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云馆,位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曾国藩故居内。思云馆是曾国藩亲自取的馆名。

中文名

思云馆

地点

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曾国藩故居内

出处

《新唐书·狄仁杰传》

相关人物

曾国藩

景点简介

馆名出自《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古代因以“望云思亲”表示怀念父母。思云馆最初为曾氏三代先大夫庙,曾国藩亲自书写馆名并制成匾挂在大门上方,可惜原匾遭到了破坏已不复存在。大门联为:“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国藩这一名联,作于咸丰七年(丁巳年),曾用木板刻出,悬挂在思云馆大门的两边,直到“大跃进”才不知去向。

景点概况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他从江西军次奔丧返家。此时,他已父母双亡,为了纪念双亲,他取古代“望云思亲”之意,在家亲筑思云馆。居丧期间,他“恪守礼庐”、“读礼山中”,即常居思云馆。曾国藩在江西战场,每每失意,处境十分困难。因此,居丧之初,他有借“在籍终制”之机,不想复出带兵。然而,通过反思,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变化(曾氏思想一生有三变:京宦时以“程朱”为依归;办团练时变为“申韩”;在家丁艰中再变为用“黄老之术”)。咸丰八年六月,他第二次出山带兵,即运用“黄老之术”,他“无人不拜,无信不回”,以“柔道”而行之。曾氏与左宗棠本有“旧恶”,他从家到长沙,即主动去拜访左宗棠,并集“敬胜义,又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嘱左宗棠为其书联,于是,两人交欢如初。从此,曾国藩在政治、军事人都极为顺利。年余以后,他即署理两江总督。日后,又成为所谓“中兴第一名臣”。思云馆是研究曾国藩思想变化的重要史物之地。

思云馆系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曾国藩称其“五杠间而四面落檐,即极大方矣”。思云馆位于富厚堂围墙内正宅之北后的小山坡中,全宅建筑面积676平方米。思云馆经历了143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完整无缺。

思云馆初为曾国藩守制之处,旋又辟为其精藏图书处所,又曾辟为曾府学堂,抗战期间又曾为曾宝荪的艺芳女校藏书处所。曾国藩亲自主持修建的思云馆,既是研究其生平事迹的重要物证,然就馆舍的建筑风格、年代而论,思云馆也具有文物保护的价值。

历史由来

思云馆是富厚围墙之内、一栋独立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位于正宅之后西北角的小山坡树林之中。咸丰七年曾麟书去世,国藩“丁艰”在家。他“恪守礼庐”,“读礼山中”,对《三礼》作了一番研究。

咸丰八年四月,曾国藩在家写了一篇《先大夫置祭费记》之文。首先,他详述了古时礼制;其次,追忆了叔父高轩公在湘建了元吉公支祠,高祖辅臣公又升拊支祠。而曾祖竞希公,祖星冈公仅积公赀,以供祭具。如今准备为父亲竹亭公积置公赀,异时合三代之蓄,共建一庙(i代祠堂);第三,他既讲述了《礼,王制》“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 ..之说(大夫不祭高祖+土一庙祭父,庶民无庙在居室祭),又宋代程子的辩论:自天子至老百姓都可以祭高祖。故国藩感叹地说:而大夫、士得庙祭高、曾、祖、祢(父死在宗庙中立主日祢引者)四代确然而不可易。今国藩仅立三亲庙,而不言高祖,盖辅臣府君业支祠,而竞希府君以下三代,皆膺封诰。从上述可知,曾国藩立了一个“二亲庙”。古制只能是有官爵者才能修庙。咸丰年间,曾国藩曾祖、祖、父均诰封为“中宪大夫”(后累封为光禄大夫),因此, “三亲庙”又称为“先大夫庙”。曾国藩写完《先大夫置祭费记》不久,即向兄弟们倡建三代祠堂(以后—三代祠堂各分建于大坪等处),因此, “先大夫庙”则国藩私立。

《先大夫置祭费记》写于咸丰八年四月,六月初七,曾国藩即自家起程,赴江西军次当年八月、九月,他在家书中二次提到思云馆。八月二十二日《致澄弟季弟》曰:思云馆之外,柒坊架子之下,尚须添种王瓜竹,夏月思云馆中可生凉风。

九月十二日《致澄弟季弟》曰:今冬明春又须在思云馆外屋后山多栽新竹。染坊架子即思云馆对面的萧家塘开有染坊。曾纪泽日记称萧家塘为别墅,因它是曾氏庄屋,他曾在此住过。12岁就在富厚堂管理书楼的王席珍老人,现年80岁,她说:从她懂事起,萧家塘就是开染坊,杂货铺。萧家塘现仍存有染石。笔者亲自察看,确见染石。由此可知咸丰八年前富托就建有思云馆。咸丰九年五月十四曾国藩《谕纪泽》信日:付去关帝庙“轶掌绝伦”四字,查收。又“白泥观”三字,仿“思云馆”之例,做匾送去。

关帝庙、白泥观、先大夫庙,似是一类,思云馆是否就是“先大夫庙”呢?

咸丰十年二月二十四日,他在《致澄弟沅弟》的信中日:起先大夫祠堂,如牌坊,如诰封亭,皆须就地势为之……至各处起屋之法,皆先立柱起架子,待上屋瓦盖毕之后,乃砌砖墙。各柱嵌于墙砖之中。屋之稳不稳,全在架子,不与砖墙相涉。先大夫庙若用此法,则须大柱子十八根(前墙内六根,后墙内六根、中间承护者四根、两头墙内顶屋脊各一根),而庙外四面落檐之廊柱尚不在此十八根之内(又须十四根)。如此,则须料甚多,吾乡恐办不出,且恐木匠不能做。若用吾乡旧法,概以砖墙为主,不用架子,则省料极多而木匠亦易于交卷。望两弟悉心裁酌。修昭忠祠及东皋书院之正栋,亦不外先大夫庙式,五杠间而四面落檐,即极大方矣。经实地察看思云馆,止是不用架子、以砖墙为主,五杠间,四面落檐。而四面落檐之廊柱,也正好十四根。三亲庙(先大夫庙)即思云馆无疑。

曾纪泽咏思云馆同治十二年,曾纪泽在富厚堂翻修了正宅,光绪元年春,富厚堂各项工程扫尾,曾纪泽作有《缉园十首》,第一首诗:

先于思亲望白云,岿然高馆照榆粉。

精神榜上瞻遗迹,诗礼庭前日闻。

绩学术通三实意,谫词难纪卅年勋。

滥将薄植承余荫,谍组朝班载惠文。

自注:思云馆。先太傅自署额。馆左偏为三经二史{子三集三实之室。思云馆是曾国藩亲笔署额。馆名典出《新唐书,狄仁杰传》: “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古代因以“望云思亲”表示怀念父母,思云馆初为曾氏三代先大夫庙,曾国藩亲书馆名制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在家亲营的建筑物。

榆枌即枌榆,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后人因此称家乡为枌榆。张衡《两京赋》: “岂伊不怀归于枌榆。”三经三史三子三集三实的具体内容难以考定。曾国藩咸丰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记口:“三经三史三子三集三实,余在京师,尝以匾其室。在江南,曾刻印章矣。”

湖南图书馆藏有曾氏送给彭玉麟的《唐宋诗醇》《唐宋文醇》四十册,上有曾氏题跋,其印章即“三经三史兰子三集三实之室”,这是曾国藩用过的书室名。思云馆既辟有此室,当是其藏书处所之一。

《曾纪芬年谱》之思云馆,曾纪芬乃曾国藩满女。1931年,她80岁时撰有《崇德老人自述年谱》。文云:

文正在军未尝自营居室,惟咸丰中于家起书屋,号曰思云馆。湘俗构新屋必诵上梁文,工匠无知,可见一斑乃以湘乡土音为之颂曰: “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南京做皇帝。”湘谚谓小为细也。其时乡愚无知,可见一斑。忠襄公每克一名城,奏一凯战,必请假还家一次,颇以求田问舍自晦。文正则向不肯置田宅。

咸丰七年,曾纪芬已六岁,正居乡间,父亲起屋之事,当时或稍后,她应该清楚。唯此时曾国藩并未署理两江总督,但从工匠之说,也可以理解为:曾国藩虽不是两江总督,但这个官并不大,要么打下南京做皇帝。曾纪芬也说思云馆为书屋,可见,随着三代祠堂各自建成,思云馆确是曾府的书屋了,抗战期间,曾宝荪将长沙艺芳女校的图书搬叫,就放在思云馆楼上,据王席珍女士说,整整十大架。

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曾国藩日记日:

丁巳年,在家作一联云: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望勿助看平地长的万丈高。用木板刻出。

丁巳年,即咸丰七年,此时正是他在家建思云馆。此联,直到解放后,一直挂在思云馆大门, “文革”才不知去向。由此进一步说明了:思云馆建于咸丰七年,即曾国藩既无口记,也无家书可考的居丧初期。

现存的光绪初年写本《求阙斋书目》,著录了何拭八言对联一副,诗屏一块;何绍基七言对联一副,都注明挂于思云馆,具体内容即不可考矣。

思云馆在解放后,一直是乡卫生院。1998年,卫生院迁出。“高馆”依旧,完整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