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历史阏伯台上有一组完整的古建筑,叫阏伯庙。阏伯庙为高台建筑,站在台上鸟瞰四野。注:阏伯又名契,是商始祖,宋氏的远祖。

中文名

阏伯庙

批准时间

一九九四年

地理标志

商丘城西南三华里火星台村西首

主要介绍

阏伯庙位于商丘城西南三华里火星台村西首,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名曰:阏伯台。又曰:火星台,火神台,商丘。台高11.30米。周长300米,为夯土堆积而成。

史料记载

据《商丘县志》载:台下有阏伯墓。《左传》鲁襄公九年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唐朝诗人高适有诗曰:阏伯去已久,高丘临道旁,人皆有兄弟,尓独为参商。终古犹如此,而今安可量。

考古发现

现今文物勘探探明,在阏伯台附近地表以下约10米深处发现原始土层,而阏伯台下的原始土层要高出周围10米以上。这说明在黄河未冲积之前,这里已经是一个高约10米以上的大山丘。阏伯居住的“商丘”应该是地表以下的这个土丘。而当今用夯土筑起的阏伯台,是人们纪念祭祀阏伯而封筑的高台。

庙宇历史

阏伯台上有一组完整的古建筑,叫阏伯庙。有大拜殿,东西配殿和钟,鼓楼。台下有大禅门,对面有花戏楼等建筑。房舍飞兽,古朴典雅,内绘壁画,形象逼真。阏伯庙为高台建筑,站在台上鸟瞰四野。此庙年代久远,据宋朝王明清《挥麈后录》云:太祖皇帝草昧日,客游睢阳,醉卧阏伯庙“。说明五代时期已有庙宇。据《宋史》记载:”康定初南京鸿庆宫灾,集贤校里胡宿请修大火之祀,而以阏伯配“。元大德间提举范廷壁重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府王有为重修。候有造有阏伯祠记略。清代之后不断修茸,至今保存完好。传说农历正月初七是阏伯的诞辰,届时(自古至今)豫,鲁,苏,皖交界处的群众纷纷前来进香朝拜。现今农历正月形成规模盛大的古庙会。

一九九四年中国商丘火星台学术研讨会确认。阏伯以星辰的变化确定时节,制定历法,属天文学的范畴,阏伯从事的是事业是天文观测的研究,他应是早代的天文学家。而他观星授时的商丘,就是一座原始的天文台。

宋氏远祖

阏伯是帝王之子,商部落的首领。他居住的高丘,是商部落活动的中心,因此称之为”商丘“他观察祭时的火星亦叫商星。

注:阏伯又名契,是商始祖,宋氏的远祖。

文化传说

古时候,人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帝喾十分可怜他们,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老百姓回答:“没有火”。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对他说:“找来几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帝喾四处看了看,果然有被泛滥的河水浸灭火后的灰烬。他不禁长叹一声,心里想:咋能想个办法让火不灭才好。想了一会,他语重心长地对阏伯说:“你看,眼下帮助这里的臣民引来火种,并把火管理好不让它灭,是关系着这里的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你是我最有能力的儿子,我想让你办这件事,如何?”阏伯是个忠诚、听话的人,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从此,阏伯就成了这里的“火正”(管理火的官),这片地方就成了帝喾给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忙得饭也顾不上吃,觉也睡不好。他先带领百姓从很远的地方引来火种,并想办法堆成一个土丘,把火种置于丘上,上面搭上一个遮雨的蓬子,这样,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浇灭,河水泛滥也不能把火浸灭。然后,他又亲自带领人们四处寻找柴草,由于阏伯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商”的百姓们不但可以到处生火,而且还能让火经久不息。大家感激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阏伯死后,人们怀念他的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当时最厚的葬礼把他葬在生前存放火种的土丘上,按照当时的风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坟上添一包黄土。因而,土丘被堆得越来越大。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这座土丘从此便被称为“商丘”。时间长了,“商丘”便成了这儿的地名,直到现在。【相关记载】史载,阏伯与其弟实沈不和,常动干戈。帝喾无可奈何,只好将两兄弟分开。将阏伯封于商丘为“火正”,封号曰“商”,差实沈到大夏,使兄弟终不得见。阏伯死后被称为商星,实沈死后被称为参星。在星宿中二星一个落下的时候,另一个才升起。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和商”,其典故就源于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