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铁路Death Railway(又称缅甸铁路或泰缅铁路)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占领缅甸修建连结泰国曼谷和缅甸仰光的铁路。死亡铁路的名字来自建设时工人的死亡率。工程中总共募集了1万2千名日军(第五铁道联队)、盟军俘虏6万2千人(俘虏6,318来自英国,2,815自澳大利亚,2,490自荷兰,剩下大概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战争结束前1万2千人死亡)、数万泰国人、18万缅甸人(4万人死亡)、8万马来亚人(4万2千人死亡)、4万5千印尼人进行施工。

中文名

缅甸铁路或泰缅铁路

外文名

Death Railway

别名

死亡铁路

地理位置

连结泰国曼谷和缅甸仰光

历史

战争纪念馆中关于铁路修建的雕塑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占领泰国和缅甸,在无法安全使用马六甲海峡之后,运往缅甸的军队以及后续补给必须靠陆路维持;20世纪初,英国曾勘测一条通泰国和缅甸的铁路,因建设难度太高而放弃。日本在战争逼迫下采取了英国人的探勘路线,并赶在缅甸战区稍告平定的1942年6月开工,工程在泰国和缅甸两边一起开工,泰国的工程起点为北碧府(Kan-chanaburi),缅甸的起点为丹彪扎亚(Thanbyuzayat),铁路经由三塔山口连结两国。从铁轨的记号显示泰缅铁路的建材来自从爪哇、马来西亚等地拆毁的不列颠马来亚联邦铁路。开始时联军经常空袭路途,但是日军告知修路者为多名战俘,联军只好停止轰炸工程。

死亡铁路

当时,泰国北碧府西部地区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山区,气候炎热、瘴气笼罩。日军用刺刀逼迫战俘和劳工日夜施工,而粮食和饮水却供应不上,使大批战俘和劳工死在工地和路旁。一位幸存战俘回忆说,他眼看着同伴一个接一个地倒在地上,整个工地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曾在泰国战场作战的日军士兵在回忆录中如此描述:"1944年3月11日,我第一次走这条铁路。火车以其最高速度(每小时20公里)爬行,450公里的全程走了4夜3天。火车穿过丛林,丛林里的战俘,没日没夜地干活。他们都光着身子,白种人特有的粉红色皮肤上尽是血污。日本军官在后边挥舞着鞭子驱赶他们。"

原计划6年完工的铁路在工人高死亡率的代价下17个月之后(1943年10月17日)完成全长415公里的铁路。两边来的铁路在Konkuita连接。修路者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低的不可想象,约25%的战俘因过度疲劳,营养不良,虐待或各种没人管的传染病(如霍乱、疟疾及痢疾)丧生。亚洲工人死亡率更高,但是日军没有详细记录。竣工之后,大部分战俘被转到日本本土,剩下的维修者不但生活恶劣,还不时遭到盟军空袭。

现况

死亡铁路

二战之后,铁路几乎已经完全报废。泰国重建部分,铁轨加宽。1949年4月修复北碧府到NongPladuk,1952年到Wampo,1957年7月到Nam Tok,总共约50公里现在可以应用,缅甸部分没有修复。为修铁路炸开的山谷只能步行,现在有从缅甸来的非法入境者从这里进入泰国。1990年代一直提出计划重修整个铁路,但是一直没有进行。

如今,数十年过去了,这座沾满了盟军士兵鲜血的铁路依然存在,“死亡铁路”上的列车也在照常运营。行驶在“死亡铁路”上的火车没有扶手和空调,一切都保持着原始的简陋。随着“咯吱咯吱”的声音,火车缓缓向西,没多久就从“塔基兰”车站驶到了“死亡铁路”最出名的路段——“探卡赛”。探卡赛这段铁路依山而建,右边是高山,左边是悬崖,崖下是混浊的奔流着的桂河。铁路完全靠当年战俘用最原始的工具搭建出来的支架撑住。火车刚一开到探卡赛,只听剧烈的“滋扭”声大作,车厢巅荡,一些行李从行李架上跌落,乘客们在没有扶手的车厢里站立不稳,东倒西歪,并发出阵阵惊呼。[1]

桂河大桥

桂河大桥

铁路上最著名的地点是桂河大桥,在同名电影中描述。1943年2月先修好一座木桥,同年6月建钢筋水泥桥。两座桥都在1945年4月2日炸毁,但是已经被破坏再修理多次。现在的桂河大桥桥墩在日本制造,送到泰国赔偿战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来修建的铁桥,它今天还在通车。重建后的桂河大桥,在原来桥的两侧圆弧铁架多出了两段不协调的方形铁架,没有原先圆弧铁架的优美,很多看过的人觉得不伦不类、不搭调。桂河大桥大约10分钟就可以走完,过了桥就是一般的死亡铁路,一直前行可以通到缅甸。

纪念物

盟军战俘公墓

泰国境内有多处纪念馆。桂河大桥有一个纪念碑,也有一个旧式火车。澳大利亚在Hellfire Pass(现在Nam Tok车站北边)建立纪念堂,纪念死亡最多的山地点。北碧盟军战俘公墓位于北碧市北一公里,埋葬6,982名战俘,大多数是英国,荷兰和美国人。再靠郊外有澳大利亚战俘公墓,埋葬1,750人。

北碧市还有2003年3月开放的泰缅铁路博物馆和JEATH War Museum,以及地狱之火关口纪念馆Hellfire Pass Memorial。英国National Memorial Arboretum有为死亡铁路特定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