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地域系统划分,我国神话大体可分为4大系统,即由西王母、盘古、女娲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神话。其中,昆仑神话是中国神话的主体部分。

蓦然说起九幽,有点突兀。很多人鲜有耳闻,还是从神话说起,追本溯源,一探究竟。

中文名

九幽

外文名

jiǔ yōu

类别

词汇

解释

最低处 和仙界是对应的

起源

天有九重天、地有九重地

背阴山

概述

“背阴山”是丹道学讲的“虚危穴”或“虚危山”,是纯阴无阳之地,所以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岭不行客,洞不纳云,涧不流水。

古文

形多凸凹,势更崎岖。峻如蜀岭,高似庐岩。非阳世之名山,实阴司之险地。荆棘丛丛藏鬼怪,石崖磷磷隐邪魔。耳畔不闻兽鸟噪,眼前惟见鬼妖行。阴风飒飒,黑雾漫漫。阴风飒飒,是神兵口内哨来烟;黑雾漫漫,是鬼祟暗中喷出气。一望高低无景色,相看左右尽猖亡。那里山也有,峰也有,岭也有,洞也有,涧也有;只是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岭不行客,洞不纳云,涧不流水。岸前皆魍魉,岭下尽神魔。洞中收野鬼,涧底隐邪魂。

森罗殿

地有九重,又称“九幽”,。“九重”即“重九”,所以阴山背后有二九一十八座地狱。世间万物都要经过森罗殿的审判,才决定生死转轮,所以阎王殿称“森罗殿”,即“万象森罗”之意。

归墟与蓬莱

归墟亦作“归虚”。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根据神话的说法,世界上、宇宙间各条河流,甚至连天上银河中的水,最后都汇集到这原始而神秘的无底之洞里。但归墟里的神奇之水,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因为它是汇通上层宇宙(天庭)和中层宇宙(大地)的心脏。归墟与昆仑分别位于中原地带的东方与西方,这一鲜明对比,实在令人惊异。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此外,海与山的合流,成为归墟神话的新特质。

“归墟”里面有五座神山,就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座神山高三万里,山与山之间是七万里。《山海经》和《封禅书》中,都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绘得活灵活现,于是便引得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到海中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据史籍记载,蓬莱城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那些好事的方士们便以海市的虚幻神奇,演绎出海上三神山的传说,描绘出一个惟妙惟肖、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可以说,三神山传说的兴起,奠定了蓬莱在中国东方神话中的策源地位。

有趣的是,在诸多说法中,《三神山》之说最具有诱惑力和生命力,并最终演绎成现实,成为推动蓬莱前进发展的无形动力之一。试想,如果秦始皇不被《三神山》所惑,如痴如迷,他便不会远离豪华的宫廷生活,吃尽鞍马劳顿之苦,一而再地东巡蓬莱访仙求长生不老药;徐福也不可能率三千童男童女乘船东渡扶桑寻仙去;倘若没有汉武帝多次临驾渤海边,“留宿数日”、“望祠蓬莱”、“因筑城以为名”,也不会有后来的蓬莱城、蓬莱镇、蓬莱县和今日的蓬莱市了(即有也当别论)。海市、神山、蓬莱三位一体,几乎可划等号。换言之,从海市之实到神山之虚,由神山之虚再到蓬莱之实,这是历史演绎了千百年后结下的一颗硕果,也是蓬莱的第一记忆。藉此可知,一个美好的有文化内涵的名字,绝不单单是一个代号,有可能还是一个瑞兆,一个无法盗版的名牌,一项无价的专利。“蓬莱神话,神话蓬莱”的开篇者当属秦皇汉武,二人一个先行,一个继后;而秦皇无果,汉武有成。

东方仙境兴起之后,逐渐取代了西方昆仑,成为长盛不衰的仙人家乡。民间一提仙境,多知蓬莱,鲜提昆仑。汉代帝王中的仙迷武帝,专门在皇宫的甘泉宫造了一座人工的太液池,上面便有传闻的蓬莱等仙山,耗资甚巨。

古神话的蓬莱

在古代神话中,蓬莱是一座同昆仑山形态相近的神山。关于蓬莱的故事,一般见于较晚一些的记载,例如以下记载:

《山海经·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郭璞注:“在渤海中也。”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于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文“鳌”皆作“龟”。)

《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列仙传》: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

《海内十洲记》:“蓬邱,蓬莱山是也。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外别有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

这是关于蓬莱神话的几则早期记载。它们表明:尽管在古代神话中,蓬莱和昆仑曾被描写为分处于东、西两极的神山,但它们的性格却有许多接近的地方。例如在蓬莱神话所包含的以下文化因素中,可以看到昆仑、黑水和龟的踪影:

(一)太阳崇拜。在《山海经》时代,就已产生蓬莱处于东海的意象。据前文所述,古人曾把东海和南海视为黑水的一极,即太阳在晨出前的居住地。与此相应,昆仑乃处于黑水的另一极,即太阳在西沉后的居住地。蓬莱由巨灵之鳌背负,这一形象来自神龟负日形象,说明蓬莱即旭日之山。

(二)东西贯通观念。五神山尽管处在渤海之东,但它们可以“流于西极”。这就暗示了黑水的存在,亦即暗示了蓬莱与昆仑的对应。

(三)神龟观念。神山共五山,其数乃合于“龟五星”、“龟五色”之说。《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星经》:“天龟五星在南汉中。”又引《雒书》:“灵龟者玄文五色。”而关于“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的细节,则表明了蓬莱神话同鸱龟曳衔神话的关联:龟戴鸱鸮(太阳鸟)的形象演变为龟戴神山的形象。神山以鳌或龟为山根,也可以理解为以龟足为足。总之,五神山应当是以龟为原型塑造的。

(四)黑水观念。蓬莱所滨之海为“圆海”,亦即黑水。故云“圆黑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

(五)玄圃观念。神山之上有金玉台、不死树,这种描写来源于《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槐江之山,……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郭璞注平圃“即玄圃”。又《太平御览》卷六五引《张掖记》:“黑水出县界,鸡山亦名玄圃。”鸡山乃黑水所出之山。故蓬莱山上的玄圃,是从黑水神话、昆仑神话中移植而来的。

以上五个因素,实际上是为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所共有的。因此,可以把蓬莱神话看作龟神话———太阳黑水神话———昆仑玄圃神话的一个分支,看作太阳崇拜、龟崇拜和冥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蓬莱神话进一步证明了上文关于古人神山观念以墓丘与龟为原型的判断。顾颉刚先生认为昆仑、蓬莱二神山的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两大系统,分别发源于中国西部高原和燕、吴、刘、越沿海地区,在战国时代才获得融合。根据上文所述种种可知,这“两大系统”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或者说,它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认识。因为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本是同一个神话系统的两个分支,神话中的“东”、“西”等方位只是一种象征,代表生和死两种现象。因此,当战国时人把这种观念中的方位解释为现实世界的方位的时候,这个时代其实标志了昆仑、蓬莱神话分流(而不是合流)之始。倘若我们了解到龟崇拜是一种流行于中国东部的文化现象(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随葬龟甲,使用龟卜的殷民族也来自东方),了解到关于西北大荒的神话也是龟崇拜的产物,那么,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肯定上述事实。

幽都黑水

基本词义

(1).北方之地。《尚书·尧典》:“申命和叔 宅朔方,曰幽都。”孔 传:“北称幽,则南称明,从可知也。都,谓所聚也。”蔡沉集传:“朔方,北荒之地……日行至是,则沦於地中,万象幽暗,故曰幽都。”《淮南子·修务训》:“北抚幽都,南道 交趾。”高诱注:“阴气所聚,故曰幽都,今雁门以北是。”《汉书·扬雄传下》:“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 相夷。”颜师古注:“幽都,北方,谓 匈奴。”

(2).谓阴间都府。《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上清 道录 姜道元 为公叩幽都,乞神语。”

古代传说

那里的统治者叫土伯,土伯统治的地方叫幽都。“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这里说的后土便是上面说的土地神,后土在幽冥世界的别名叫土伯。关于幽都的情况,《山海经·海内经》说:北海之内,有一座山,叫幽都山。黑水从那里流出,上面有黑鸟、黑蛇、黑豹、黑虎、黑色蓬尾的狐狸。土伯的样子很可怕,手上拿着九条绳子,头上长着尖锐的角,隆背血手,飞快地追逐着人,三只眼,老虎头,身如牛,把人当美味。(见《楚辞·招魂》及王逸注〉看来,本来已经人格化了的土地神,入主幽冥以后,形象也变得很可怕,又返古成兽形。因此,与其说土伯就是后土,还不如把土伯看作是后土的分身或化身。按照神话变形的特点,后土当然可以变形成虎牛合体的怪异兽神。

古神话的黑水

黑水一名曾见于《尚书·禹贡》、《山海经》、《水经注》、《括地注》等典籍。其中以《山海经》所记最夥,而以《禹贡》的记载最为学界重视。《山海经》中的黑水说的确是值得注意的,这部著名的“地理学巫书”却反复渲染了黑水这条神秘的河流。其二,此书所描写的黑水,共见于十五条记载,虽然无法从中归纳出水道的“地望”,但我们却可以为之勾画出大致的轮廓:

(一)从源头看,黑水出自北海之内的幽都之山,出自昆仑之虚或昆仑之丘的西北隅,出自大荒之中的不姜之山。它的出发点,是西极的冥都。

《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楚辞·招魂》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海内经》:“……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

《西山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黑水出西北隅。”

《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

(二)从流向看,黑水从西北隅流出,向东行,又向东北行,最后南流入海。它的归宿,是羽人升天之处。

《海内西经》:“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南山经》:“……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黑水出焉,而南注于海。”

(三)从流程看,黑水经过了

朝云之国、不死之山、轩辕之丘、三身之国、少和之渊、纵渊、苗民之国,然后到达都广之野以及南海之外的若木生长之处。这些国度往往是天帝的葬所,往往居住着一批翼人或黑色的不死之人—例如轩辕之国“不寿者八百岁”,不死之民“为人黑,寿,不死”。代表死亡的大幽之国和代表升仙的羽民之国,正好分布在黑水的上游、下游两极。

《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郭璞注:“即员丘也。”《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西山经》:“昆仑之丘……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郭璞注:“黄帝居此丘,……因号轩辕丘。”《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国……不寿者乃八百岁。”

《大荒南经》:“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大荒南经》:“大荒之中……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曰若木,若水出焉。”

《海内西经》:“黑水……南入海,羽民南。”《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

幽都之民

(一)在黑水之旁,居住着黑色的不死之民。黑色之人不死,乃意味着黑色本身就象征着不死。这是因为黑色是龟的颜色,在古人的观念中,龟是最长寿的动物;黑色也是冥世的颜色,在古人的观念中,冥世之人是不死之人。

(二)神话中的不死之民,集中居住在大地的西北、东南两隅。例如西北的昆仑之墟、三身之国、幽都之山、大幽之国、朝云之国和轩辕之国,东南的羽民和不死民。西北、东南两极,正是日落之处和日出之处,是太阳和龟的居住地。《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三面之人不死。”由此可知,古人是把昼夜转换之处看作生命再生之地的。故西北日落之处的三身人或三面人、东南日出之处的羽民和不死民,均能超越生死。

(三)《淮南子·时则训》说:“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沈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可见饮气导引是不死国民的特征之一。而饮气导引同样是龟的特征,据《史记·龟策列传》记载,中国古代有一种“畜龟以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的习俗。可以想见:这种习俗正是不死观念的重要基础。

(四)幽都之山又称“大玄之山”,不死之山又称“玄丘”或“圆丘”。这些名称既关联于墓墟的形象,又关联于古人对于龟的体形的认识。所谓灵龟“盘衍象山”,神龟之象“背上有盘法丘山,玄文交错以成列宿”,表明龟形即圆丘、玄丘之形。《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居于“昆仑之丘”的西王母,在《集仙录》中写为所居宫阙在“昆仑之圃”的“龟山金母”,这也意味着玄丘、龟山、昆仑有相同的形态和内涵。

(五)古神话对不死之国的描写,往往以地府或饮气之人为原型。例如所谓无启之国“其人穴居,食土,无男女”,“死百廿岁乃复更生”,所谓“无骨子,食气鱼”,所谓无启民和细民“百年而化为人,皆穴居处”,又所谓寿麻之国“正立无景,疾呼无响”。此外,许多不死之国,例如都广之野、轩辕之丘,都被描写为帝神的埋葬之处。可见所谓“不死”,指的是冥间生命或黑色生命的不死。

黑水神话总结

《山海经》中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关于黑水和西北大荒的描写,其原因便在于黑水被视为太阳复生之水,西北大荒被视为太阳再生之处———因而是生命永恒和生命复活的标志。这种情况联系于古人关于死亡的一种特殊的理解:在他们看来,死亡是向神灵的复归,是同神灵相结合的生命,因而是真正永恒的生命。这种跨越死亡而追求永恒的生命崇拜观念,由于龟的冥神性格,由于以白昼和黑夜的交替代表生死交替的太阳观念,结晶而为黑水神话。当神话中的黑色之人———例如《海内经》中的“不死民”、“雨师妾”、“黑齿国”、“玄股之国”、“劳民国”等等———聚居到若木和汤谷周围的时候,黑水神话便成为关于生命循环、太阳运行的一个神话系统。

泰山前嵩里山

一、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曹地府有两处,一是泰山前的蒿里山,再就是四川的酆都。早在汉朝时,古人就有“泰山主生死”、“人死为鬼,魂归泰山”之说,汉《乐府歌辞;蒿里曲》:“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泰山神“东岳太灵苍光司命真君”的职责之一,就是“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五岳真形图)。古时曾建有蒿里神祠,祠内设森罗大殿、七十五司,俗谓人死魂归蒿里,将根据其在世的行为善恶,受阴司审判。如今,这些庙宇早已荡然无存,但由鬼神信仰演化而来的民俗依然存在。泰山盘山道两边的树枝上系满了红绳、压满了石子,“压枝”的谐音是“压子”,泰山主魂灵,压子即压住子孙之“魂”,以求得神佑长命百岁。

二、嵩里山文化

传说这里是人死后灵魂归宿的地方。蒿里山"鬼城"举世闻名,内涵丰富,冠绝宇内。景观在五岳之首的泰山南麓,要建世界最大的鬼神动态人文景观;按"古文献"之说人死后必来蒿里山报到,而人在生前到"蒿里山"走一遍,在庞大的阴曹地府里,仙道释儒,诸神众鬼盘踞各庙,等级森严,各司其职,并以苛刑峻法统治着幽灵的世界。

泰山主生死的观念由来久远。

道教认为:神是高级的鬼,鬼是低级的神,也就是神鬼。汉魏时期就早流传的"泰山主死",并把它附会于嵩里山。《汉书。武帝纪》:"太元初年,檀高里",颜师古注释:"死人之里谓之蒿里,字则高为蓬蒿之蒿,或者见泰山神灵之府,蒿里山又在其旁,即以高里为蒿里"。蒿里山就被公认为:"聚敛魂魄无贤愚"的鬼都了。也就是说:不论愚人贤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死后的魂魄都被聚集到蒿里山。

最早掌管冥界事务的官员,就是《

搜神记

》中提到的

泰山府君。据《神仙传》说是他是西王母小女儿,太真夫人的第三子,因"年少好游逸,委官废事。有司奏劾,以不亲局察,降主事东岳,退真王之编,可鬼神,五百年一代其职"(《太平广记》卷第五十七)。就是说他好旅游,经常不干活,被人家弹劾,降到泰山管事,取消了高干待遇。是一个因不作为而降职的仙官。《真灵位业图》,《洞渊集》,《龙鱼图》,《广博物志》都说:"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地狱观念与地狱之主阎罗王亦逐渐流行,至唐末。

这与本来十分盛行的泰山治鬼观念十分契合,遂合二为一,在泰山衍化为阴曹地府--蒿里山神祠和地狱界河--奈河,再加上泰山入口处的丰都庙,构成泰山的冥府地狱系统。在奈河观念逐步形成的时候,泰山治鬼说也逐渐具体化为嵩里山的阴曹地狱系统。这两条走向一致轨迹在泰山相交,正是古人意识与习俗复杂转移的结果,也是两种鬼神观历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九幽诸神

执掌众神地位最高的天齐仁圣大帝,掌管大地万物生灵。

然后是北阴酆都大帝

之后有五方鬼帝:

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鬼门关

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再下面是罗酆六天(以下为宫名,六天为守宫神)

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

天齐仁圣大帝

地府最高地位的是天齐仁圣大帝,也就是东岳大帝,简称天齐王。也有称东岳泰山神,或泰山府君的。自战国以至汉代,泰山始终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峻极于天”,向来被古人视为与天相通的登仙之途。然而后来东岳神却被视为冥司之主,泰山成为治鬼之府。

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一直都认为泰山是管辖鬼魂的地方。《三国志·管铬传》记有管路和兄弟所言:“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后汉书·乌桓传》》说:其俗谓人死,则神游赤山,如中国人死者魂归岱山。”

泰山治鬼魂之说,汉魏间已经盛行。但《日知录》说:“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这种结论一定是有所据的。《茶香室丛钞》引《封禅书》内容,终于将神仙、鬼魂统一于泰山神的管辖之下:“泰山有天主地主之词,其义即缘封禅而起。王者于此报天放有天主打,王者于此报地,故有地主调。死者魂归泰山,即归于地主耳。”这使泰山神终于有了双重的神性职能。

由于泰山神被说成执掌人世臣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厚薄之事、地狱各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修短之期,权势极大,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崇拜。唐玄宗封其为天齐王,宋真宗封其为仁圣天齐王,后又加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成为东岳大帝。所以他的祀庙称为东岳庙、天齐庙。

东岳大帝被道教吸收后,给他编排了一份光彩的履历,说他是开天辟地的盘古之后裔,母亲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觉而有娠,生下二子,长曰金蝉氏,后成为东华帝君,次日金虹氏,后成为东岳帝君。还说他有五子一女,第三子至圣炳灵公最有出息:女儿就是大名鼎鼎鼎的泰山娘娘、玉女大仙、碧霞元君。

佛教的阴间理论和阎罗王传到中国后,与东岳大帝为首的中国阴间诸神逐渐合流,二位主冥大神,常并供于东岳庙中,尽管阎王爷后来在中国民间,影响极大,深入人心,但还是压不过东岳大帝,在东岳庙中,东岳大帝作为十殿阎王的上司,端坐在正殿中央。

地藏王

地藏王菩萨意欲超渡所有阴间的鬼魂,令世人不再行恶,不再堕入阴间地狱受苦。

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仙、神圣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这里的“三界”就是指的道家说的三界,虽然佛教扩充了三界为六道但是还是不全面,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有草木成精的说法“藤精树怪”,这个道理也出于道家的阳神可以“聚则成形,散则为零“。甚至可以成精的包括石头,有灵气的任何物都可以变化成形。并不拘泥于六道。但是始终包含在阴阳的理论中。

六道轮回的产生,由于十二因缘法而出现的。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有了行为造业,便有入胎的意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受胎,有受胎就形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世之后受外界各种因缘而出现善恶业力,善业的生天、人、阿修罗;恶业的生畜生、饿鬼、地狱。在十二因缘的辗转烦恼中,就是轮回的动力,六道轮回必然而起,六道轮回就此流转无穷。

佛世尊将本人们人、天六道全数拜托于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是佛地总代办署理;是邦助六道众生解决基本存亡问题,是超度一切众生地、给众生好地去向按排如升天转生。二、地藏菩萨是如今世界人、天鬼神年夜总管。

按佛教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释迦寂灭后未来佛弥勒降生前这一段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其地位相当于“代理佛”。《地藏本愿经》又说,释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亲者,皆得极本荐亲,共登极乐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宏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酆都

在中国神话和道教中是没有轮回这个概念的,中国在佛教未传入前的传统信仰认为,普通人死后亡魂会归于泰山之下,泰山神东岳大帝为冥界主宰。后来认为酆都为冥界入口之一。佛教传入后认为地狱是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的,民间认识的“重狱”便是“十八层地狱”,事实上地狱只有十殿,每一殿有一阎王掌管,故有“十殿阎王”之称,十八层地狱即是十殿的第九殿——阿鼻地狱。中国人相信,通过冥币能够买通地狱中的小鬼,而免于较重的刑罚,而已故亲属的家人在农历十月初一或者清明节扫墓期间也会焚烧“纸钱”给“阴间”的亲属。道教教旨,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所以死后成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真,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

而佛教讲究轮回之说,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但是,来生的他和今生的他,存在着【记忆断灭】这一问题,记忆不存在连续性,继承性。导致投生后,今生他和前生他互不认识,互不相干,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人了。【记忆断灭】就等于灵魂的死亡,在这个世界上,苦也罢,乐也罢,谁愿意记忆断灭,除非他的确想自杀,的确想忘却过去。所以,佛教徒面临【记忆断灭】【灵魂死亡】的悲剧。而佛教的因果轮回的说法是种同时互存和异时互存关系,自然产生。佛教以这种说法混合了印度教中的诸神与阿修罗等生物造出了六道轮回。而且道教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抄袭佛教三界的说法,把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其中就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共计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又有四梵天、圣境四天【大罗天与与三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