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欧阳修全集

作品体裁

古文

作品类型

触景生情

主题

友情

主题

悼亡

主题

感伤

主题

赞颂

主题

祭祀

写景

写风

人物

儿童

人物

老人

动物

老鼠

动物

狐狸

动物

萤火虫

作品赏析

整篇祭文集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有回想,有感喟,有痛悼,感情低沉回转,作者对亡友的一片挚情笃意,不能不令人动容。

首段是例行公事。凡是祭文,都需在首段点明时间与人物关系。文章开始说明写作祭文的缘起,接下来先是颂扬石曼卿的不同流俗,“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死后形体虽化,而名声却如同古代的圣贤一样彰显后世。复又极力形容荒野坟茔的凄凉景象,千秋万岁之后,或将为狐貉鼯鼪诸类藏身之穴,感叹“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最后明言作者虽明白人之生死是自然之理,然而追念往昔,仍凄然泪下,不能忘情。篇末以“尚飨”二字作结,哀戚怆恻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始进入祭文正文,劈空就是一句“呜呼曼卿”,行文突兀,而情感真切。仿佛要将亡友从地下唤醒,对他细细倾诉。所要倾诉的又是什么呢?“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八个字正是这一段的眼目。这八个字又仿佛是劝慰亡友的魂灵可以放心安息。所谓“身去德音存”,人固有一死,美好的名声却必将流芳百世。

第三段又以“呜呼曼卿”领起,正是欲将一腔心事都说与亡友来听。这一段,以“奈何”为界是两层意思。“奈何”之前的几句是接着上一段说,仍是说“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奈何”以下,笔锋陡转,“荒烟野蔓”数句将一幅荒冢凄凉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不由人不起“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之悲。两层意思之间,一客一主,前一层只是引起,只是为了反衬,后一层才是重点,也是全篇的核心。

第四段仍以“呜呼曼卿”领起,正是欲将心中蕴含的感情都与亡友说尽了。而一段之精神乃在不能忘情。“固知其如此”的“固”字好,与下文的“而”字构成转折。名可不朽的道理,我不是不知;万古长空,空悲无益的道理,我不是不知。可是,追念往昔,我又怎么能忘却那些歌哭笑悲的记忆!理智,终究抑制不住情感。从理智上明白和接受一些大道理,并不是很难的事;可心灵的感受终究是点点滴滴,往昔的感伤无声无息地渗透。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全文以情驭笔,一气呵成,不假修饰,却又得结构之妙。文中以“轩昂磊落、突兀峥嵘”八个字推许曼卿,实可移来评此篇。正文第一段写名之不朽,是何等斩钉截铁!全然是劈空说起,有游龙出海之势。第二段写万古之空,却又将第一段全盘抹倒,非力挽山河的笔力,绝不能做到。前二段是放得开,末段却是收得紧,如一道闸门,将两条游龙紧紧关锁。正可见当时文坛巨匠的文字工夫。[1]

创作背景

石曼卿(994——1041),名延年,北宋河南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他非常关心边事,对契丹和西夏之患曾提出谏言。欧阳修《石曼卿墓表》称其为人“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欧阳修很了解、敬佩石曼卿,因此在他卒后26年,又有此祭墓之作。[5][1]

作品评价

凄清逸韵。(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十一) 

胸中自有透顶解脱,意中却是透骨相思,于是一笔已自透顶写出去,不觉一笔又自透骨写入来。不知者乃惊其文字一何跌荡,不知非跌荡也。(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 

公祭文奇崛不及韩,清峭不及王,独情致缠绵凄恻而亦微带俗韵,若此篇是也。(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六一居士全集录》卷五) 

此文三提曼卿,分三段看:第一段许其名垂后世,写得卓然不磨;第二段悲其生死,写得凄凉满目;第三段自述感伤,写得唏嘘欲绝,可称笔笔传神。(清·孙琮编《山晓阁选欧阳庐陵文选》卷四) 

拟柳子《祭吕化先文》,无味,不知人何以多好之。(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九) 

此一祭,盖葬既久而近经其处,触眼苍凉,不禁侘傺嘘唏,一写其宿草之悲也。或把作随常祭文批解,伧子又从而剿之以为活套,不足一哂。文虽极悲凉,却能向已墟境象,点出不朽精神。(《古文眉铨》卷六十二浦起龙评) 

篇中三提曼卿:一叹其声名,卓然不朽;一悲其坟墓,满目凄凉;一叙己交情,伤感不置。文亦轩昂磊落、突兀峥嵘之甚。(《古文观止》卷十) 

此遣祭曼卿墓下之词,非始死而吊奠,故全在墓上着笔,而以曼卿生平之奇,串入生发。其大意从雍门子鼓琴一段脱化来。文情浓至,音节悲凉,不忍多读。(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 

意势矫健,音节苍凉,非六一不能为此。(清·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七十四)[1]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祭石曼卿文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欧阳修著 . 唐宋八大家散文 . 昆明 :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01 . 185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著 . 欧阳修诗文鉴赏辞典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03-01[4] 徐云浩编著 . 世间最美的诗文 . 北京 :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3-07 . 241 .[5] 柳斌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编 . 古代散文诵读精华 高中卷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2 . 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