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是由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自愿组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地理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学会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地学会,和1934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为中国地理学会。

据2017年10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19个专业委员会、9个分会、6个工作委员会、3个研究(工作组)组,31个联系地方学会;拥有全国会员2万人。

中文名

中国地理学会

外文名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别名

GSC

总部地址

北京

组织性质

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社会团体

成立时间

1909年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现任理事长

刘燕华

学会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所属地区

朝阳区

发展历史

背景前身

• 中国地学会

20世纪初,在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潮的推动下,以中国近代地理学先驱张相文为首的进步地理学家本着爱国的宗旨,积极倡导地理考察和普及地理知识。

1909年9月,张相文在天津创建中国地学会。

1910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学刊物《地学杂志》。

1912年,中国地学会会址由天津迁至北京。 

1937年7月-1945年,中国地学会因抗战停止活动。 

• 中国地理学会

1934年3月,由翁文灏、丁文江、竺可桢等人发起,在南京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同年,创办了学术刊物《地理学报》。

1950年,中国地理学会会址由南京迁至北京。 

合并发展

会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为中国地理学会。

1953年1月,在北京召开合并后的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当时全国会员有500多人。

20世纪50年代,各省区陆续成立地理学会或分会。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专门委员会陆续成立。 

1956年8月,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

1961年12月,成立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1962年,成立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气候专业委员会。

1963年11月,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同年,成立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

1964年,成立环境地理与化学地理专业委员会。 

1979年12月,选举产生第四届理事会。

1981年5月,成立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 

1985年5月,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

1987年5月,成立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1988年4月,成立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

1990年8月,成立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 

1991年6月,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

1992年,成立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

1994年1月,成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1995年1月,成立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数量地理专业委员会。 12月,选举产生第七届理事会。

学术年会

1999年,中国地理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对中国地理学会会员进行重新登记工作,在中国地理学会秘书处建立会员个人档案,同时收取会费,并重新核发会员证。11月,选举产生第八届理事会。

2004年5月,选举产生第九届理事会。

2005年,成立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

2007年,成立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 

2010年5月,选举产生第十届理事会。 

2014年12月,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1]

组织体系

人员编制

会员规模:截至1999年,学会拥有近20000名会员和全国20万地理工作者(包括中学地理教师)。截至2006年10月,共有6000多名会员办理了重新登记或新入会手续。 

机构部门

据2017年10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同时学会设有19个专业委员会、9个分会、6个工作委员会、3个研究(工作组)组,31个联系地方学会。

专业委员会
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
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
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
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
展开表格
分会
沙漠沿海开放地区
冰川冻土干旱半干旱区地理建设
环境遥感区域规划研究分会
山地黄河分会
长江---------- 
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
科普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国际科技合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 
研究(工作组)组
跨境流域与区域合作研究组乡村景观与休闲产业发展研究组奥林匹克竞赛工作组 
联系地方学会
北京地理学会黑龙江地理学会河南地理学会贵州地理学会
天津地理学会上海地理学会湖北地理学会云南地理学会
河北地理学会江苏地理学会湖南地理学会西藏地理学会
山西地理学会浙江地理学会广东地理学会陕西地理学会
内蒙古安徽地理学会海南地质地理学会甘肃地理学会
展开表格国际交流

据2017年10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加入的国际科技组织有: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国际冻土协会(IPA)和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与日本、加拿大、法国和韩国等相关学术组织建立了互访、进行学术交流的联系。[2]

学术成就

出版图书

图书名称

出版社

出版年份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
《中国自然地理》(地貌)科学出版社1980年
《中国自然地理》(气候)科学出版社1984年
《中国自然地理》(地表水)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中国自然地理》(地下水)科学出版社1981年
展开表格学术期刊

据2017年10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主办与联合主办有《地理学报》、《地理学报》(英文版)、《冰川冻土》、《遥感学报》、《山地学报》、《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历史地理》和《中国国家地理》等10种学术和科普刊物。 

学术会议

• 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

2005年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承办,年会的主题是“地理学与中国发展”。会议收到论文近700篇,来自海内外的10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 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

2015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1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650余人出席了大会。年会共共收到学术论文(含摘要)460余篇,设立了“城市转型与新型城镇化”、“经济地理与空间治理”、“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城乡统筹与乡村发展”、“社会转型与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多元视角与方法暨地理编辑论坛”等6个专题分会场,共安排了12场大会报告和6组分会场190多场学术报告,并有近200篇学术论文参与了年会青年优秀论文评选。 

• 学术年会

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暨学术年会规模超过2000人, 200多人在庆典大会上分获“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中国地理科学杰出成就奖”等荣誉。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自然地理学”“人文经济地理”和“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板块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同时举行两天的学术交流。 

中国地理学会2014学术年会在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近400个单位的160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年会交流学术论文近1000篇,其中500多人在37个专题分会场作了口头报告;并有近200篇学术论文参与了年会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前沿专题包括中国新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景观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经济地理与空间治理、气候变迁与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旅游、环境和大数据等。年会期间,还举办了“第八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纪念学术活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地理科学30年》编写工作研讨会”、“教育部地理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秋季工作会议”、“《地理科学》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以及“地震灾区地震次生灾害预警及防治技术高级研修班”等专题活动,其中研究生学术年会另有170多人做口头报告。[3]

人才培养

奖项设置

据2017年10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中国地理科学杰出成就奖、中国青年地理科技奖、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奖、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奖、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从事地理工作五十周年的地理工作者、学会活动先进单位、学会活动先进个人、科普活动先进单位、科普活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地理图书奖、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全国优秀中青年地理编辑、《地理学报》青年优秀论文、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全国优秀地理教学论文、中学生优秀地理论文等奖项,对一线从事地理科研、教学、编辑的老中青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对多年从事学会组织工作以及科普工作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学科竞赛

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IGEO)从2006年开始举办,IGEO竞赛引入了野外考察题、现场问答题、角色扮演题等,可以发挥选手的多项潜能和提高他们参加的兴趣;人类和自然的热点问题,如资源段短缺、环境破坏和保护、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等,这些也反映在IGEO的试题中;IGEO竞赛主旨之一就是提供学生正式接触环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地理理论知识和技能;IGEO的考题不仅有队员单独完成题,还有代表队集体题,相应的奖励也分个人奖和团队奖。在IGEO举办期间,会安排文化晚会、参观观光、交流活动等等。 

教学资源

学会创办了自然地理原理中的四字口诀、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中国的草场资源、中国的地表水、中国的地下水、中国的干热风、中国的湖泊、中国的火山、中国的近海、中国的沙漠、地理备课中应坚持四个原则、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优效性、如何指导学生用好《地理填充图册》等教学资源。[4]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标识

学会标识中间为绿色的地球背景,上面印着黄色的中国地图和“中国地理学会”字样。下方为创建年份和麦穗。 精神文化

学会风尚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学会精神

:献身、创新、求实、协作[5]

学会领导

历任领导

时期

职务

姓名

任期

中国地学会会长张相文1909年09月-1924年06月
会长陈垣1924年06月-1924年12月
会长张相文1924年12月-1930年01月
会长张溥泉1930年01月-1937年07月
会长张星烺1946年01月-1950年08月
展开表格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