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全唐诗

作品体裁

五言律诗

作品类型

即事感怀

主题

思乡

主题

抒怀

主题

感伤

主题

无奈

主题

孤独

动物

大雁

作品赏析

其一

开头说“又北归”,由此可知诗人入潭已经两年。雁本自来自去,诗人却说雁瞻客而上,背人而飞,好像有心而为。而雁同侣相呼,未曾独宿,这样看来,人的确不如雁。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不过是无稽之谈,而又室产俱尽,让人愁寂不堪,若能回归故里,定当像伯夷、叔齐那样采薇而食。

其二

前四句相依,写雁的冬来春去,得安其索。只是春阴已暮,仍在塞北;日色已曛,仍在江南,这是描写雁中受过箭伤而流落的,其行已断,声音让人不忍听闻,大概是诗人自比于这样的雁。[4]

创作背景

杜甫自大历三年(768)正月带着全家离开四川,在湖北、湖南飘泊了两年多,写下九十多首诗,其中以《归雁》为题的诗写了四首。到了衡州,杜甫写《归雁二首》(翻宋本第二首题名为《再吟》),对衡阳雁北飞寄予无限牵挂。归是主题,雁是道具,诗人借雁抒发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5]

作品评价

宋·赵次公《杜诗先后并解》:雁书两篇甚明,此篇“衡阳雁”实道所咏处雁耳……公亦以乡书不至。不知故山薇蕨之信,特思乡之语也。

明·王嗣奭《杜臆》:雁本自去自来,乃瞻客而上,背人而飞,若有心为之;且同侣相呼,未尝独宿,人固不如雁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又”字暗藏久客在内(“今年”句下)。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楚调凄然,深情无限。

清·杨伦《杜诗镜铨》:咏物诗托兴凄惋,并为绝调。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杜公咏物诗,皆因所见以起兴,与后人泛泛拈题者自别。是故己之性情出,而物之声态物色亦出。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首章,见归雁而切故乡之思。衡雁又归,在潭两春矣。雁去既不能留,而系书又不可得,所以有故山之慨。次章,伤归雁而兴飘泊之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首章,见归雁而伤兄弟之暌离……次章,见归雁而叹一身之流落。[6][1][2]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归雁二首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归雁二首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3] 孙建军,陈彦田 主编;于念,等 撰稿 . 全唐诗选注 . 北京 : 线装书局 ,2002-01 . 2029-2030 .[4] 明·王嗣奭 撰 . 杜臆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08 . 385 .[5] 唐·杜甫 著,清·仇兆鳌 注 . 杜诗详注 第1-4册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9 . 2059-206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