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仓位于河南省浚县大伾山东北麓,为隋代著名国仓之一,与含嘉仓、洛口仓并重。《隋书·食货志》等史书记载: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

中文名

黎阳仓

类别

粮仓

功能

储粮

气候

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

地区

河南浚县

地址

河南省浚县大伾山东北麓

文保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时间

2011

所属朝代

隋代

历史背景

黎阳仓是隋唐时期(公元6~9世纪)的重要官仓之一,是大运河沿线的大型转运漕仓之一,位于黄河与永济渠之间,战略位置重要。黎阳仓始建于隋,沿用至北宋。其中地下储粮方式的仓窖始建于隋代废弃于唐代中期,是隋唐时期国家粮食转运基地,也是隋唐时期平定东北边境的后方物资供应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晚期的地面大型仓库建筑始建于北宋初期,废弃于北宋晚期,同样是国家物资集存基地,也是北宋用兵北方边境的后方物资供给基地。

直到北宋末年(公元12世纪初)废弃前,黎阳仓都是规模庞大、战略地位显赫的全国重要粮仓之一。当时的黎阳城东临黄河,西濒永济渠,水运极为便利。隋唐时期(公元6~9世纪),黄河以北各州征收的粮食,都先集中在黎阳仓,然后经黄河或者永济渠运往洛阳。由于黄河与御河之间并不通航,从黄河来的漕船过黄河后卸船,需经过陆运转运至黎阳仓,再装船入御河,向北运往华北的边境地区。依据考古勘探和现有发掘资料,发现与黎阳仓有关的主要遗迹有仓城的城墙、护城河、仓窖、大型建筑基址、路等,并在黎阳仓的中北部有一条深8米河道,形成一个完整的粮仓与黄河、永济渠相互贯通的漕运水系。

北宋初年在此区域重建地上仓库时,为了确保地上大型仓库建筑的基础坚固,先在原窖藏区内层层平整填土筑夯,形成一个完整的大面积夯土基础平面。然后,在夯土基础上营建大型的砖木结构库房。考古发现黎阳仓的地面建筑年代为北宋时期,废弃年代约在北宋晚期。金代以后至今黎阳仓则沦为废墟,其最后堙没也与黎阳城圮于黄河洪水及黄河河道南迁有关。

黎阳仓遗址全景俯瞰

考古发现经过

2009年大运河申遗工作启动。黎阳仓是大运河上永济渠沿线规模最大的古粮仓、大运河申遗的重点之一,找到它对申遗成功不言而喻。经历一段曲折艰辛,两年后,考古队终于确定了它的准确位置。考古发掘正式开始于2011年12月,2011年岁末圆形大坑的轮廓逐渐显现,1400多年前建造的国家粮仓越发清晰。挖掘工作整整持续了12个月,完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挖掘面积。目前已探明储粮仓窖90多座,皆口大底小,圆形;口径8-14米左右,深约2.5-5米。仓窖排列基本整齐有序,排与排间距10米左右,窖与窖间距3.5-10米。

黎阳仓C6仓窖正在最后清理中

目前已探明储粮仓窖84个,口大底小,皆为圆形;口径大小不一,小的8米左右,大的14米左右,大多在10米左右;窖底距现地表最浅3.8米左右,最深约7米。总体上看仓窖排列基本整齐有序,仓窖南北向大致有七排,东西向排列,除东北部外,每排10个左右,排与排间距10米左右;窖与窖间距最近3.5米,最远的10米;第六排与第七排比较特殊,间距最窄处8米,最宽处23.5米,在最宽处一段无规律的分布大小不等仓窖7个。这些仓窖窖底多数距地表深6米左右,个别的在7米以上。在遗址中部区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叠压在废弃的隋唐时期仓窖遗存之上的是一处具有大面积夯土基础的建筑遗存,目前已清理出东西并列的两座大型建筑基址(编号为1号建筑基址和2号建筑基址)。1号建筑基址位于仓城中部偏西,揭露面积900平方米。基址呈东北至西南向,南北长50余米,东西进深约12米;共清理出柱础38个,分圆形和近圆形,直径大小在1.30米左右,深0.38~0.50米不等;柱础间距2.9~3.20米左右。2号建筑基址位于仓城中部,揭露面积600余平方米。基址亦呈东北至西南向,已清理南北长度约28米,宽约25米;共清理出柱础19个,柱洞10余个;柱础分圆形或近圆形和长方形,圆形或近圆形的柱础直径0.9~1.3米;长方形柱础大的长2.3米,宽2米;小的长1.6米,宽1米;深约0.38~0.49米不等;柱础的形状的不同,与建筑结构需要有关,个别位置两种柱础交叉使用。2号建筑基址柱础间距东西较宽,3.0~5.0米左右;南北较窄,约在3.0米。在1号和2号建筑基址之上,清理出大量的砖、瓦和吻兽等建筑材料遗物,其中带“官”字印戳的板瓦块多达近百件,说明了建筑的官方性质。

201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卫河(永济渠)浚县段、黎阳仓遗址两项遗产成为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项目。

重要意义

黎阳仓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佐证鹤壁浚县隋唐大运河历史和大运河(永济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