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叶,美国圣公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教育学府,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1952年各院系被分拆并入其他各高等院校,原校址位于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所在地。

中文名

上海圣约翰书院

类别

旅游景点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建造时期

1879年

校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地点
知名校友

施肇基

历史沿革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用国语和上海方言授课,1881年学校的英语老师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这是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6年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时间长达52年,对圣约翰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影响。

上海圣约翰书院

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且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905年,圣约翰书院正式升格为圣约翰大学,并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学校。此时的圣约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礼拜堂(圣约翰座堂(上海))、一座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 教学楼“怀施堂”和另一座用庚子赔款所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学校的第二任校长颜永京牧师)。1913年,圣约翰大学又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曾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四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但后又于1940年迁回原校址。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学费的收入外,也有教会和其他社会捐款。

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当时中共政府的教育政策是模仿苏联,大量削减综合性大学,改办专门学院,原有教会学校多数被拆分,圣约翰大学也被拆散并入其他多所高校,文、理学院主要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圣约翰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改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至于圣约翰大学原校址则交给新成立的华东政法大学。[1]

文化传统

校训

英文校训:Light&Truth(光与真理)

中文校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办学条件

办学特色

圣约翰大学是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学校,除了极重视英语以外,也十分强调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校内的体育设施完善,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其他的学生组织、活动也十分多,包括许多十分活跃的左派学生团体,曾十分活跃地参与了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曾有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因对学校当局不满而离开圣约翰大学,自组光华大学。

圣约翰大学的入学考试长达6天,每天上午9点到12点,下午1点到4点,6天之中只有一天使用中文,其余都使用英文,录取之后每学期学费昂贵,要两百多银元。每年录取人数不定,超过及格线都录取,不及格则都不录取,没有既定名额。圣约翰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都上基础课,二年级分文理科,现在的上海中山公园即为原先的圣约翰大学校园。

在外发展

在台湾

1967年,台湾的圣约翰大学校友为了延续圣约翰的精神,原本打算在台复校,但当时国民政府教育政策已经终止开放新设大学,故仅能开办专科学校,遂成立新埔工业专科学校,於2005年升格为圣约翰科技大学。

在加拿大

另外,圣约翰校友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支持下於该校设立专为研究生而设的圣约翰学院。据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沈鉴治所言,虽母校不能在中国大地上重现,但这已是复校的第一步,故这所学院得到不少校友支持。

领导团队

历任校长

1949年之前

卜舫济

涂羽卿

沈嗣良(抗日战争时期)

知名校友

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曾对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起到过重大影响,其校友多活跃于中国商界、政界、外交界、教育学术界和医务界,知名的校友包括了外交家施肇基、顾维钧;政治家宋子文、俞鸿钧、严家淦、锺士元、鲁平;教育家张伯苓、张建邦;作家林语堂、刘以鬯;企业家荣毅仁、刘鸿生、吴舜文;建筑师沈祖海、张肇康;宗教人士丁光训、徐诚斌;经济学家蒋中一;以及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俞大维、钱绍祯、陈从周、邹韬奋、萧孝嵘、史久镛等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则为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之毕业校友。

现状

该校目前已在台湾以「圣约翰科技大学」名义复校,在加拿大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名义成立第二所学校。

相关说明

圣约翰书院旧址是现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从圣约翰书院到中山公园)

华东政法学院在上海市上海市万航渡路1575号,它的前身是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

位于今日上海市中山公园附近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一栋栋二层红墙或灰砖的别致小楼,西式拱门配着中式的飞檐,那就是创立于1879年的圣约翰大学原来的校舍。它是美国圣公会在上海主教S.J.Sekoresehewsky为实践其推行高层次教育的宿愿,将圣公会原辖培雅书院、度恩书院合并,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圣约翰书院。1906年,学校在美国注册,正式称圣约翰大学,有“江南第一教会高等学府”之称。校园建在苏州河畔,三面邻水,中西合璧的建筑别具一格。学校建立的初衷是“培养出精通中国典籍、西方科学和基督教之人。”

画面上依稀可见当时校门的模样,牌坊中央铭刻着“圣约翰大学堂”。

主图案的上方有圣公会的标志,在其下方的英文字,则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罗式图书馆”。如今占地八十四亩的体育场、顾斐德纪念体育馆、黄素娥纪念交谊室都还保留下来,不知罗氏图书馆还在吗?

高昂的学费和一流的师资教育,使得圣约翰集中了江浙地区及福建、广东等地富商买办的子弟。

宋子文、荣毅仁、施肇基、顾维钧、永安公司老板千金、周信芳的女儿、幽默大师林语堂、以及《台湾通史》的作者连雅堂等,都是圣约翰的学生,可见它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