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贸易银元是近代流入我国外国银元中较为常见的一个品种,因币面有飞龙图案,故俗称为日本龙洋。其正面图案为环绕的珠圈和十六瓣八重表菊纹,两侧侧为呈弧形排列的樱花枝叶,中间的文字为汉字“一圆”,下面是绸带扎成的同心结;背面的图案为“飞龙戏珠”,周边的文字有“大日本”和“明治xx年”“大正xx年”“昭和xx年”的字样。

中文名

日本龙洋

外文名

ONE YEN

特点

铸工精良、制作精美、成色统一

铸造背景

日本初铸银圆,其意是驱逐当时在日本大肆横行的本洋(双柱)、鹰洋,统一货币。由于头版的龙银铸量少,人们一时不能接受,结果这场银圆战是以日本龙洋的大败而终。

明治三年开始,日本维新政府为适应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开展对外经济和商品贸易的需要,始铸面值为“一圆”的贸易银元,历时45年,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止,累计铸造贸易银元约两亿枚,日本贸易银元,共有三种版式,但是以明治三年到明治三十年的银元最好,成色96.3%--98%,所以这个时间段的钱币现在价格最高,一般都是数十万到百万,其他时期的钱币开始大量发行,成色已经达不到以前的要求。当时铸造最多的版式就是明治七年铸造的贸易银元,最少是明治三年,四年,八年,十一年。

明治元年,日本由香港购得全套铸币机器(英国人的机器,1866至1868年曾在香港铸造过香港第一套货币),在大阪成立国家造币厂。明治三年,造币厂落成,马上开铸银圆,大小币值分为5钱、10钱、20钱、50钱、1圆5种,将“圆”定为日本的本位货币,即实行银本位制度。于是明治八年,日本又铸造了贸易银。这种贸易银与旧版相比,成色不变,重量增加,结果又被民间收藏熔铸,日本再败一阵(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日本连败两阵后,马上应变,于明治十一年停铸贸易银,恢复到明治三年的成色重量水平,唯图案稍作改变,背面的太阳徽记改成醒目的“一圆”字样,正面原来标记面值的地方改成英文。明治十一年至三十年,龙洋的铸造量逐步递增,进入了日本龙洋的黄金时代。此时的日本龙洋不但成功地在本土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而且把影响力扩大到了东亚、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其中中国东北、华东、华南地区受其影响较深(日本通过《江华条约》、《中日天津条约》,对朝鲜扩张,其后更有《马关条约》等,将矛头直指中国,其势力不断壮大,1880年成立了横滨正金银行后,通过这个经济侵略的中枢向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不断倾销日本龙洋,进行经济掠夺)。

过程

明治七年到明治三十年,日本仿照西方当时的风气,实行金本位制,发行5、10、20圆等面值的金币,次年停铸银圆。此项措施引起日本人的巨大恐慌,纷纷抛售银圆,套购黄金。为了防止人们用龙洋到日本国内套换黄金,日本政府准备将手头上约2百万枚销往中国、中国台湾、朝鲜等地的各式龙洋经由东京、大阪两厂打上“银”字。所以明治七年到三十年(含三十年)以前龙洋均有这种“银”字版存世。分“左银”、“右银”两种。“银”字打在龙洋背面“一圆”两边的空白处。“银”字在左,是大阪造币厂产品,称“左银”,830,000枚;“银”字在右,是东京造币厂产品,称“右银”,1,166,000枚。也发现有把“银”字打在龙洋正面,或者直接打在“一圆”上面的,其并发行4,000金箔壹仟圆及金箔壹万圆,壹仟圆(18.7-19.3克)贰仟圆(26.2--27克)壹万圆(51.8--53.4克),成色96%--97.2%,钱币虽然写着金箔,其实就是银币,比较少见。

日本龙洋

结果

明治三十四年恢复铸造银圆,完全沿用明治三十年前的模式,直至大正三年(1914年)。这个阶段的日本龙银延续了明治三十年前的“疯狂”劲头,银圆贸易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