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北河是湖北省中部的一条人工河。1969年至1974年天门河下游改道后的新河,原天门河从天门县(现天门市)万家台接汉北河,成为汉北河水系。

汉北河发源于海拔450米的京山市官桥铺五家岭,流经钟祥、天门,在垌冢七星垸进入孝感地区,自西向东经应城天鹅、汉川麻河、云梦肖李塆、汉川刘隔和民乐至武汉新沟注入汉江。支流自民乐闸分流,经沦河出府河入长江。

中文名

汉北河

主要支流

溾水

别名

汉北水利工程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中部

发源地

京山市孙桥镇朱家冲

流经区域

天门市、应城市、汉川市、武汉市东西湖区

外文名

Hanbei River

流经主要地区

天门市、应城市、汉川市、武汉市东西湖区

流域面积

6256平方公里

注入

长江

长度

91.8 km

所属水系

汉江流域、长江流域

面积

6256 km²

流域范围

汉北河因位于汉江以北而得名。介于东经112°38’~113°57’,北纬30°30’~31°11’之间,系汉江下游左岸的主要支流。

干流全长242公里(其中孝感地区境区56公里)。河道坡降0.22‰,流域面积6304平方公里。其中上段(河源至天门万家台)天门河,长145公里,河道坡降0.58‰。,集水面积2536平方公里。下段自万家台至新沟闸长97公里均为人工河道(其中孝感地区境内56公里),河槽底宽30米,平均比降0.02‰。,复式断面,堤距宽500~750米。

流域内水系较发育,上段有大小支流20余条,大多数分布在左岸。较大的有季河、司马河、上罗汉寺河、永隆河、西河、东河等6条。下段主要支流有溾水和大富水。大富水为汉北河最大支流,发源于随州大洪山区的唤狗山。

作用

汉北河

因地势原因,古时天门及应城南部常发洪水,弄不好就淹了庄稼,因此有了这条人工河的诞生。这条河,对天门乃至应城的防洪灌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现状

汉北河主干常因考虑防止汉江水位顶托而关闭新沟闸,全靠东山头闸排水。

汉北河除发挥排水效益外,还为应城、云梦、孝感提供抗旱水源。平时靠河槽蓄水灌溉,当遇较大干旱时,汉北河成为孝感地区的主要干渠,为全区南部180万亩农田解决水源。

汉北河

汉北河通航里程。在孝感地区境内通航里程70多公里,100吨船舶可上溯到应城城关,下行通过新沟,可出汉江,右侧经民乐船闸能进入汈汊湖,左侧通过肖李塆船闸与府河连通,交通四通八达。

2016年7月21日上午9时30分,天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对汉北河龙骨湖段进行扒口分洪。湖北天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在20日晚10时30分正式启用汉北河龙骨湖分蓄洪区,以缓解该省最长人工河——汉北河流域严峻防汛形势。影响区域包括应城市义和镇、汉川市垌冢镇。

建设历史

规划设计

建国后,湖北省水利厅对汉北平原湖区开始了规划。通过多次规划、多种方案比较,最后将1969年的规划定为实施方案。

1953年,天门县计划将天门河下游进行局部改道,以利天门河以北的风波湖、张家大湖、白湖等地区的渍水迅速排入刁汊湖。

1958年,湖北省水利厅将本县关于天门河改道的方案纳入汉北平原湖区治理的规划中。拟定在杨林口堵塞南支,展宽北支并加以疏浚,使天门河水直出新沟。

汉北河

1964年,湖北省水利厅在《汉北地区近期水利化实施规划报告》中,对天门河改道的两条路线进行了比较。第一条路线是在天门城关以下的杨林口附近堵南支、疏北支,北支经沙滩口、龙坑出吕巷进天门河;第二条路线是在天门城关姜家湖附近堵天门河,开改道河经姜家河、风波湖、龙坑出严家河进龙赛湖。第二方案工程量大,但受益范围也大。同时又指出:拟把

汊湖

群分为内湖和外湖。内湖为今汈汊湖;外湖为东西汊湖,龙赛湖,沉湖,白湖。当水位达到27.00米时,内湖湖面为160平方公里,外湖湖面为167平方公里;当水位超过27.00米时,备蓄区包括刁西垸、刁东垸、金明南垸、天鹅北垸开始蓄渍,湖面部面积为435平方公里。对刁汊湖区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汈汊内湖必须作一个蓄洪蓄渍区,控制以后,当洪水位或中水位时对上游不能产生影响。

1965年2月,副省长陶述曾率省汉北湖区水利规划查勘团实地踏勘了天门河改道路线,编写出了《汉北湖区水利规划查勘报告(草案)》。《查勘报告》主张:实行天门河改道,改道从姜家河口起,至龙赛湖,东、西汊湖调蓄后,从麻河渡出东山头和新沟闸。一般来水不入刁汊湖,大水威胁堤防安全时向汈汊湖分洪。同时,皂市河改道控制白湖,柳河改道控制张家大湖,扩建辛安渡铁路桥,大富水建石板河水库。

1968年、1969年两年大水,时任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原省委书记张体学,面对汉北平原湖区人民的苦难,对汉北水利工程的兴建更加关心。多次主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讨论制定施工组织计划。

1969年10月,国务院业务组正式批准了湖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起草、上报的《汉北水利工程规划报告》。《报告》确定天门河改道从本县城关镇(现为竟陵镇)西3公里的万家台,过天皂公路,经水陆李、新河口、母猪台、双渡闸、麻河渡至辛安渡分两支,一支出新沟,一支出东山头,使天门河、溾水(皂市河)、大富水与汊湖分家,拦截山丘区约6300平方公里的来水直出长江和汉江。并以新沟为主要排洪出口,设计流量为1500立方米/秒。划定龙赛湖、月潭老鹳湖、龙骨湖、沉底湖等156.7平方公里的面积作为控制调蓄区。当龙赛湖闸闸外水位高于29.00米,天门站水位达到30.00米时,龙赛湖与月潭老鹳湖开闸进洪。设计最大进洪流量为1400立方米/秒,其分洪频率为五年一遇。当东山头闸、新沟闸闸外水位超过29.50米,泄洪对下游武汉增加威胁时,根据情况,东、西汊湖和汈汊湖也可依次分洪蓄水。拟定改道河以南约2300平方公里来水,当涵闸关闭时,应向汉江提排,改道河以北的低洼地区可建电排站;建电排站后,汈汊湖有计划地逐步围垦,但需保留55平方公里湖面作为蓄渍区。

天门改道河按二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设计,黄潭站控制最高洪水30.00米时,相应设计洪水流量水陆李以上为800立方米每秒,龙赛湖以下为2000立方米/秒。

工程实施

1969年10月25日,国务院业务组批准汉北水利工程列入1970年度地方建设项目。省里安排本县第一期汉北河施工任务是:从改道河口至麻河渡长65.25公里的河道开挖与筑堤,计划土方2800万立方米。

1969年10月7日,湖北省汉北水利工程天门县指挥部成立并破土动工,11月下旬掀起施工高潮。在施工高潮中,日出勤人数最多达22.97万。1970年春,京山、江陵、沔阳三县人民长途远征,支援本县修筑汉北河北堤工程,长27.17公里,完成土方266.66万立米。

1970年5月29日,汉北河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本县完成挖河土方1955.8万立方米,标工1830万个,后勤运输400万人次。

1970年6月19~24日,正值汛期,小庙、渔薪、小板、卢市、城关等5区镇,共12000余人完成了天门河的大坝截流。

1971年4月,汉北一桥(天渔公路桥)汉北二桥(天皂公路桥)竣工。两桥同为9孔,每孔净跨20米,桥长203米,属预制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桥墩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双柱式,桥面宽9米,桥高13米。

1971年5月,天门船闸建成。船闸为1孔,净宽8米,高9.5米,长137.5米,其中闸室长60米,最大通航能力为驳船200吨,最大渲泄流量250立方/秒。该工程完成标工45.5万个,投资102万元。

1972年~1974年,建成张家湖、沿湖、龙骨湖等地一批配套涵闸。到1974年,汉北河天门段工程基本完成。本县共完成土石方3208.7万立方米、标工30003.7万个,投资1935.09万元。

1975~1991年,本市又陆续完成了汉北河天门段的整险加固工程和电排站等配套工程,完成土方357.61万立方米,标工437.95万个,投资736.16万元。

1992年,完成了石湖闸以下16.8公里河道降滩工程。本项工程设计为:皂市河口(桩号62+550)以下,河滩高程25.00米,其中桩号56+00~57+800为24.00米;皂市河口以上河滩高程为25.50米;河滩宽度上段不少于300米,下段不少于400米。施工自下而上由胡市、皂市、卢市、石河、佛子山、李场、小板、杨林、黄潭、汪场、岳口、新堰、竟陵、蒋场、陆羽、九真、候口等17个乡镇办承担,最高上劳力达12.5万人。庙洼汊以下2.7公里和何场——石湖闸5.1公里为人工挖装、板车运输;庙洼汊—何场9公里为机械作业,每立方米土方3.5~5.0元。共完成土方260.75万立方米,标工547.58万个,国家投资125万元。为配合施工,于1992年元月成立了汉北河管理段机械施工队,配备70型铲运机1台、神牛25型拖拉机2台、泰山25型拖拉机10台、装载机和挖掘机各1台。

1993年,完成了石湖闸至汉北二桥降滩(设计河滩高程25.50米)、庙洼汊堤段裁弯取直的后湖闸段滩地灭螺三项工程。降滩工程自下而上由黄潭、彭市、横林、麻洋、干驿、马湾、小板、杨林、卢市、净潭、陆羽、胡市、石河、佛子山等14个乡镇办事处承担,均为以资代劳,机械施工,完成土方67.85万立方米。庙洼汊段裁弯取直工程自下而上由拖市、张港、渔薪、皂市、候口等5个乡镇办事处承担,也是以资代劳,机械施工,完成土方29.70万立方米。灭螺工程由九真镇组织民工完成,灭螺面积960亩。另外,全部杂工由李场张负担。本年度共完成土方120.38万立方米,标工371.56万个,国家投资370万元,以资代劳款362.38万元。

1994年,对汉北河上段单一断面段进行河道疏浚,水上部分为人工挖装,机械运输,不下部分采用挖泥船施工,共完成土方138.74万立米,标工394.62万个,国家投资200万元,以资代劳款880.00万元。

1995年,重点整理了汉北河的天门段的南堤、新河口的北堤和皂市河上游堤段的堤坡、堤面和压浸台,完成土方116.5万立方米,标工188.3万个。

1997年冬至1998年春,在肖严湖至皂市河口的北滩上,开挖了一条长6.5公里,底宽30米,边坡1:3,底高同皂市河河底的新河。同时将皂市河口至何八湾长5公里的河槽扩宽到60米,边坡1:3。共完成土方97.33立方米,标工175.8万个。

1998年,在汉北河天门段上,主要配套建筑物有:船闸1座;公路桥2座;排水涵闸26座;共36孔,总宽98.6米,设计排水流量394.18立方米每秒;排水泵站17座,装机63台,总容量9615瓦,排水流量111.98立方米/秒。

2000年,完成汉北河肖严湖段北河扩挖450米、龙骨湖闸至水陆渡整险填坑灭螺1400米、皂市河东白湖段内平台填筑加固工程2750米、皂市河西白湖段内平台填筑加固工程1000米、水毁工程修复,整修封闭涵闸各1个,新铺维修防汛道路97公里,总土石方33.3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410万元。2006--2007年,根据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鄂发改农2006-996号”文下达的“湖北省汉北河流域(天门段)水利血防工程投资计划,总投资为8969.22万元,工期三年,分两个施工年度完成”和市安排,完成锥探灌浆15.84万米、整治病险涵闸12座、堤身和内外平台加固27.1公里,总土石方254.14万立方米。

汉北河已经面目沧桑,由于工业排放,它已经污染严重。夏天水稍多,冬天几近干涸,甚至有人在河坡上种起了菜。2020年7月19日8时发布的天门市江河湖库水雨工情快报显示,18日7时至19日7时,天门市平均降水量66.9毫米,中小河流水位普涨。19日12时,汉北河天门站水位达29.31米,重上警戒水位,超警戒水位0.01米。

干流概况

江北河,汉北河系汉江下游北岸的主要支流。是天门河下段,大富水下游、溾水下游于1969~1970年实施整治形成的新河。其中从河源到天门万家台河段,仍称天门河,万家台以下至出口新沟闸称汉北河。

上游干流天门河发源于京山市官桥铺王家岭,海拔450米,先自北而南经京山、钟祥境进入天门。由杨场附近转向,自西向东横贯天门,过应城、汉川,由武汉与汉川交界处的新沟镇注入汉江。高水时期,还可通过左岸支流沦水至东山头闸排入府澴河。汉北河干流(含天门河),全长242公里,河道坡降0.22‰。干流以万家台为界分上下两段,上段长145公里,平均坡降0.58‰,河曲发育,弯曲系数达2.62,为蜿蜒性河流;万家台以下至新沟闸全长97.65公里,系1969~1970年开挖的人工河道,底宽30~115米,河段设计比降为1/10万。两岸堤距自200~750米不等,设计过水流量800~2000立方米/秒。

流域概况

汉北河流域地处江汉平原北部边缘,向掠一带为大洪山前低山丘陵。大致上以干流为界,左岸一侧主要为棕褐色亚粘土组成的平缓岗地,地面波状起伏。干流右侧为坦荡的平原。全流域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集水面积8691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约占全流域面积的10%,岗地占37%左右,其余一半以上面积为平原。流域内森林植被较少,覆盖率仅8.8%。

汉北河水系较发育,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大部分分布在左岸。主要的主流有大富水、溾水、季词、司马河、上马汉寺河、永隆河、西河、东河等。其中大富水与溾水原汇入汈汊湖,与天门河同属汈汊湖水系。在1969~1970年以整治改道后汇入新河。

水文特征

汉北河流域位于鄂南向鄂北过渡地带,降水量中等偏少,多年平均1077毫米,比全省同步期平均降水量少90毫米左右。全年中4~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量65%,季节分配不均。伏早、伏秋连旱比较频繁。

汉北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92.2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29.1亿立方米,相应年径流探344.5毫米。稍高于府澴河、内荆河。最大年径流量49.9亿立方米(1970年),最小年径流量为7.58亿立方米(1966年),年平均产水模数33.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在湖北省24条主要中小河流中处于倒数第六位。

汉北河是经过重点整治的河流,沿途建设有一系列排灌控制闸,为弥补本流域地表径流资源的不足,在流域上段建有罗汉寺引水闸,可直接引汉江水入汉北河。下游干流出口建有新沟排水大闸,设计排水量1500立方米/秒,支流出府澴河处有东山头闸。汉江大水年份如汉北河流域与汉江,府澴河同时发生洪水,外江水位高涨,汉北河出口闸门被迫关闭,流域上来水蓄于河槽,河槽形同水库,由于渍水不能及时外排,往往造成严重内涝。

治理开发

新河开挖

汉北河开挖也称天门河改道,目的是使天门河、鬼水、大富水与汈汊湖分开,撇除山丘面积6304km2的山洪排入长江和汉江。新河规划的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其洪峰流量20003/s。新挖河道从天门城关万家台至汉川新沟,全长97.65km,同时疏挖辛安渡至东山头沦河14.8km。新沟排洪流量为1500m3/s,东山头排洪流量为500m3/s。老观湖、龙骨湖、沉泥湖、龙赛湖等155.7km2面积作为控制调洪区。当龙赛湖闸闸外水位高于29m,天门水位达30m时,龙赛湖与老观湖开闸进洪,最大分洪流量1400m3/s,其分洪频率为5年一遇。当东山头闸、新沟闸外水位超过295m时,泄洪对下游增加威胁,则根据情况东西汊湖与汈汊湖也可依次分洪蓄水。同时,对大富水、溾水下游进行改道。

汉北河在孝感地区境内的工程标准:自汉川七星观经江边堰、应城天鹅、汉川麻河、云梦萧李沟至汉川民乐闸三角洲分两支,一支由新沟闸出汉江,一支经孝感沦河由东山头闸入府河在谌家矶出长江。

工程实施

汉北河开挖工程,经国务院1969年10月25日批准后,由孝感、荆州两个地区完成,投入这个工程建设的有6县,52万余民工(汉川16万,孝感10万,应城10万,云梦6万,黄陂7万,汉阳3万)。天门县负担开挖汉北河从天门县上游3km处开口,挖一条新河接皂市河,经应城义和的丁咀到龙赛湖,与老天门河汇合开向麻河渡;汉川县负担下游从麻河渡至刘家隔到新沟。应城完成茫洞湖闸、麻河渡闸和龙赛湖闸等配套建筑物的兴建。

1969年动工兴建了茫洞湖闸,1970年动工修建了龙赛湖闸和在汉川境内的麻河闸,至1971年建成启用。

1970年,县河下游改道以后,老河道之水从三孔闸排入汉北河,新河道出口改在北咀接汉北河。

汉北河开挖全部工程完成总土方8821万m3,石方8.51万m3,砼10.8万m3,完成标工6410个,工程总投资5293万元。经过120个工作日的艰苦奋战,于1970年5月29日建成通水。

工程效益

汉北河工程完工后,使汉北地区水利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工程效益显著。

1、疏导溾水、大富水、天门河直接入汉北河,减轻洪水对内垸的威胁。汉北河主体工程1970年建成后,发生过三次超设计水位的洪水。1980年,龙赛湖闸前水位29.3m,是汉北河开挖后出现的第一次高水位,在天门船闸分洪120m3/s入汈汊湖的情况下,保证了汉北河沿线堤防安全。1983年7月4日,汉北河支流大富水应城站洪峰流量1870m3/s,5日,天门河又接踵而来547m3/s的洪峰,同时在新沟闸下汉江水位28.56m水位顶托下,民乐站水位28.78m,龙赛湖站水位29.82m,天门站水位30.33m,全河流洪水均超过设计值。在未分洪的情况下,两岸堤防仍安全渡汛。1998年8月8日,龙赛湖闸前水位30.37m,超历史最高水位0.2m,确保堤防安全。

2、垦殖灭螺,扩大耕地面积。汉北河开挖以后,消灭钉螺孳生面积10.23万亩,增加垦荒面积5万余亩。同时改善排涝面积24万余亩,灌溉面积14万亩。

3、改善了航运条件。沟通了长江、汉江、府河、汉北河、大富水的航运网络,使沿河两岸的天门、应城、汉川、云梦、孝感的农副产品、石膏、黄沙外运,促进了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