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是刊刻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的一方碑刻,又称“百石卒史碑”“孔龢碑”“孔和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乙瑛碑》为方首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无额,碑文18行,每行40字,记录了鲁相乙瑛上书请求为孔庙设置百石卒史一人来执掌礼器庙祀之事,属于纪事性的祠庙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合称“孔庙三碑”。书法上,其书体方整,结构严谨,笔势刚健,书法雄劲,字取横势,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锋,长笔画呈弯弧,波尾大挑,折角圆和,波势蕴柔,中敛旁肆,潇洒飞逸,气韵盎然,被近人推为东汉绮丽书派的代表,是汉隶成熟的标志碑之一。

中文名

乙瑛碑

别名

百石卒史碑、孔龢碑、孔和碑等

年代

东汉

收藏地

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风格特征

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

书法价值

用笔结字规范,宜于初学

书法类型

隶书

规格

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

作品内容

乙瑛碑图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cm,横14.6cm。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译文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书言,诏书崇圣道,勉□〔艺〕,孔子作春秋,制孝经,□□五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幽赞神明,故特立庙,?淳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石□□一人,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谨问大常,祠曹掾冯牟,史郭玄辞对,〔故事辟〕□〔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彖□□□各一,大司农给米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则象乾坤,为汉制作,先世所尊,祠用众牲,长□〔备〕□,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可许,臣请鲁相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闻。制曰可,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阳宫,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选其年〕?〔以〕□,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如诏书,书到言: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相平,行长史事,卞守长〔擅〕,叩〔头〕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卌)以上,〔经〕通〔一〕艺,〔杂试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罪,谨案文书,守文学掾鲁孔龢,师〔孔〕宪,户〔曹史孔宽等〕杂试,龢修春秋严氏监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奉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罪死罪,上司空府。赞曰:巍巍大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吏,孔子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石卒史一人,鲍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无穷,于是始□。

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隶书。18行,行40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碑高260厘米,宽128厘米。碑后附“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正书一行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时乙瑛已离任,遂以孔龢补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与《史晨》、《华岳庙》、《熹平石经》同趣。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张稚圭以为钟繇所书。宋洪适《隶释》云:“……繇以魏太和四年(230)卒,距永兴盖七十八年,图经所云非也。”明赵崡《石墨镌华》也说:“元常,献帝初始为黄门侍郎,距永兴且四十年,此非元常书明甚。未知张稚圭所按何图。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明郭宗昌《金石史》谓此碑“尔雅简质可读,书益高古超逸。”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史晨》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宫之富。王篛林(澍)太史谓雄古,翁潭溪(方纲)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碑阳

《乙瑛碑》碑阳拓片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书言:‘诏书崇圣道,〔勉〕〔学〕〔艺〕,孔子作《春秋》,制《孝

乙瑛碑图

经》,□□《五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幽讃神明,故特立庙。襃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石□□一┘人,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谨问大常祠曹掾冯牟、史郭玄。辞对:‘〔故事,辟〕□〔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彖□□□各一,┘大司农给米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则象乾。为汉制作,先世所尊。祠用众〔牲〕,长□〔备〕□。〔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可许臣请,鲁〔相〕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闻。”┘制曰:“可。”〔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阳宫。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选其年〕□〔以〕□,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如诏书。书到,言:┘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相平,行长史事下守长〔擅〕,叩〔头〕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以上,〔经〕通〔一〕艺,〔杂试,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罪。谨案文书,守文的掾鲁孔龢、师〔孔的宪、户〔曹史孔宽等〕,杂试。龢脩┘春秋严氏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奉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罪死罪。上┘司空府。┘讃曰:巍巍大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吏孔子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石卒史一人。鲍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无穷,于是始□。┘

碑阴无文字,碑阳正文后刻有楷书十八字:

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

(说明:□,表示缺字;〔〕,表示据文意等补全的残字;┘,表示分行。)

创作背景

据碑文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为鲁城孔庙置守庙者及祭祀孔子费用应由王家承出等,经司徒吴雄、司空赵戒转呈皇帝,得以批准。后乙瑛离任,而由继任鲁相平选孔和(孔龢)为守庙百石卒史,由鲁令鲍叠造作百石吏舍等。《乙瑛碑》即是为纪念中央批准设置孔庙百石卒史一事而立,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

作品鉴赏

《乙瑛碑》的用笔方圆兼备,点画严谨,轻重变化,长短参差,波笔弯弧大挑,用墨有润燥,行笔流畅生动。有淹留迟涩,用力屈曲,或疾徐顿挫,一波三折。

一、点法

点法上有圆点、方点、斜点、横点、撇点、捺点等变化。丘形点:如“高”字上独点如山丘状,写法逆锋向右上,转右下顿,侧锋左撇出。圆点:如“器”字右点似圆形,写法逆锋向上向右下圆转顿向上回锋。左方点:如“宅”字的上点,侧锋向左撇出的方形点。右方点:如“瑛”字下部的右方点,逆锋向左上,转下顿,侧锋右斜下捺提笔出锋。三角点:如“戒”字下部中间的三角形点,露锋下顿,侧锋向右出锋。横点:隶书上部或下部点横写。如“主”字、“请”字、“言”字、“祠”字的横点,写法各不相同,有逆锋横点,有露锋点,有方头横点。曾头点:如“首”字上部的两点,都是逆锋点。左两点:如“冯”字左边两点一短一长,都是逆锋侧驻右提出锋。左三点:如“酒”字左边的三点,有长短轻重之别,全是逆锋起笔向右中心点辐射。左右点:如“常”字、“米”字、“秋”字上部的两点,“崇”字下部的两点,均侧锋向左右两侧出锋。起笔有藏有露,点形有方、圆、长、短。“爵”字、“年”字、“平”字中部的两点,点的方向大部是左右向,唯有“年”字两点全右向。下四点:如“汉”字、“赫”字、“鲍”字、“党”字、“廉”字的下部四点,点的方向向左、向下、向右三个方向,写法与形象大小不同。其脚点:如“讃”字、“则”字、“侯”字的下两点向左右两侧。撇捺点:如“察”字下部两点向左撇右捺出。中三点:如“辞”字、“经”字中间的三点均为圆形之点,但左右呼应。中四点:如“鲁”字中四点,与下四点形象大体相同,点形相背呼应,各有变化。

二、横法

横法在《乙瑛碑》中是一个重要笔法。横画隶书称波画,是隶书的主笔,大凡每字都有波画。而且写成一波三折,长而粗壮。和其他多变的横平行叠排,强烈的横势现象,是《乙瑛碑》隶书之美特点。这一横势特点,是隶书同其他书体根本区别。特别是粗重的波磔笔画,远大于其他汉碑,其横画有直横、拱横、尖横、方横等。直横:如“大”字的横画,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短直横也同此法。“三”字之横各有不同。一横,逆起中行尾回收,二横似方起笔,三横方起波挑出锋。拱形横:如“宰”字、“辞”字的横画,多有上拱势,且长短参差。右尖横:如“王”字、“长”字上部的横画,均为逆锋起笔,露锋收笔。左尖横:如“下”字的上横,“司”字的中横,“书”字各横,多是左尖横,且长短不一,其笔法则是露锋起笔,回锋收笔。断笔横:如“宗”字的下横,中间提笔断书与上横直书的变化。方圆横:如“三”字起笔上两横圆,下横方。波横上,《乙瑛碑》的波画有许多变化,一般比其他画粗大,为逆锋起笔,中锋拱行,燕尾驻笔,侧挑出锋:①圆波横:如“前”字逆起,中行驻波上挑回锋;②方波横:“重”字下横,逆起下切转中行,燕尾下驻上切回锋收笔;③出锋波横:“卒”字下横,逆锋起,中锋行,尾驻侧笔出锋;④回锋波横,如“古”字上横,波尾为驻笔回锋;⑤斜波横:“者”字长横,写成斜势燕尾出锋波横;⑥短波横:“行”字的右上横,写成短燕尾横;⑦细波横:“书”字的长横,尾细波长;⑧直波横:“书”字的长横波画较直,尾部也较圆书法

三、竖法

竖法的收笔有藏、露、方、圆之别。悬针竖:如“师”字右长竖,逆起中锋下行出锋。垂露竖:“侍”字左竖,“所”字右竖,起笔有藏有露,中锋下行渐按提笔空收。圆脚竖:“制”字左竖,逆起中行回锋收笔。方脚竖:“米”字的中竖,逆起中行,至脚提笔横切向上回锋。斜脚竖:“下”字中竖,中锋下行至脚提笔斜下轻上回锋。右孤竖:“即”字右竖,逆起,中锋右曲行,回锋收笔,把“即”字写成上合下开之势。直竖:“行”字的右竖,是直行回锋之笔。相背竖:写在左右两侧的竖画,均不同程度地弯曲,而且,左竖弯曲较大,左竖弯曲较小。如“月”字左竖向右弯平挑至脚回锋,右竖向左弯。细腰竖:如“和”字左下三竖虽长短不同,但均中腰细瘦。曲脚竖:如“罪”字下部两竖脚,均向左弯曲。撇脚竖:如“第”字中竖,尾部撇笔出锋。重右孤竖:如“郭”字右竖,笔画粗重。轻直竖:如“令”字的下部的竖轻而直。重竖变异:如“修”字竖多,长短直曲,各有变化。

四、撇法

撇画是表现飞动开张之势一画。撇尾有出锋与回锋,方脚与挑脚,从撇形上看有直撇与曲撇,长撇与短撇等。回锋撇:如“文”字斜撇画尾部挑脚回锋。出锋撇:如“吏”字的竖撇画,撇尾部挑笔出锋。挑脚撇:如“为”字的长斜撇,中腰较瘦,起笔向右横顿,折笔向左斜下行,到位翻笔上挑出锋。方脚撇:如“文”字撇向左斜下孤行,至脚上切回锋收笔,使撇脚呈方形。斜直撇:如“者”字的撇形较直,起笔与收笔全是藏锋中锋中锋撇:如“米中锋中锋撇露锋起笔,行笔渐按再提笔出锋。竖曲撇:如“用”字左竖撇,逆锋起笔,中锋下行,转笔左弯,回锋收笔。

五、捺法

捺画是斜势的波画,笔势比其他画重,是很多字的主笔,以不同斜度、弧曲、轻重、方圆、藏露来表现。有“人”字的回锋捺,捺起笔中锋右斜行渐按,至捺脚侧锋上挑回锋;“人”字、“归”字的出锋捺;“给”字、“道”字的挑角捺;“长”字、“之”字方脚捺。

六、钩法

钩法变化较多,有方圆、长短、重轻、弯平之别,有的写成隶书撇,捺波画代钩,还有魏碑的楷法。方钩有“孔”字、“前”字、“氏”字,圆钩有“河”字、“能”字,长钩有“辰”字、“长”字,重钩有“艺”字、“他”字,轻钩有“司”字、“府”字、“爵”字,弯钩有“司”字、“为”字、“孝”字,平钩有“蜀”字、“府”字,魏碑钩有“祠”字、“事”字,以隶书撇捺代钩有“子”字、“孔”字、“元”字、“戒”字、“诚”字、“已”字、“乾”字,减钩(即无钩)有“司”字、“为”字。

七、折法

折法可归纳为方折、圆折、平肩折、耸肩折、断笔折。方折有“首”字;圆折有“司”字;方圆折:如“空”字外圆内方的折画,平肩折如“朔”字右边“月”字的肩是平的,其写法是横端下回折,即在横下写竖;耸肩折:如“诏”字右下方“口”字的肩是耸起的,其写法是横至肩提笔向上再折下;竖肩折,如“者”下“日”字的肩,是横后再写直竖,竖比横高;断肩折:如“寅”字上下两肩全断,其写法是横不连竖。

八、提法

提笔被横所代替,但寸点和右短撇都变成提笔,有提笔变横,如“特”字、“孔”字;短撇变提,如“辰”字;点变提,如“等”字、“年”字。

结体

《乙瑛碑》的结体,寓风流于严谨之中,具有“冠裳佩玉”的韵致和俊逸潇洒的意趣。避免了追求“宗庙之美”所可能带来的板滞,肃穆而有清新活泼的气息。如“奉”字和“奏”字的字头宽大,字底窄小,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不失重心;两个“府”字,趣味不同,各有变化,一个竖撇低垂,笔画相连,形态紧凑,一个竖撇高抬,形断意连,松而不散;“须”字的左偏旁位置甚高,因右偏旁波画宽展,两点撑开,形成了稳重的主体,所以高低错落而不失平衡;“试”字和“乾”字的左偏旁写得特别大却无喧宾夺主之感,夸张的形态和独特的结构极富个性色彩;“司”字的横折弯钩,或伸展形成端庄紧凑的三面包围,或收缩构成倚侧开放的两面包围;“少”字似人斜卧,展示出倚侧舒展之美;“叠”字笔画层叠,形态高耸,势如山岳;“穷”字的竖、撤下伸,两“口”上抬;“成”字扁压而右戈逸出。这些字或是一脚着地展现出“金鸡独立”的动态美,或是扩大笔画间偏旁间的反差,呈现出新颖独特的结构形式。

章法

《乙瑛碑》的章法有如下三个特点:

①纵有行,横成列,格局恢宏。《乙瑛碑》在排列上纵看成行,横看成列,整体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齐,自不待言。由于《乙瑛碑》结字上下和左右比较均衡,线条的粗细、轻重无较大起伏,外形方正,停顿有度,所以,整体布局更加规范,呈现出宏碑巨制、高文典册、气格宏大、高古典雅的庙堂之气,适合置身于曲阜孔庙这种庄重肃穆之所。

②横向取势,字距大于行距,波涌之势强烈。同其它成熟期的汉碑一样,《乙瑛碑》结字左舒右展,横向取势。凡是撇画、钩画尽量左掠,凡是波画、捺画尽量向右肆展,因此,碑中的绝大多数字属于扁平结构,只有少数字比较方正,从而整体布局形成字距大于行距的章法形式。书写者越往后写越心手双畅,因而,碑后半部分向左右的展放之势越加明显,越加流畅,精彩纷呈。字距大于行距的格局产生横向开张的气势,在行列有序之中,字里行间更加流畅自然,气格更加恢宏。

③呼应连贯,左盼右顾,纵横涌动。《乙瑛碑》虽然结体端庄,章法上纵成行,横有列,但其笔画富有变化,整体布局毫不呆板。纵看,字与字之间的间隔并不是孤孤零零,而是笔断意连,上下呼应连贯,衔接和谐。由于字的形态大小不一,间隔有大有小,其字距并不是均衡划一,空间分割或疏或密,显得敞朗透气。还由于每个字重心取向上的上下左右移位,所以,一行行的中轴线左右摆动,摇曳生姿。从横向看去,行与行之间靠得很紧密,有的几乎搭肩接踵,整体观望,像一排排涌动的洪涛巨浪向前推进。

总而言之,《乙瑛碑》在其庄重静肃的主调之下,又是流动的、活脱的。

乙瑛碑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赏析

汉隶经过秦时的滥觞、东汉章帝时的发展,至桓、灵帝时达到鼎盛。《乙瑛碑》就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碑刻是东汉开始盛行的一种刻石类型。东汉时期,统治者崇尚儒学,提倡名节孝道,盛行私立授受经学,社会上厚葬、树碑之风兴盛。

《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十八行,满行四十字,无额。原存山东曲阜孔庙,现置曲阜碑苑。

碑文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碑中刻有奏请设置百石卒史的公牍和对乙瑛的赞辞。因遴选的百石卒史为孔和,所以此碑又称《孔和碑》。碑末刻有“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考钟繇年代,乃后人伪托无疑,正如明代赵崡所言:“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石墨镌华》)

此碑历来印本有:艺苑真赏社珂罗版二种、有正书局石印陶斋藏本、文明书局珂罗版印王孝禹题记本、日本二玄社所辑本、日本清雅堂珂罗版印本等,其中,古物同欣社委托中华书局代印、王懿荣旧藏明中叶拓本为最佳。

后人对此碑评价颇高。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与《史晨碑》、《礼器碑》合称“三碑”。此碑对唐代隶书(如史惟则、梁升卿等)、明清隶书(如郑簠等)以及现代的马公愚、来楚生等都有重要影响。何绍基称其“开后来隽利一门”(《东洲草堂金石跋》)。

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它除了具有汉隶在用笔结字等方面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即艺术特色。

首先,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其风格,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秀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它又比《礼器碑》多一分沉厚,比《史晨碑》多一份雄强。其用笔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向度,深具宗庙之美。正如清代方朔所言:“(乙瑛)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枕经金石跋》)

其次,从技法角度看,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合度。

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其用笔不像《张迁碑》那样多方笔,也不像《曹全碑》那样多圆笔,而是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碟画显明突出。

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不像《史晨碑》和《曹全碑》那样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

其章法如同许多汉碑一样,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森然气象。

清代梁巘说: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评书帖》)。乙瑛碑在汉碑中属平正规范一路,适合初学。自乙瑛入隶,左可通雄肆一路,右可通雅逸一路。

比较

和《礼器碑》相比,《乙瑛碑》更为秀美丰润。

《乙瑛碑》的字体结构,可以说是所有汉碑中最美的,它不像《礼器碑》那样典重,而是飘逸得多。如果把它们比作君子,那么,《礼器碑》如袍服冠冕、峨冠博带;《乙瑛碑》则如素服葛巾、青衣小帽、曳杖而行,但二者皆不失君子之温润。清方朔此碑说:“字之方正沉厚,亦足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并称它为“汉隶之最可师者”,正是看到它飘逸秀美而不失端庄的特点。

和《礼器碑》相比,《乙瑛碑》的笔画要粗一些,给人一种更为丰满的感觉,它不像《礼器碑》多少还带有一点金文的味道,而是完完全全的隶书笔法,方朔说它是“汉隶之最可师者”,可能也是看到了它的这一特点。它的横画起笔略向下压,笔势稍稍向下,使得字的体势稍斜,更增灵秀之美。而捺画沉重有力,燕尾呈方形挑出,遒劲有力。它和《礼器碑》一样,是学习隶书最好的范本。

注意事项

注意把握此碑的整体风格

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王澍《虚舟题跋》)。要注意寻找规律,抓住此碑不同于其他汉碑的用笔结字特点。我们在临习时,最好与其他汉碑对照临习,互参互证,这样才能更清楚地把握其风格特点。

可与简牍书法结合临习

碑刻书迹毕竟与墨迹不同,行笔法较隐晦。简牍书法墨迹的清晰用笔可给有“血缘关系”的碑隶以笔法的提示。正如郑孝胥《海藏书法抉微》所说,“上虞罗氏叔蕴辑为《流沙坠简》,由是汉人隶法之秘尽泻于世,不复受拓本之蔽,昔穷毕生之力于隶书而无所获者,至是则洞若观火。”而且简牍的生动活泼与汉碑的端严典重形成显明对照,对自己日后风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要注意“碑法”用笔的把握。

碑的笔法是与帖的笔法完全不同的另一系统。后人无视这一区别,挪用帖法写碑,只重笔画两端形态,中段一滑而过,致使隶书走向鄙俗一路。唐以后隶书家多难逃此弊。我们临习时要注意用笔节奏,中段行笔不可过速,而且笔要鳞勒,逆锋涩进,加大笔毫与纸面的摩擦,使笔画沉实杀纸,形成高古浑厚之气。这才是所谓“金石气”,而不是用笔模拟其笔画的剥蚀。

注意用笔和结字方面的辨证处理

,如方与圆,曲与直,长与短,轻与重,大与小,刚与柔,敛与放,肥与瘦、向与背,动与静等。注意点画和结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许多时候用笔造成结字。

由于此碑法度谨严

临写时要注意避免过于工整,以至走向拘谨和俗气。杨守敬称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评碑记》)。我们不可不查。

临帖时还要注意仔细分辨字迹,勿将石碑的风化破残误作点画临写。

总之,我们要对一个碑帖辨证认识和对待,有效把握其技法和气质之精髓,同时又不为其所蔽,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用于自己的创作。

作品影响

基本信息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第1版(2010年3月1日)

丛书名:经典碑帖水写教程系列

平装:26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8

ISBN:9787535636027

条形码:9787535636027

商品尺寸:36.4x25.4x0.8cm

商品重量:621g

品牌:湖南美术出版社

ASIN:B003X4L33I

内容简介

《乙瑛碑》是对隶书的碑帖,隶书比篆书省易,且书写快速使用方便,富于旺盛的生命力,促使上层统治者在诏书、金石刻辞及官方文件中使用,推动了文字的发展,致使隶书成为汉代的主要书体。

目录

基本笔画练习

笔画综合练习

部首及机构练习

作品评价

明代金石学家赵崡:此碑永兴元年造。元常,献帝初始为黄门侍郎,距永兴且四十年,此非元常书明甚。未知张稚圭所按何图。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政(正)不必附会元常也。(《石墨镌华·卷一·汉鲁相置孔庙卒史碑》)

明末清初金石书法家郭宗昌:碑即今公移,复尔雅简质可读,书益高古超逸。(《金石史·卷上·汉鲁相乙瑛置孔庙卒史碑》)

明末清初收藏家孙承泽:孔庙《卒史碑》,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都玄敬谓此碑残阙,予所收本则完善,当在都所见本以前。后云“后汉钟太尉书”,则后人附会之耳。(《庚子销夏记·卷五·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孔龢碑》)

清代书法家万经: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分隶偶存·卷上·汉魏碑考·汉置孔庙卒史孔龢碑》)

清代书法家王澍:①《乙瑛》雄古,《韩敕》变化,《史晨》严谨,皆汉隶极则。(《虚舟题跋·原卷一·汉鲁相为孔庙置百石卒史碑》)②吾以《孔和》《韩敕》《史晨》三碑举似学者,以为遒古莫如《孔和》,清超莫如《韩敕》,肃括莫如《史晨》,三碑足概汉隶。(《虚舟题跋·原卷二·汉鲁相韩敕孔庙碑》)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是碑骨肉匀适而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必其定出钟傅也。(《两汉金石记·卷六·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

清代佛教居士彭绍升:此碑在孔庙中最为雄杰,然风神故自骀宕。至魏代诸碑,雄杰有余,而骀宕不足。譬之《车邻》《驷铁》,伯者之风;视雅、颂之音,亦已远矣。此碑或标钟太尉书。无论时分相县(悬),即以气体论,与《受禅》《劝进》诸碑,岂有相似处耶?(《雪堂所藏金石文字薄录·汉·孔庙置百石卒史碑(潘秋谷藏本)》)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雪堂所藏金石文字薄录·汉·孔庙置百石卒史碑(潘秋谷藏本)》)

清代书法家方朔:《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蒻林(王澍)太史谓为雄古,翁覃溪(翁方纲)阁学谓为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枕经堂金石跋·卷二·旧拓汉鲁相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跋》)

近代书法艺术家杨守敬:或称《孔和》,或称《乙瑛》,皆即此碑。有宋张稚圭按图题记,指为钟太尉书。《隶释》谓钟繇卒于魏太和四年,去永兴七十八年,图经之误,不待辨矣。然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熟一路。史惟则、梁升卿诸人,未必不从此出。或以比《礼器》,则过誉矣。(《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卷一·汉·孔庙置百石卒史碑》)

近代书法家康有为:①于是《衡方》《乙瑛》《华山》《石经》《曹全》等碑,体扁已极,波磔分背,隶体成矣。(《广艺舟双楫·卷二·体变第四》)②《王稚子阙》《嵩高铭》《封龙山》《乙瑛》等碑已有挑法。(《广艺舟双楫·卷二·分变第五》)③虚和则有《乙瑛》《史晨》。(《广艺舟双楫·卷二·本汉第七》)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钟明善: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立汉碑风范的。这类碑刻在汉隶碑刻中为最多。其代表作有《熹平石经》《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华山碑》《孔宙碑》《朝侯小子残石》《韩仁铭》《杨叔恭残碑》《白石神君碑》《刘熊碑》等。历来人们认为这类碑刻是汉隶碑刻的典范。这一派在当时是开风习、树“八分”法则的革新派,后世则视之为汉隶中之“馆阁”。(《中国书法简史》)

历史传承

流传情况

《乙瑛碑》刊刻后收存在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下,1978年移入孔庙东庑,1998年移存汉魏碑刻陈列馆。2020年10月30日,上海图书馆所藏的《乙瑛碑》明末清初拓本(有周大烈题签)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编号:12888)。

著录情况

著作著录名称
名称作者
集古录跋尾欧阳修后汉鲁相置孔子庙卒史碑
集古录目欧阳棐孔子庙置卒史碑
金石录赵明诚汉孔子庙置卒史碑
隶释洪适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
展开表格

(表格参考资料:《山东汉代碑刻研究》及《〈乙瑛碑〉著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