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河,古称武功水、斜水,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一级支流,发源于太白县鳌山、太白山北麓,北出斜峪关,经眉县、岐山县入渭水。石头河全长77.5公里,其中:峪口以上干流长62.5公里,峪口以下流长15公里。著名的褒斜道的北段斜谷道即为石头河上游河谷。

石头河峪口建有梅惠渠、石头河水库及其灌区等水利设施,眉县、岐山尽得灌溉之利。

中文名

石头河

别名

武功水、斜水

所属地区

中国

地理位置

太白山

发源地

太白县鳌山、太白山北麓

流经主要地区

眉县、岐山县、太白县

河长

62.5m

所属水系

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一级支流

干流概况

石头河,发源于太白山的三太白池,流经陕西省太白县、眉县、岐山县,干流全长77.5公里,其中:峪口以上干流长62.5公里,峪口以下流长15公里。

石头河眉县境内峪口以下河段

在太白县境内,其上游名桃川河,主要为五里峡、沙沟峡、大蹇沟等水汇流而成,眉县志谓:“(桃川河)正源五里峡,发源于秦岭鳌山”,其中游鹦鸽段,主要为白云峡、三岔峡、蹇沟水与桃川河水汇流而成。在太白县集流面积676.02平方公里,出境距源头流程47.5公里,发源高程海拔3040米,出境高程海拔740米,平均坡降48.4‰。

在眉县境内,石头河干流桃川河流经斜峪关出峪后转向西北,至岐山县。干流在县境内仅斜峪关口上下5公里。

在岐山县境内,南自落星乡沿南爱和平村东侧入境,北流入渭,流长15.1公里。

石头河

主要支流

在太白县境内,沿途纳五里峡、大蹇沟、沙沟、路平沟、鹿台沟、后河、白云峡、三岔峡、吉利沟、蹇沟诸水。

水文特征

在太白县境内,其上游名桃川河平均流量每秒13.7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309亿立方米。

在眉县境内,据斜峪关水文站测定,年输沙量84万吨,输沙模数为每平方公里496吨,河水含沙量每立方米0.73公斤。全流域面积686平方公里,在本县境内流域面积5.2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2.8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总量4.48亿立方米。据水文资料记载,最大洪峰流量是1929年的26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是1977年1月20日,实测为0.033立方米/秒。

河床系沙卵石组成,比降在峪口平均1/70,愈往上游愈陡,白云峡以上,山高沟深,河谷蜿蜒,山峦起伏,悬崖峭壁,林东茂密,被覆较好,水流清澈,含沙量少。

在岐山县境内,石头河年过境流量4.61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4.61立方米/秒。境内年自产径流量2448.0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78立方米/秒。河床比降20%,水流湍急。

自然灾害

康熙七年(1668)七月,眉县霜雨数十日,平地大水,傍渭及山河冲地甚多。据西北农学院调查,是年石头河洪峰流量3800立方米/秒。民国14年(1925),据陕西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调查,是年石头河斜峪关洪峰流量为2520立方米/秒。1968年9月上半月,阴雨过盛,降雨量达220毫米以上,其中9月7日,漫湾站降雨量达101.7毫米,渭河涨水4400立方米/秒,石头河470立方米/秒。1976年,宝鸡全市全年降雨达110天左右。8月19日至29日连续降雨11天,过程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由于伴有低温,晚秋、棉花大幅度减产,石头河斜峪关洪峰流量402立方米/秒。

岐山县志载:光绪十年(1884)五月十二日,斜峪河水泛溢,淹没田庐人口。民国二十四年(1935)七月初,暴雨倾盆,山洪骤发。石头河洪水暴涨,沿河两岸,遍地尽水,冲溃田地6758亩,房舍17间。1954年6月6日,大雨。石头河水暴涨,河床改道。由八区乱泉湾大滩、羽家滩、白家滩和九区空塔寺等地汹涌直下,受灾49户,冲毁庄稼152.2亩。8月中旬大雨后,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使沿山靠河地区4720户受灾,冲淹秋田12580.8亩。1962年夏,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河水剧涨。石头河流量达910立方米/秒。1975年7月8~9日,石头河流域大雨,雨量达62.2毫米,石头河水大涨,9日下午2时洪峰流量700立方米/秒,冲毁堤坝4519米、丁字坝49座,疏通的中心河床基本填平,冲毁农田2048亩,淹没房屋326间。1978年7月13~16日,连降大雨,渭河、石头河暴涨。渭河最大流量2000多立方米/秒,石头河最大流量460多立方米/秒,冲垮石头河堤3100米,丁坝39座,毁林200亩,空塔寺群众被困石头河中心4天,10户庭院进水。安乐、五丈原、落星公社923亩秋田被淹(174亩无收成)。

水利工程

蓄水工程

石头河水库,为省属水利工程,陕西省石头河水库管理局管理。1969年开始筹建,1970年5月,列入省办项目。1971年7月成立陕西省石头河工程指挥部,接管工程。1976年9月26日截流,1980年11月9日封堵导流洞开始蓄水。1982年11月,大坝基本建成。水库大坝建于太白、眉县、岐山三县交界处的斜峪关口。坝型为粘土心墙砂卵石坝壳土石混合坝。最大坝高114米,坝顶高程808米、长590米、宽10米、坝底宽488米。水库纳太白县石头河、蹇沟河水,库容在本县境内,总库容1.25亿立方米,死库容5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2亿立方米,可利用年发电量1.2亿千瓦。下游各县可利用本水库水灌溉良田128万亩。

石头河水库

灌溉工程

石头河水库东干渠,西起斜峪关,沿秦岭北麓向东延伸到武家堡,全长33.3公里。设计建筑物114座,其中重点建筑物23座。隧洞12座,最长的是小法仪原隧洞2741.23米。渡槽8座,最长的是霸王河渡槽1519.6米。芋院沟渠库结合工程一座,坝长167.5米,坝高30.5米,库容41.8万立方米。铜峪河空心坝一座,长16.5米。汤峪口洪跌水一座,跌差74米。干渠设计流量11.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3.5立方米/秒。干渠上布设支渠9条,全长84公里,其中二支(霸王河渠)、六支(汤惠渠西干)、七支(汤惠渠东干)属旧有,其它6条属新开。设计抽水站11座,装抽水机组13台,动力机容量905千瓦。汤峪口跌水处计划修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620千瓦,年发电量446万度。整个工程完成后,可灌溉齐镇、城关、营头、金渠、小法仪、汤峪、槐芽、横渠、青化9乡(镇)农田21万亩(其中自流灌溉19.4万亩,抽水灌溉1.6万亩)。

梅惠渠首闸室

石头河水库北干渠(原梅惠渠),清康熙六年(1667),县令梅遇率领有识生员、士民、耆老,遍视水源,确定渠线,亲临工地,督民开渠。堰口在斜谷关口鸡冠石附近,引水至石龙庙分为四渠,“两渠固,扩而大之,两渠创修,以东西名”,各长15公里,深4尺,宽5尺,灌田千余顷,灌区民众称为“梅公渠”。民国24年(1935),泾洛渠工程局(省水电工程局前身)决定整修梅公渠,次年7月动工。28年(1939)完成渠首工程,次年继续整修完成三条干渠、12条支渠,总长度140多公里,同年注册,灌溉面积8.4万多亩,改名“梅惠渠”。1950至1957年,对拦河大坝进行两次较大整修。梅惠渠拦河坝为重力式滚水坝,建在斜峪关鸡冠石处,横亘东西,坝长123.4米,高1.5米,顶宽1.5米。1958年改建了东干渠,1967年在原北干渠基础上改建完成西干渠。1983年,石头河水库下闸蓄水后,梅惠渠改低坝引长流水为引库水灌溉,水量更加充沛,控制灌溉面积15.4万亩,其中眉县12.75万亩。1984年经省水利水保厅批准,梅惠渠由县水电局交省石头河水库灌溉管理处管理。1987年10月成立石头河水库灌溉管理局,将原梅惠渠东干渠改称石头河水库北干渠。1989年后,北、西两干灌溉本县齐镇、城关、第五村三个乡镇农田8.7万亩。

金承安元年(1196),眉县知县孔天监在石头河督凿孔公渠,亦称界渠,渠长25华里,宽1.4米,水深0.32米,小支渠24道,经眉、岐两县的常家庄、新军营、胡家营、陈法寨、槐树湾、杨千户寨、马鞍山、第五村等八村,岐山灌溉稻田约3400亩。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凤翔知府沈缙在石头河督凿沈公渠,灌诸葛、落星二里;又在宝鸡县的阎家营筑堰引渭水东流岐山,灌蔡家坡一带田地。清时,在石头河筑堰开渠,先后有胡公渠(亦称马家堰),为胡家营人所开,位于胡家营西庄东南,傍崖开渠,渠长4里,宽1.5米,水深0.76米,灌胡家营西庄地约1300余亩;茹公渠,渠长20里,宽1.7米,深1米,支渠13条,灌田3500余亩,还有洪公渠、梅公渠。在麦李河开凿麦李河渠,灌唐家岭、郑家磨、渠头、华家寨和五丈原、土桥庄、温家湾田地3000余亩。

民国七至十五年(1918~1926),在常家庄筑堰创修庞公渠,渠深0.4米,宽2.5米,流速约0.3米/秒,流量约0.5立方米/秒,干渠长330余丈,引石头河水灌胡家营东庄、新军营两村约1000余亩。

民国十七至十八年(1928~1929)修成通济渠,起于斜峪关,北流入渭,宽2米,深3米,长40.9里,灌田300余亩。二十五年(1936)石头河自上而下,形成孔公西渠、庞公渠、胡公渠、郑家堰等9条引水灌溉渠堰,群众称为9道堰。二十九年(1940),全国经济委员会泾洛工程局设计、主办、整修石头河梅公渠,岐山灌田24665.4亩。

建国后,整修旧渠道,并于50年代后期建成润德泉“长藤结瓜”工程;把石头河水引上五丈原,创造了历史奇迹

五丈原渠道,于1958年3月开工兴建,共投工8.8万个,移动土石方43万立方米,至6月26日试水成功,使原上2万余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12月,高店公社社长李俊代表五丈原渠道的建设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会议,受到国务院嘉奖。1964年,灌区进行维修,配套,投工1.45万个,国家投资1万元,衬砌原边干渠4.6公里,修建支渠1条,长3.05公里,斗渠11条,长9.5公里,建筑物30座,移动土石方1.2万立方米。1983年再次整修扩建。投工5.7万个,国家投资12.72万元,乡村筹资3万元,完成土方2.55万立方米,浆砌块石0.29万立方米,混凝土0.17万立方米,扩建干渠9.74公里,加大引水渠道断面,引水流量由0.5立方米/秒增至1立方米/秒。五丈原渠道位于石头河西岸,系无坝自流引水工程,主体工程由进水闸、450米隧洞、10公里原边干渠、落马沟渡槽及洪沟倒虹组成。进水闸位于斜峪关石头河西岸,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灌区修建支渠3条,长10.06公里,斗渠39条,长17.16公里,抽水站4处,渡槽5座,桥梁234座,退水9处。工程由五丈原渠道管理站管理,受五丈原、曹家两乡镇人民政府领导。

调水工程

引红济石调水工程,是将汉江水系褒河支流红岩河水自流调入渭河支流石头河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境内,多年平均调水量0.92亿立方米,连同石头河本流域自产径流,经石头河水库调节后,水库年均供水量达到2.66亿立方米,除保持向西安城市供水0.95亿立方米、向原岐眉灌区37万亩农田灌溉补水0.45亿立方米外,新增向咸阳、杨凌等城市供水1.26亿立方米。工程主要由低坝引水枢纽和输水工程组成。低坝引水枢纽位于太白县城西南8km,采用闸坝方案,由泄洪闸、冲沙闸、进水闸、左右岸挡水坝段及生态放水管道等组成,泄洪闸共3孔,单孔宽度20m,总宽度68.4m。穿秦岭输水隧洞长19.71km,设计最大引水流量13.5立方米/s,隧洞比降1/890,断面分别为2.8×3.0圆拱直墙型和洞径为3.0m的圆型。工程总工期5年,概算总投资7.14亿元。引红济石工程2008年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11年底建成,2012年投入运行。

河道治理

石头河南出斜峪关,在岐山县境内,北流15公里,流经落星、安乐、五丈原三个乡镇,汇入渭河。河床平均宽度300米。历史上河水湍急,河床宽浅,河滩密布,顶冲严重,改造频繁,遇洪决堤毁坝,淹没农田,冲毁村庄,对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威胁很大。

建国后,20世纪50年代对老河岸进行整修加固,1963~1966年,全面开展河道治理,东西两岸修筑堤防13.5公里。斜峪关口至郑家磨河道长2.7公里,河道顺直、较深、弯道节点稳定。郑家磨至西宝公路大桥,河道长9.6公里,属弯曲型淤荡性河型,河床不时变迁,河道拓宽至1000米,仍威胁村庄农田安全。大桥至入渭处,河槽基本稳定。石头河出山口的落星,因河道主流不稳定,洪水冲开七道河岔,从1963年开始,年年治理,修建堤防5000米,稳定了河道主流,治理滩地400亩。

1973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县委提出“治河造田为人民”的口号,制定了石头河治理工程规划方案,决定“以四年时间对石头河自斜峪关至入渭处15公里川道河段进行一次全线大浚治,截弯取直,顺直河流,束窄河身,稳定河槽,使河道向渠槽化发展。”治河工程于1973年12月15日开工,由落星、曹家、安乐、五丈原4个公社组织民工施工。1975年3月,为加快工程进度又从马江、麦禾营、枣林、城关、孝子陵、大营、北郭、益店、故郡、青化、蒲村、祝家庄、京当13个社镇,抽调2000名劳力紧急支援。日上劳4000~5000人,最多达到7000人。至同年6月底,国家投资83.19万元,完成投资82万元,修筑成东堤顶宽4米,西堤顶宽7米的干堆石浆砌护面堤坝22公里。临水坡为1:1.25,背水坡为1:1。护堤丁坝52座,中心河床初步疏通。共移动土方145万立方米,完成主体工程80%。同年7月8日,石头河骤发洪水,洪峰流量达700立方米/秒,冲毁已成堤坝58处,4.519公里,毁齿墙斜坡1.52公里,冲毁丁坝49座,已疏通的中心河床基本淤平,损失材料费仅水泥一项计14万多元,受灾庄稼3700亩,冲毁房屋21间。多年费工,毁于一旦。洪水过后,县委对此次治河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以防为主,重点浚治,停止统一施工,由社镇分段治理。在强家寺段破堤分洪,分洪口以下,新老河槽同时行洪,新河槽行洪三分之一,老河槽行洪三分之二。随着已成工程的整理、加固、修复和陕西省斜峪关石头河水库的建成,河水得到控制。

1987年,县水电工作队设计并指导施工,建成石头河空塔寺索桥。

水能利用

石头河蕴藏量8.58万千瓦,可开发量2.34万千瓦。远在三国时,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广开斜谷水利,在石头河两岸开荒种粮,以供军需。《孔公渠水利碑记》:“碾硙区计,仅有数千,园田畦计,不啻几万,有粟者易为之粒,有麦者易为之屑”。说明金代眉县令孔天监率民扩修斜谷水渠后,在渠道上修建水力碾磨,进行粮食加工的作坊已为数不少。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城一些工业厂家纷纷西迁,利用斜峪关石头河水利条件,建厂生产。“尤以三十至三十二年(1941—1943)短期中发展迅速”。据当时统计,梅惠渠县境内各种水力厂、站共68家。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厂家迁出县境。

关城子水电站,民用性质。1968年动工修建,1970年竣工投产。位于石头河水库北干渠(原梅惠渠东干渠)1.5公里处,以附近旧土城命名。引用流量5.7立方米/秒,水头13米,装机2台445千瓦,年发电量160万度。1989年将125千瓦机组更换为320千瓦机组,两台机组总容量640千瓦。归关城子电站统一管理的贾家寨(55千瓦)、雷村(12;千瓦)、齐镇(75千瓦)三座分站,均建于关城子电站下游干渠跌水上。四座电站统一管理,总装机5台815千瓦,并入国家大电网运行,年发电量305万度。自己拥有10千伏高压线路45.67公里供电区,与国家实行电量交换,经济效益较高。

栈道交通

褒斜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今名石头河)及汉水支流褒水(褒河)两条河谷而成的一条谷道,是典型的循河觅道路线。斜峪口在眉县之南,褒谷口在汉中褒城之北,因名“褒斜道”。古代由长安去汉中,先入斜谷,后入褒谷,因之亦称“斜谷道”。

褒谷与斜谷同以太白县的五里坡(衙岭山)为发源地。斜谷先自五里坡而东,至桃川以东的老爷岭北折,经鹦鸽,直抵斜峪关出谷口,总程100里左右。褒、斜二谷共计474里左右,是汉中盆地通向关中较近通道。二谷穿行于万山丛中,商旅循谷而行,并无大的登涉之劳,因自斜谷上溯至源头五里坡,仅上一道较平缓的坡,就进入褒水上源。顺褒水河谷南行,经太白县、留坝县,不翻大山即可出褒谷抵汉中。古代先民经长期探索,确认从斜谷到褒谷为一条捷径。于是开发褒斜谷道,成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

流域概况

石头河发源地在秦岭山脉的太白山、鳌山。太白山是秦岭山脉最高峰,也是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如鹤立鸡群之势冠列秦岭群峰之首。自古以来,太白山就以高、寒、险、奇、富饶、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华中。太白山是渭河水系和汉江水系分水岭最高地段。太白山西起太白县城嘴头镇,东到周至县老君岭,南以滑水河在太白县黄柏原以上的东西向河段为界,北至眉县营头。大约在东经107°19'—107°587和北纬33°40'—34°之间。东西长约61公里,南北宽约39公里,山体近东西向展布。海拔3767米,以其高称雄于华中,是我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峰。孤峰独立,势若天柱。黄山、庐山、泰山不能比其高,西岳华山还比它低1700多米。是渭河水系和汉江水系分水岭的最高地段,霸王河、石头河、褒河、湑水河等皆发源于此。

鳌山,古称垂山、武功山,系太白山迤逦之西脉,亦称西太白,海拔3475米,为汉、渭水之分水岭,嵚崟立于县城之南,山上植被荫浓翳郁,原始古木最大者阔可达三四米。

上游属秦岭峡谷地貌,主要川峡有:桃川,位于县城东部桃川乡,西起五里峡口,东到白云峡口,呈两头窄、中间宽的弯曲带形,地势由西向东缓降,较开阔、平坦。白云峡,处于太白山北麓之桃川乡东南部。上端分东西两个支峡,全长约16.8公里。从峡口入,沿峡向南有人行小道可通太白山及黄柏塬古字梁。五里峡,处于鳌山北麓之桃川乡西南部。峡呈较规则之南北走向,沿峡有人行小道可达鳌山。

石头河峪口斜峪关地貌(斜峪关卧虎石)

石头河谷口处,斜峪关,位于眉县西南13公里处的山谷口,为太白山八景之一。是古褒斜栈道的北口。地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要地。东为磨石沟,西连棋盘山,中为一喇叭形豁口,气势雄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北望一马平川,石头河水奔涌直下;南望层峦叠嶂,水色天光,昭然若画。三国时,诸葛亮曾在此修建邸阁,以储存与魏交战之军粮。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的功绩,在此修建怀贤阁。苏轼在《题怀贤阁》诗中写道:“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可谓斜峪关形胜的实照。北宋时商贾云集,人流熙攘,建筑雄伟,景色宜人。苏轼在另一首《宿邸阁蟠龙寺》中写道:“起观万瓦郁参差,目乱千崖散红绿。门首商贾负椒舛,山后咫尺连巴蜀。”当时斜水流量也较今为大,苏轼曾由东关“乘槎晚渡”而至西关口。清代在斜峪关东侧曾设衙置兵,专管剿灭盗匪与处理斗殴案件。民国中期,外籍入眉的有识之士曾在此办起小型发电厂、火柴厂、面粉厂、碾米厂、草袋厂等,此地成为县内最早的工业区。

1969年,在斜峪关开工修建石头河水库。关口北端和积谷寺一带盛产大米,清代是向皇帝进贡的贡米,米质特别,至今名传省内外。夜晚出山风刮个不停,使峪口至积谷寺、上龙王庙一线的树木,一律向北倾斜,形成了独特的一景。

石头河下游川道,属黄土台塬,位于岐山县境内五丈原东,东至眉县界,南至斜峪关,北至渭河,长15公里。南窄北宽,南高北低,相对高差170米,地势平坦。大部分土壤为水稻土,水源丰富,水利设施齐全,气候温暖、湿润,素有“小江南”之称,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粮食商品率居全县第一。含安乐乡、落星乡的落一、落二两个村委会及五丈原镇的东星村委会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