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故里位于抚州市东乡区上池村,距离县中心25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逾千年,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修建的。是展示中国明清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文物保护区,现存有100余栋古代建筑和十多处和王安石有关的遗迹。

198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上池村王安石故里,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点。

中文名

王安石故里

主人

王安石

介甫

晚号

半山

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人(今抚州市东乡区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1]

王东盘故里东盼铁炉,云雾如烟。南顾珠岭,圆净如璧。北望金峰,嵯峨万丈.峰峦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点有:王氏宗祠,总门里清代建筑群,明珠峰,岭背古驿道,世宦祠,西引寺,龙安殿,荆公桥,荆公陂,荆公别墅,“荆国世第”门楼等遗址。

主要景观

王氏宗祠

位于江西省东乡区黎圩镇上池村,系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所建,始建于北宋末期

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因兵灾战乱之故,几建几毁,明朝后期第四次重建.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到上池村王氏宗祠拍摄。2021年荆公千年诞辰在王氏宗祠举行。

总门里

清代建筑群(含一府六县,自新斋,珠树齐名等),位于江西省东乡区黎圩镇上池村,是王安石二十三代后裔清朝王来起所建。他在湖北老河口开办冶炼业,在1864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沦陷时意外得到太平天国“圣库”黄金后,从湖北运回18车金银珠宝,于(1864-1869年)清同治八年建成。太平天国运动正是1864年失败结束,太平天国运动对江西造成的破坏是空前的.

可以说“总门里”见证了江西的兴衰。总门里建筑群共七栋围成一个总门,匠心独具地设计了暗道和暗室,以达到防御土匪、排水的作用。“一府六县”古宅是总门里最大的看点,古宅传承了王安石家族的“聚族而居”的理念和儒家长幼有序,“先有族姓,后有门户、地望”的观念。建筑群东侧有一栋布置较暗的房屋,名为“自新斋”,王氏家族有人犯了族规,就会被关到自新斋里面去思过。此外,自新斋门楼是斜建的,门框条石也是斜面的,门的斜对面是正门,寓意关在屋内的人要改过自新,不走歪门邪道。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家风,流传下无数古语家训,世代传承,但像这样融入到古建筑体系的不多见。“珠树齐名”是总门里的一所书院,以王氏堂号命名。这里是王安石家族后人生活的聚集地,是研究荆公文化的重要载体。总门里有江南荣国府之称。

世宦祠

在上池村中心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宗祠,砖、木、石结构,用料精良,宗祠内保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宗祠坐北朝南,三厅三开间,面宽12.2米,进深30.4米,高6米,占地面积366平方米,正大门石匾阴刻“世宦祠”三楷书,两侧大门上匾阴刻“登科”和“及第”字样,笔锋舒展,笔力遒劲,三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石墩(欲称三门六墩)。前厅进深7.65米,中厅进深12.3米,后厅进深6.9米,呈后高前低势,中设两天井,封火山墙,为典型的明代建筑,上池村旧时一直成立有文会(即科甲举子,秀才等组织的文人协会),每年正月初三日,学子们都雅集在世宦祠内,向伯祖考王安石的遗像瞻仰朝拜,以示后辈崇文尊祖之意,俗称“尊学校”。

西引寺

在上池村西约二公里处白云峰山下。为王安石夫人陈氏奉祀之寺。有奉田一庄(五十亩为一庄)后人谐音称为“西梅寺”,寺现已塌毁,墙脚依稀可见,残砖断瓦有存。此山、寺皆属上池村,解放后划归离上池村西约一公里处的墩头村。“西引寺”在上池村旧基图上也有绘址。

王安石故里

龙安殿

在上池村西南约二公里处,殿建在龙安岗上,龙安岗与青山(山名)连成一线,旧为上池村属地,解放后划归离上池村西南约二公里处的新庄村。王安石作有“送和甫龙安暮归”诗:“隐西南月一钓,春风落晚澹如秋,房栊半掩无人语,鼓角声中始欲愁。”

龙安殿倒塌后,村民将殿里原先的砖瓦、木料及“龙安殿”石匾额搬回上池村内西林社公殿旁重建,也叫“龙安殿”。为了有所区别,上池村民称龙安岗上的龙安殿为“老龙安庙”。后重建在上池村的龙安殿在“文革”被毁,现存遗址。在上池村旧基图上对原龙安殿和后建龙安殿都有绘址。

荆公桥荆公陂

在上池村西约半公里田坂间。据传始建于宋,为纪念王荆公,故名。原桥毁,上池村1931年重修《王氏宗谱》中有明故王辑撰《重建荆公桥记》。东西向,横跨泷溪巷。始建于宋代。东西向,跨泷溪港,二墩三孔石桥,桥长14米,宽1.2米。当年王安石乘舆经过此桥返回故里,留有《泷溪晚烟》诗篇为纪,原先桥头有“上池荆公桥”五字大石碑,高约三米有余,现不见踪迹,但还存有明朝正德年所刻“荆公桥记”刻石,惜文字漫灭难认。荆公陂即桥下的水陂,村民称之为“细陂潭”。荆公桥、荆公陂遗迹俱在。在上池村旧基图中也都有绘址。

西林梅园

在上池村内西边。王安石和其次子曾在此赏梅,有《西林梅玉》诗存:“杜家园内好花时,上有寒梅两三支,日暮欲归岩下宿,为贪香雪故来还。”后来此园一直成为上池村西林社公殿,是上池村民时节时祭祀之所。现西林社公殿在“文革”中被毁,然而其墙脚及大门旁边两块石墩尚在。旁有重建的龙安殿,“文革”中亦被毁。西林社公殿,在上池村旧基图中有绘址。

荆公别墅

又名“十家书院”。据上池村族谱记载?宋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在上池村后辟有一地,建了一栋常肇居别墅,后人称其为王安石别墅。此别墅为两层三进、三厅,有房20多间,后改为“十家书院”,由十家房管理修缮。上池、源里两村均有子弟入学读书,历代以来,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别墅占地400多平方米,外围墙右开有大门,上书“别墅”二字,中间是口池塘,池塘正中的围墙上书“浴云池”三字,左有竹林,有大樟树三株,梅花树一株。之后是内围墙,左、右开大门,分上、中、下三进;中厅对称开了两个四方天井,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上厅左楼开着园窗,对映百叶陂,晴天夜晚可看到月亮。窗上方有木质匾一块,书“听月楼”三字。恬静优美的环境是上池学子居住和读书的好地方。王安石多次曾想长于此地沐浴云池,静听月亮中的神仙故事。后有位私塾先生曾撰对联一副:“听月楼台伴我图书千古秀;浴云池上宜人花鸟四时春”。荆公别墅在土改时分给多户村民使用,因未修缮,只留得断垣残壁。

荆国世第门楼

在上池村内南边。砖、木、石结构,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7米,深3.2米,宽8.4米,门楼上石匾阳刻“荆国世第”四大楷字。此门楼在宋时所建,后历遭火劫,民国元年(1911)第四次重修,并立有烟火柴草金牌刻石。门楼对面有一方池塘,门楼与池塘间有一片空地,竖有历代上池王氏后裔众多中举、登进士第者的旗杆石。现上池村内还散落有很多块旗杆石。门楼及“荆国世第”石匾俱在,对研究王安石故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半山书院瑶田遗址

“半山书院”始建于北宋时期,在村东明珠峰东南半山腰,原名为“云峰书院”,王安石祖父王用之去世,安石随父亲王益从韶州返故里居丧,曾在云峰书院就读三年。因王安石号半山,后人则更名为“半山书院”。王安石在书院就读时,曾吟七绝一首,题为《云峰早照》。上池“瑶田”为王安石曾祖父王明的宅居地,有竹林及池塘尚存。后方有钓鱼台,王安石罢相后,经常在池塘边钓鱼思考,曾作有《兰塘隐钓》一诗。如今瑶田遗址已成村民菜圃。为怀念王安石,其侄子伯祥将这块天然全石命名为“荆公钓鱼台”,上池瑶田村前建一门楼,在门楼上方竖一石匾,石匾阴刻“望重荆槐”表示永远怀念。

大夫第

上池村中'大夫第'

古民宅,坐落在上池自然村南面,坐北朝南,砖、木、石结构,为上池王氏三十世行繁九一公王采兰于同治元年所建。王采兰,字英贤,例赠奉直大夫,王采兰三兄弟为清太学生,父子俱赠授大夫,他们除在湖南有二个批发店面三幢住宅,在湖北汉口有一幢书院外,在上池老家村南面共建有五幢房屋,分主人住宅二幢,书屋一幢,杂工、雇工房二幢,以“大夫第”为中心主体建筑。主体建筑面宽21米,进深30米,占地面约600平方米,设三厅,五大井,穿斗式梁架,中间侧门通向偏房和厨房,正堂反厅上方横木匾阳刻“松苞竹茂”四字行书,南向正大门和东大门上额匾各阳刻描金“大夫第”三字楷书。左侧门上额匾阳刻描金“迎旭”二字行书。原屋内雕梁画栋,屋外石刻精美,门窗木刻,为典型徽雕,民宅内厅堂,正间、偏房、厢间、柴房、厨房、仓库、天井、走廊、花园、养鱼池,一应俱全,极具南方明清古建筑特色。

双龙出水

古建筑群民宅,坐落在上池自然村南,砖、木、石结构,由清乾隆年间金溪浒湾书铺街印刷出版业“二仪堂”创始人王接云所始建。王接云,名国康,讳文康,号南浦,清太学生诰赠奉直大夫,王接云是个真正的儒商,在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开创了全国闻名的印刷出版行“二仪堂”,并在吉安、樟树、南昌等地开设有大书店。他在从事经商,教育事业的同时,更注重教育子孙从文习武,在上池老宅后构建“二龙出水”双宅,并同时在“二龙出水”宅后构建了一幢书院,以供子孙读书习武之所。双龙出水”建筑群以“双龙出水”紧密相连、结构相同的双宅为主体建筑。“双龙出水”坐北朝南,进深16米,宽22米,两大门前封有4米高的照墙,每幢均设上、下二厅一天井,两屋中间设券门相通,连同前庭院,西庭院和东走廊,共占地约600平方米。老住宅前照墙左边设总大门,门上额匾阳刻“衍庆”二楷书,坐南朝北,与东边书院并排而建,进深18米,宽25米,每幢均设二厅二天井,连同前庭院,西庭院,东走廊,共占地约600平方米。以上“双龙出水”建筑群占地面积共约3000平方米,另有花园、水井、池塘、厕所等约占地面1000平方米。王接云一家四世同堂,子孙文武双全并善经营,故“双龙出水”建筑群占地庞大,结构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