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侯论》是一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2年发行的图书,作者是丁光迪 。[1]

中文名

诸病源侯论

卷数

50卷

主要内容

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

别名

《巢氏病源》

书籍简介

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代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

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 等。

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书中关于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的记载,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创,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1949年后有影印本。

到了隋朝,中医学已经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也在各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每一门学说也各自有了专门的杰出

著作。例如:医理与治法方面的巨著《黄帝内经》、方书之祖《伤寒论》、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等。至此,中医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其学术体系也基本达到了全面和详尽的程度。中医理论方面的著作,大多是在汉代以前完成的,唯有病源学和证候学说方面的专著出现得较晚。直到隋代,朝中的太医博士巢元方率众编著了《诸病源候论》一书。至此,才完成了对这一重要学科的确立,并且对于中医极具特色的“病源学”和“证候学”进行了精细、准确的分类与描述,其内容十分周到、全面,以至于在其后的几千年中,该书仍是最完备、最详细的病因学和证候学专著。

巢元方是隋大业年间的太医博士,他知识渊博,医术高超。据《炀帝开河记》记载:隋朝大总管麻叔谋,患了“风逆”证,不能行动,头晕恶心,每天只好卧床。巢元方为他诊病后,认为是风邪侵入腠理造成的,病的部位在胸臆之中。便叫他用嫩肥羊蒸熟,掺上药粉同食,麻依法服后,很快就好了。从此便常服此方以自养。巢元方在治疗过程中,灵活掌握,可以做到药食同疗的地步,可见医术很高。而这种小方治大病、食药相合的治疗方法,足以见得医者的强闻博识,聪颖敏锐。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的书,书中虽没有记载治法和方药,却有很强的资料价值,为医者的案头常备用书。书中记载了“疥虫”是疥疤的病源,它藏在湿疥的脓疤中,可用针头挑得,形似水中的蜗牛,其观察十分细腻,也是病因学说在形态学上的一大进步。书中对“绦虫”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说。其中讲道:寸白虫会一段段的增生,逐渐长大达四、五尺长,这与现代医学对绦虫的描述十分接近,并且指出了这种病的发生与食用未熟的鱼和牛肉有关。书中描写了“漆疮”,这是一种发生在对漆敏感的体质的人身上的米粒样的丘疹。当接触到漆以后,只有这类人身上会出现,而其他人没有,这也是最早的免疫学研究,可以说这时的病因学说,对于过敏的认识已经十分全面了。书中还对传染病,如肺结核、天花、脚气病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甚至提到了妇女人工流产。在养生方面,也很有真知灼见:文中提出刷牙是保证牙齿健康的关键。甚至还描写了肠吻合手术的步骤、方法、缝合以及护理等。可见当时的外科手术也是比较发达的。

病源与证候是中医辨证处方的重要依据之一,该书内容丰富,描述详尽,分析准确,明确易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除此之外,《诸病源候论》还是一部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著作,从该书所载的对于病因的认识方面的内容看,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全面周到、分析透彻的程度。也许是受到了文化导向的影响,医学史上,多数医家更加重视对于理、法、方、药等方面的研究和著述,这方面的专著非常少。而《诸病源候论》内容的全面和周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直到今天的医学发展水平,它仍称得上是一部完备的好书。

与气功关系

气功是通过意识的运用使身心优化的自我锻炼方法,是中华原创医学中的瑰宝。古称养生、导引、吐纳、守一等等,称谓不下30种。其中“导引”和“养生”最为贴切。导引,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意,比较全面地反映气功锻炼的内容,使“气”更平和,使“体”更柔软,是技术关键。养生,则更强调锻炼的目的。

为了呵护自我健康的导引和养生方法已经风行数千年,但是正式作为医疗手段之一而由中央政府权威机关颁布的则是公元610年。是年(隋大业六年),太医令巢元方(中央医院院长,相当于国家卫生部部长)发表《诸病源候论》一书。书中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症候变症,是中华医学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中医病理学专著。全书共分五卷,六十七门,二千零三十九论。为张仲景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以来最重要的医学著作。

此书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全书基本不涉及方药,只在每论末尾写上“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一笔带过。相反,全书共载“养生方”或“导引法”289条,213种具体方法。可以说巢元方是集前此数千年医学气功成就之大成者,也是今日“医学气功学”最早的领路人。《诸病源候论》的问世,标志着气功在医学上的应用已进入成熟的阶段。“辩症施功”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全书所介绍的213法绝大多数是根据不同症候选用。五脏六腑诸病候均有不同方法。例如标明“肝病候”条目下的方法是“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眩眼痛,‘呵’气出而愈;“心病候”条目下导引法是:“心脏病者,有冷热,若冷‘呼’入;若热‘吹’气出”;“脾病候”导引法是:“脾脏病者,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闷疼痛,用‘嘻’气出。”“肺病候”导引法:“肺脏病者,咽喉窒塞,腹满耳聋,用‘口四’气出。“呵”、“呼”、“吹”、“嘻”、“嘘”、“口四”六字用以治五脏病并非始自巢氏,五代梁朝之陶弘景(公元452-531)已有记述,但作为政府颁布之医疗方法则是巢氏的功劳。

巢氏著作的另一特点是简明扼要。巢氏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均非常简单,便于日常实施。例如“风旋”,其养生方只有一个动作:“以两手抱右膝,着膺,除风旋。”仅八个字。治“大便不通”:“龟行气,伏衣被中,覆口、鼻、头、面,正卧,息息九道,微鼻出气。”寥寥14个字,把调形、调息要领剖明无遗。巢氏之法简明扼要,使得有志传播医学气功者易于效法和借鉴。术式复杂,不见得效果就一定好,相反,术式简明,却一定能开“方便”之门。

白癜候简介

白癜者,面用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亦是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

中医学一般认为白癜风的发病机理在于体内风邪炽盛,发之于表而生。

白癜风的病机在于风邪内袭,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血瘀则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其风邪炽盛,易生寒邪,寒凝血脉,血不养肤,以上病机导致皮肤失荣、失养,终致此病,欲愈,须扶正也。表现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白斑,色白如瓷,与周围皮肤黑白分明,极其难看。有时白斑静止不动,有时又突然发作,迅速增多,变化莫测。此既中医学所谓“风善行而数变”也。

白癜风在中医文献中又称“白癜”,或“白驳风”。早在帛书《五十二病方》  白驳风 中即有对该病的描述,并将它形容为“白毋腠”。《素问。风论篇》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久而血瘀,皮肤失养变白而成此病。《诸病源侯论》谓:“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血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此亦是由“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明确阐明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外科真铨》也有“白驳风……,其色驳白,形如云片,亦无痛痒”的记载。《医学金鉴. 外科心法》指出:“此症自面及颈项,肉色忽然变白,状类癍点,并不痒痛。若因循日久,甚至延及全身。由风邪相搏于皮肤,致令气血失和”近代医家在继承其学说的同时,又有了新发展,提出了该病发病的三大看法:一是肝郁致病论;二是血瘀致病论;三是脏腑功能失调病论。近来中医理论也越来越多的用于白癜风的治疗研究,就提倡把内源性治疗理论及中医免疫疗法用于白癜风治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