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后山先生集

作品体裁

五言律诗

作品类型

即事感怀

作品类型

触景生情

主题

抒怀

主题

游记

主题

感叹

主题

大自然

主题

热爱

写景

登高

写景

写山

人物

古人

作品赏析

诗人“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所以高官厚禄打不动他的心,而一旦得到这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业的教授职务,尽管俸薄官微,也使他欣喜异常,不顾体弱多病,兴致勃勃地去登山游玩了。经历过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生活折磨的陈师道,尽管这年才四十八岁,但已感到精力不济。

首联“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小试”说明诗人对自己的体力没有把握。试登了一程后,诗人喜出望外地发现,“今年不用扶”,在这喜悦后面,包含了许许多多的辛酸。人逢喜事精神爽,思想轻松,步履也就轻快了。可是往年,无论是新春览胜,还是清秋登高,诗人都要在亲朋好友的搀扶下才能勉力而行。时当壮年的诗人却体衰如此,生活的贫寒是可想而知的了。

颔联“微微交济泺,历历数青徐。”写诗人登上了山顶,极目远眺。只见济水、泺水如同两条白色的绸带,绕过山脚,往北流去,相交于远方的泺口。“微微”,说明看不真切,目光稍稍收回,青、徐二州的辖地上,阡陌纵横,牛羊成群;房屋田垅,树木庄稼,历历在目。徐州是诗人的家乡,家乡的山水他感到十分熟悉和亲切。此联“有神致,虚字炼得好”,这“神致”就在于这两句是景中有情。那样远的泺口都看到了,说明诗人在山顶逗留时间之久;那样多的景物一一“数”来,可见诗人的兴致之高。诗人不是把自己兴奋愉快的心情明白说出,只是通过写景来透露;而写景又没有具体描摹云水竹石、鸟鸣花香,只是通过望远、指点两个动作来概括,这既符合登高远眺的实际,又含蓄地点明了要表达的情意。

颈联“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诗人眼中的风土人情是那样浑朴、淳真,如同虞舜治理下的太平盛世;山川河流是那样恬静、驯服,如同大禹治水后的景象。天下明德自虞帝开始,山川由大禹来平定。看到眼前的山川,诗人想起了舜和禹这两位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赏风景,忆英雄,心中十分快意。

尾联“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然而当诗人的目光从远处收回到脚下,思绪从远古拉回到现实时,笔锋陡转,气氛骤变,兴致锐减。脚下的山因古代名医扁鹊而得名,可他尽管体衰力弱,疾病缠身,却因贫穷而得不到卢医的医治。“终年聊一快”,这是十分凄婉的声音。诗人面对无情的现实,无可奈何。难得一年到头有这么一回愉快的时候,他只好先忘掉一切,尽情享受风景了。没有人知道诗人的欢颜后面隐藏着多少痛苦、多少悲哀。

陈师道是孤芳自赏、不求谐俗的苦吟诗人。他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非一过可了,近于枯淡”。黄庭坚说,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也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他的五律,尽管有时“失之僻涩”,但“佳处往往逼杜甫”。这首诗,质朴老苍,沉郁顿挫,正是它逼近杜甫的五律代表作。[4]

创作背景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宋徽宗即位,太后向氏听政,在她的主持下,被贬斥的旧党诸人陆续被召还京,官复原职。陈师道自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服母丧以来一直闲居徐州,境况窘迫,也在这一年七月被任为棣州教授。这是他在棣州任上,为表达了当时喜任新职、舒畅爽快的心情而创作的诗。[4][1]

作品评价

元·方回《瀛奎律髓》:“诗暗合老杜,今注本无之。细味句律,谓后山学山谷,其宝学老社,兴与之俱化也。”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下:“出句用‘犹’字,对句复用‘尚’字,便是合掌,老杜无此法也。”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一:“末句言病不遇卢医,生硬晦涩,是江西派过求瘦硬之病。”[4]

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年-1102年1月19日),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三司盐铁副使陈洎之孙,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

元祐初年,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

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廿九(1102年1月19日)去世,年四十九。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登鹊山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 . 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 武汉 : 长江出版社 ,2008-07 . 262 .[3] 李永祥,史瑞玲编 . 小清河诗文选注 . 济南 : 济南出版社 ,2008-12 . 57 .[4] 缪钺等撰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 675-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