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武庙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鸣寺东侧、玄武湖南岸、明城墙南边,为明朝京师十庙之一,为奉祀武夫子关羽场所,民国为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现为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及南京市人大、南京市政协所在地。

南京武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规模宏大,殿宇轩然,有大成殿三间,还有东西斜廊各五间,露台高阔,前有大成门,棂星门三座等。清军入关后,改明国子监为江宁府学,将武庙改为祀孔子的文庙,又称府夫子庙。

清嘉庆年间,横遭火灾,咸丰年间又罹战火,同治年间迁至今朝天宫。同治八年,复移武庙于园内东侧,民国时为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现初大门为民国时建造,后大殿、配殿、厢房均为清代建筑。

1991年,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武庙

景点类别

历史遗迹

所属国家

中国

地理位置

南京市玄武区鸡鸣寺东侧

景点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南京武庙建成,南京武庙即武德楼,在今南京市委大院东侧,俗称武夫子庙,祭祀武夫子关羽,与当时建成的功臣庙(祀明朝开国元勋徐达)、蒋王庙(祀汉代秣陵尉蒋子文)、卞壶庙(祀东晋大臣卞壶)、刘越王庙(祀南唐大将刘仁瞻)、曹武惠王庙(祀北宋大将曹彬)、元卫国公庙(祀元末金陵死难的大臣福寿)等统称“十庙”。

明朝初年,南京武庙规模宏大,殿宇轩然,不仅有大成殿三间,还有东西斜廊各五间,露台高阔,前有大成门,棂星门三座等。清兵南下,士子星散,改国子监为江宁学府。

清朝嘉庆年间,横遭火灾。咸丰年间又罹战火,遂于1867年同治六年移江宁学府于冶城,今天的朝天宫。历时480余年具有广厦千间,巍巍殿宇的国子监再次横遭不幸。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复移武庙于园内东侧,据《钟南淮北区域志》:“山(鸡笼山)东麓有夫子庙,明为国子监,清为纪念府学,同治迁府学于冶山,即其地作武庙。”现市委大院东部南京政协所属地域的武庙仍保持完好,其院后坡有武庙闸一座与玄武湖沟通。武庙闸,早在刘宋元嘉时期,以作大窦引玄武湖水入华林园,明代再经治理,叫“通心水坝”,由于清同治年间移武庙于此,遂将其后山坡城根的这个水坝习称为武庙闸,这“大窦”就是武庙闸的先源。

清朝末年,安徽阜阳人李宗堂在今大院西部建千仓师范和千仓山馆。辛亥战火毁损后,这里又一度作为摊贩市场,这时于东部的武庙相毗邻,烧香的、购物的,熙熙攘攘,倒也热闹一阵。到了民国时期,这里辟为国民政府考试院。

1933年建筑的大礼堂、东、西会议室,古典式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宁静而典雅。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沦陷,汪精卫伪政权成立,初拟将其伪国民政府设于原国民政府旧址,但日本人不同意。于是汪伪看中了此地,大院东大门即现在的南京市政协大门的中门之上篆书“和平建国”四字横额,两重檐之间挂起了竖写的“外交部”的牌子,此门作重檐庑殿顶宫门样式,三开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系民国建筑。无奈好景不长,随着日本人失败伪政权也随之覆灭,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考试院又迁回了这里。

建筑布局

整座考试院为园林式建筑群,按东西两条平行的轴线排列。西部依次为西大门、孔子问礼图碑亭、明志楼、公明堂等。占地面积103589平方米,始建于1930年,至1949年止,建筑面积达8277平方米,工价六十余万元。

考试院的建筑按东、西两条平行的中轴线排列东部分别为泮池、大门、武庙大殿(即武德楼)、宁远楼、华林馆、图书馆书库、宝章阁等。

主要建筑

东大门

淬池在东大门的正前方,呈半月形,又名月牙池。东大门现为南京市政协大门。共有三个门洞,拱券形;重檐歇山顶,顶覆绿色琉璃瓦;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门下部仿须弥座,上部梁枋、斗拱、檐椽等均施以彩绘。国民政府时期,中门之上的两重檐之间挂有戴季陶书写的“考试院”三个金字直额。值得注意的是门口站岗的卫士与众不同:他们穿着黑色的制服,手里没有枪,腰间也没有武装带,但却在腰间挂有一柄宝剑,显得文质彬彬。汪伪时期,东大门中门之上篆书“和平建国”四字横额,两重檐之间挂起了竖写的“外交部”的牌子。

大殿

武庙又名武夫子庙。它是明朝初年建立的十庙之一,因祀奉关羽而得名。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清朝时期改为江宁府学,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江宁府学迁至朝天宫,在废墟上重建武庙,重建的武庙建筑群包括伴池、大门、大殿、后殿、左右配殿及廊庑。现存武庙大殿建立在高大的青石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面阔七间24米,进深九檩16米。红门红柱红窗,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民国时期将其内部改建成两层,楼下作为考试院的大礼堂,楼上是考试院铨叙部的办公室。1982年它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武庙大殿前后两侧,各建有一幢二层的仿古庑殿式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并采用木结构的小瓦外廊连接成南北两个四合院。它们是考试院秘书处、参事处和铨叙部。现为南京市粮食局等单位的办公楼。

宁远楼

宁远楼建于1931年5月,同年底竣工。砖混结构,高二层,平面呈山字形,重檐庑殿顶,上覆小瓦。它是考试院的办公大楼,院长戴季陶办公室“待贤馆”就设在其中。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录取的考生人数因为较少,戴季陶曾在待贤馆赐宴传见。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这里又成为汪精卫的办公楼。该在1996年前后被拆除,在原址上兴建了一座二层楼的仿古建筑,作为中共南京市委办公楼。

华林馆

华林馆在宁远楼之北,原是考试院的图书馆书库。坐东朝西,高三层,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重檐庑殿顶,现为南京市市级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办公楼。

宝章阁

宝章阁位于华林馆正北面。建于1934年,它是考试院的档案库,收藏有考生试卷、文官任免登记书等档案资料。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屋顶正中建有塔楼。立面造型简洁,具有西方现代派建筑风格;但在布局和细部处理上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征,如建筑物左右对称,细部装饰斗拱,屋顶塔楼为攒尖顶,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西大门

西部分别是大门、孔子问礼图碑亭、明志楼、衡鉴楼、公明堂等。

武庙[南京市玄武区武庙]

西大门为三开间的中国传统牌坊式建筑,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柱 头表面饰有中国传统的云纹图案。整个牌坊造型庄重大方,牌坊中额上有戴季陶书写的”为国求贤”四个大字。门前左右置有两尊汉白玉狮子,底座为须弥座式,也是用汉白玉制作,雕刻有精细的花纹。汪伪时期,中门门楣上改成了”国民政府”四个字。

解放后为南京市人民政府大门.1998年对西大门进行了改造,在原有三开间牌坊式大门的两侧又增建了两个出入口,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五开间格局。

问礼亭

大门后面是一座大花园,正对大门中央有一座翘角飞檐的六角古亭,即问礼亭。“亭子中央竖有孔子问礼图碑,是戴季陶效法孔子问礼之意而建造的。遗憾的是,如今亭已无存,碑刻也于1988年被迁移至夫子庙大成门内保存。

明志楼

问礼亭后是一片植有梅花、樱花的花坛。花坛四周是大片的草坪,试场大楼明志楼就坐落于绿树丛中。它是一座仿明清宫殿式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而成。房顶呈单檐歇山顶结构,屋面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所有的斗拱.檐椽,粱枋处都施以彩绘。整个明志楼中部有两层在地面上,另一层在地下。大楼前面是一座宽大的水泥平台,平台被砌有雕花水泥假石栏杆围住。檐下悬挂着竖书的“明志楼”匾额,入口处门廊上悬挂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横额。20世纪90年代经过改建.整座大楼中部现为南京市人民政府大礼堂,西部为会议室,东部是外宾接待室。整座大楼于1999年3月进行过维修。

衡鉴楼

明志楼后面另有一座三层建筑,也就是考选委员会办公室―衡鉴楼,和明志楼连为一体。衡鉴楼是一幢西式建筑,砖混结构,中部三层,两边两层.平屋顶,入口处建有柱廊式雨篷,显得整个建筑物造型简洁。1997年被拆除,并在原址上建立了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衡鉴楼的后面还有一幢办公楼,被称为公明堂,为典试委员会评阅试卷的地方,同衡鉴楼一样,也于1998年被拆除并在原地建起了南京市人大办公楼。

整个国民政府考试院的东部由泮池、东大门、武庙大殿、字远楼、华林馆、图书馆书库、宝章阁等组成。泮池在东大门正前方,呈半月形,所以又被称为月牙池。东大门就处于泮池的正北面,有三个门洞,呈拱券形。同明志楼不同,东大门是典型的重檐歇山顶结构,上覆绿色琉璃瓦,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门下部仿须弥座,上部粱枋、斗拱、檐椽等均施以彩绘。国民政府时期,中门之上两重檐之间挂有戴季陶书写的“考试院”金字匾额。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门口站岗的卫士与众不同:均穿黑色制服,手里没枪,腰间亦无武装带,但却挂着一柄宝剑,显得文质彬彬。汪伪时期中门之上篆书着“和平建国”横额,两重檐之间挂有竖写的“外交部”牌子。如今这里已变成了南京市政协的大门了。

武德楼

武庙大殿又名武德楼,由于祀奉关羽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 398),后来因为战火而遭毁,所以现在我们看见的武庙大殿建立于高大的青石台基之上。从结构上来看,它也是重檐歇山顶式结构,全部为砖木构成,红门红柱红窗,屋顶亦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民国时期,内部被改建成二层,楼下是考试院大礼堂,楼上则是铨叙部办公室。

公明堂

公明堂为典试、襄试委员会评阅试卷之处。高三层,平屋顶,造型简洁。1998年被拆除,在原址上现建有南京市人大办公楼。

建筑规模

考试院占地面积103589平方米,始建于1930年,至1949年止,建筑面积达8277平方米,工价六十余万元。

国民政府考试院是国民政府五院之一,1928年10月筹备,1930年1月正式成立。它是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构,掌理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任用、铨叙、考核、级俸、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宜。具体业务由考选委员会(1948年改称考选部)和铨叙部承担。其中考选委员会负责掌理全国文职公务人员、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的考核,办理并组织典试委员会,负责考选人员的册报及其他举办考试事项;铨叙部负责掌理全国文职人员和考取人员的登记铨叙和各机关人事机构的管理事项。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并先后设有秘书长和秘书、参事两处,法规及设计考核两委员会以及人事、统计、会计三室(处)。第一任院长是戴季陶(1928-1948年在任);1948年,戴季陶辞职,改任国史馆馆长,由张伯苓继任考试院院长。

1931年、1933年、1935年,国民政府考试院分别进行了第一、二、三届高等文官考试(简称高考);1936年举行了一次临时高考,一般称作第四届;1939年,在重庆举行了一次高考,称作第五届。此后,不定期举行,每年至少一次。考试的种类有普通行政、财务行政、教育行政、警察行政、司法官、外交宫领事官、经济建设行政、卫生行政、会计行政、土木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等。考试的程序分为三试:第一试为一般科目,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口试。第一试不及格,不得参加第二试,第二试不及格,不得参加第三试。以普通行政为例,第一试科日为国文、公文、总理遗教(包括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及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宪法(约法)、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政治学、经济学。第二试为行政法、民法、刑法、地方自治概要、经济政策、财政学、国际法。参加高等考试的主要对象是大学毕业生,还有北大、清华、南开、中大等大学的研究生以及自费留学欧美的大学毕业生。抗战胜利后,考试院迁回南京,但暂停举行高考。考试院自成立至1949年南京解放,录取考生总人数约为五千人,尤以前三届为盛。

抗战期间,考试院西迁。考试院院址成为汪伪国民政府所在地。1940年3月30日上午,汪伪集团在考试院明志楼(汪伪国府礼堂)上演了一幕傀儡登场的丑剧,宣布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汪精卫及各院、部、委员会的汉奸头子七十余人宣誓就职,并发布宣言和政治纲领。汪精卫代理主席(仍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主席)兼行政院院长、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及海军部长,陈公博任立法院院长,梁鸿志任监察院院长,温宗尧任司法院院长,王揖唐任考试院院长,周佛海任财政部长兼警政部长,褚民谊任外交部长,林柏生任宣传部长,梅思平任工商部长。会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据参加典礼的西方记者哈罗德称:“那个主角(指汪精卫)脸色像死人一样苍白,虽然实际上他可能没什么病。”

值得一提的是,军统局潜伏特务陈觉吾(时任汪伪市党部书记长兼调查科科长)、陆玄南(汪伪市党部委员)等人曾密谋在汪精卫举行就职演讲时,派人用他们的记者证混入会场,把炸弹投向主席台,将汪精卫等人炸死。3月30日早晨,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从上海购买炸弹的特务回来。然而,直到会议结束,还不见买炸弹的特务踪影。因此,刺杀汪精卫的计划未能实现。

4月22日,日本派遣前首相阿部信行为“大使”,抵达南京,设立“大使馆”。阿部信行到南京的第二天上午10时,在汪伪国民政府大礼堂向汪精卫呈递“国书”,由褚民谊陪同引见,伪外交部次长周隆庠任翻译,伪国府参军长和典礼局长参加。当晚,汪精卫在国府礼堂举行“国宴”,欢迎阿部,同时邀请日本驻华大使馆和各地总领事馆、日本海陆军以及宪特机关重要官员参加,由伪国民政府五院院长、各部部长和次长作陪。宴会时,军警密布,戒备森严。对于宴席酒菜,筷碗杯盘,均由日本军医监厨,逐一化验消毒。所有厨师和服务人员,均发特别通行证,自入场后,即外界隔绝。

1940年11月29日,汪精卫在汪伪国民政府礼堂宣布就任伪国民政府主席。30日,汪精卫与阿部又在汪伪国民政府礼堂签订了《日本国与中华民国间关于基本关系的条约》。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考试院迁回原址。国民政府考试院建筑群规划整齐,建筑考究,新老建筑相互交融,建筑与庭院绿化相映成趣。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之一。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现状

南京武庙建筑群规划整齐,建筑特色独具,颇为考究,新老建筑相互交融,建筑与庭园绿化相映成趣。现在是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政协、南京市人大所在地。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之一,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