开工扩建,投资19.52万元,湖塘高6米,长1281米。前两年湖塘又经过修整,重新驭石加高,上面做成平整光滑的水泥路,更加坚固。

灵绪湖东南方潘岙有药王殿,往东就是古村落方家河头。西边任佳溪有灵龙宫、沙湖庙、白石庙、呼童庵、广福庵、高山庵,将军山上的洞山寺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宋塔、白云洞、透瓶泉、摩崖石刻等遗迹尚存。任佳溪村北一里即是灵绪山,俗称绪山。民国《镇海县志》载:“灵绪山,在灵绪湖西,下即湖塘……乡以此山得名,在东蔡湖闸口”(此处需要指出,是在任佳溪湖闸口)。灵绪山高仅数十米,遍植杨梅与毛竹。山上曾发现汉代墓葬,南边山脚竹林中,有“预知休咎,每言辄应”的明代勉一先师墓。

定海县建立时,行政区划实行乡里制,即县下辖乡,乡辖里、村。元朝时,县下辖乡,乡辖都,都辖村。明朝因袭了元时制度。清朝时乡村乡政府驻地称“里”,乡里下设“都”, “都”下管“图”。“达礼里”之名始见于宋宝庆《四明志》(恕我寡闻),隶属于灵绪乡,大致范围是在原范市镇一带。元、明两代,达礼里地名消失,到清代重又出现,不过已成为灵绪乡政府驻地名称。清咸丰年间范观濂有乡风诗,“灵绪乡中达礼里,祖居松浦是吾家。烟村稠密称杨范,街市喧阗聚物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富足与繁华。

“达礼里”含知书达礼之意,考其名,实出自达礼里山。达礼里山是任佳溪村北基耕路下的一座小山,民国《镇海县志》记载,“达礼里山,方圆五百步,高二三丈,为灵绪四五两都之镇山,相传谷神凭依处,禁人穿穴(乾隆志)”。民以食为天,五谷之神,最为乡人敬畏,以此为乡镇地名,也是极为自然的事。达礼里山历来颇具神秘色彩,传说社会动荡时夜间常有红灯出现,避祸消灾。旧时上面多大坟,后为义冢地。解放后,烧窑做砖,达礼里山被整座挖平,今已不存。

古地名多内含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细细发掘探究,对延续地方文化脉络,彰显城市文化底蕴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试从“灵绪乡达礼里”作一索隐探源,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的同时也期望得到有识之士同声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