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河南省、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期间许多越调艺人(如张桂兰)等都曾转入过地摊说唱,等灾荒过后,再重新回到舞台来演唱戏曲。木偶的越调分支在南阳一带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间职业木偶艺人至今仍十分活跃。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越调自诞生地四外流传时,“音随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边”等地域流派。生路越调以南阳为中心,是越调的母调。唱腔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间有秦腔的元素。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上路越调比较相似。

2006年5月20日,越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Ⅳ—27。

中文名

越调

非遗级别

国家级

发源地

河南省、湖北省

流行地域

河南大部

艺术类型

传统戏剧

代表人物

申凤梅

代表作品

踢狮子

别名

四股弦

遗产编号

Ⅳ—27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申报地区

河南省周口市、许昌市、邓州市,湖北省谷城县

性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

正装戏

主要剧团

河南省越调剧团等

历史渊源

起源

关于越调起源,流传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据说越调原本被称为“月调”,乃中国古代戏曲的一般地方剧种所共同拥有的“平、背、侧、月”的四种调门之一。根据现存的资料考察,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越调已经在南阳一带地方广泛流行开来。尤其在南阳一带,他的民歌小曲“四股弦”专门采用月调来进行演唱,之后慢慢演变为专门的戏曲,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越调”,究其根源,实际是由南阳梆子的一种变体演化而来。最早的时候的唱腔原先是曲牌格式体制的,后来由于受到梆子等戏种的影响,在演出的剧目上逐渐正规化,其具体形式随着由“正庄戏”(也即袍带戏)到“外庄戏”(大多为传统民间生活戏)的过程而发展变化。越调的表演开始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乐队也由以唢呐、竹笛为主过渡到以四弦乐器为主。

发展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需要,越调演出剧目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其中节日、庙会“对棚戏”的开展,促进了女演员的出现;题材上以反映现实生活、民间传说、传统故事为内容的“小三门”戏、“公案”连台戏等“外庄戏”迅速增加,进而大量地代替了以“外八角”为主的“正庄戏”的演出。由于这些“外庄戏”剧目多是由艺人自己编创,或由曲艺说唱改编而来,多用俚语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厚,生活性强,通俗易懂,白少唱多,活词活唱,长短灵活多变,因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其中代表性剧目有《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杨八姐闹酒店》、《张廷秀私访》、《李天宝吊孝》、《刘公案》等。演出剧目的变革,引起了音乐的变革,音乐唱腔除了保留少量常用的曲牌外,大部分都被板腔体所替代,新板式应运而生,【铜器调】、【十字头】、【乱弹】等极大地丰富了板腔音乐,并使唱腔板式由原来的【慢板】、【流水】为主过渡到【慢板】、【流水】、【铜器调】、【乱弹】等板类并用。“外庄戏”的兴起,打破了“正庄戏”演出中不易随意“搭班”的状况,促进了各地剧目、人才及各方面艺术的交流,推动了越调艺术的全面发展。越调剧种从此走上了全盛时期,成为河南最大的剧种之一。

越调 诸葛亮

越调在清朝末年发展到了它的兴盛时期,其在河南西南部地区出现了很多专业班社。较早的有同治四年(1865)前后的西峡三泰班、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的淅川六房科清平班、光绪三年(1877)前后的内乡、淅川(杨营)永和班等。除了在河南本省的发展外,有的班社还向外传播远到外省市去演出,例如湖北郧阳柳林陂罗公庙舞楼上,就保存有“光绪三年二月内、阳二邑(杨营)永和班月吊(越调)在此一乐也”的戏班题壁。根据当地老艺人们的追述,据说在当时,仅汝州、宝丰、郏县就有一百多个越调班社,在邓县也有几十个科班。在辛亥革命时期,越调也有很大的发展,那时演出的剧本《火烧梅伯》、《赵公明归天》、《三仙妹》等戏还采用唢呐作为伴奏乐器。1917年,南阳大越调班子还曾经到过开封老羊市戏院演出。此后,著名的越调班社计有邓县老越调班、长葛县长庆班、舞阳大越调班、许昌一道辙班、襄城石行班与七班、禹州马车厂班、新郑县四街戏班等。在此期间,以舞阳班的老桂红为首的一批女演员开始登上越调舞台。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地区的职业班社逐渐减少,越调的传播也受到限制,到解放前夕,保留下来的专业班社已经寥寥无几了。

1950年前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毛爱莲等组建了红光剧社。其他演员先后组织的越调演出团体有九女社、胜利剧团、新生职业剧团、大众剧社等。1955年民间职业剧团进行普查登记,在原有的民间越调班社基础上,河南省先后成立了郑州市越调剧团、商丘专区越调剧团(后调归周口地区)、许昌地区越调剧团、邓县越调剧团等十六个职业团体。

1956年,越调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刮海》、《收姜维》、《哭殿》、《送灯》、《大保国》等,获剧本、演出、演员等多项奖励。新中国建国以后,于1959年举行了河南省越调会演,汇集了全国上下十六个专业越调剧团,共有一千多名越调工作者会聚许昌,是越调界空前的盛会。   1963年,申凤梅率周口地区越调剧团到北京演出,周恩来总理看了申凤梅主演的《收姜维》后,接见全体演出人员,夸奖“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思想工作”。正当越调生机勃勃前进之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少越调剧团被撤销建制,大部分越调的剧团逐渐解散,大部分演职员被迫下放到农村,使越调艺术遭到严重挫折。于1976年之后才逐渐恢复。现今河南省有专业越调剧团十三个。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越调剧团恢复了十一个职业团体。1982年,申凤梅再次率周口越调剧团赴京演出。

文化特征

唱腔

河南越调《老子》

越调的唱腔形式最初为曲牌体,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变为板脸体。其调式也相应地主要用宫调式,一般只在插曲性质的曲牌调子中偶尔采用其他调式来演奏。越调的唱腔优雅纯朴,其板式有诸如慢板、导板、铜器调、赞字、哭腔、流水、飞板、紧打慢唱等,同时具备有慢、中、快、散等多种节拍形式。此外还有吹腔和杂调等形式,例如〔牙牙哟〕、〔娃娃腔〕、〔一串铃〕、〔小放牛〕、〔点绛唇〕、〔潼关调〕、〔阴风歌〕、〔探亲家〕、〔梅花酒〕、〔神童令〕、〔十三哼〕等。

越调所采用的调高一般为1=E或1=F,唱腔则由上下句形式构成,上句一般大都停在调式的主音以外的其他各音上,而下句则一般停于调式的主音上。越调的唱词一般以七字、十字为主。它的句法结构有起眼落板、起板落板、起眼落眼、起板落眼等多种形式。

唱词

越调在唱词上,其原有的传统戏结构十分严密,唱词少,道白多,语句相对比较文雅深奥,在唱调上也按一定的曲牌和调门演唱。现代剧中大都是根据说唱的故事和小说新编的剧目,唱词多,道白少,通俗易懂。越调在唱腔曲牌上一向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口的说法。越调在演唱的时候以真嗓为主,假嗓为辅。早在清朝末年曾经盛行的句尾拖腔的形式,以假嗓八度上挑的唱法,现今已经极少被使用。净行的演唱的活动音区要比其他对应的行当高五度,所以大多采用假嗓演唱。因为越调的各行当在清代时都是男演员,因此比较容易采用同宫同腔的方式。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女演员的登台唱戏以后,越调逐渐采用了男女同宫异腔的方法。

乐器

越调的伴奏乐器在文场一般以象鼻四弦为主,后于20世纪初逐渐改造成短杆形式,音弦的定调也随之发生改变,此外再搭配上弹弦乐器月琴,就构成越调伴奏的“三大件”。除此之外的伴奏乐器还有诸如竹笛、三弦、唢呐、笙等。发展到建国以后又增加了二胡、中胡、中阮、古筝、琵琶、大提琴等。越调的武场伴奏则一般以鼓板、手镲、大锣、小锣为主,再配上堂鼓、低音锣,后来又逐渐增加进许多种色彩性、效果性的打击乐器,使其富有表现力。

音乐

越调的音乐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之说。

九腔:前五腔分别叫一腔、二腔、三腔、四腔、五腔,都属于【慢板】。从第六腔始转【流水】。但也可以从第二腔或第三腔或第四腔转【流水】。第六腔称彩腔。第七腔称吹腔,属于曲版体。第八腔称昆腔。第九腔称哭腔,速度较快。

十八调:十字头、乱弹、铜器调、披甲调、拉马调、潼关调、打揪调、打铁调、四河调、定杠调、玩猴调、二簧调、清戏调、罗戏调、银纽丝、拖着调、吓唬调、滚白。

越调的音乐体系有两类:曲牌体音乐和板腔体音乐。

曲牌体音乐源于南北词曲、杂曲等地方音乐。又有弦乐曲牌、唢呐曲牌等的分别。

板腔体音乐有:

1.慢板类。这是越调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系。有【大慢板】、【阴四板】、【二八板】(如《诸葛亮吊孝》中“小乔坐府”一折“九月重阳菊花黄”的过门,再比如《掉印》中“绣花屏”一折“风和日暖艳阳天”的过门)、【高四腔】(多用于黑头、花腔等)等。这一类字少腔多,一板三眼,多表达哀怨、感伤、思恋、哀叹等情感。

2.流水类。这是越调音乐创作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有【慢流水】、【苦流水】、【连头流水】、【对口流水】、【上口流水】、【紧头流水】等。

3.铜器调类。使用这样的音乐时,过门时打击铜器,过门多,说唱性强。上下句,每两句打击一次铜器。其派生调有:【十字头】(每句十个字,三三四结构,最为著名是就是“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乱弹】(每句一般七个字,二二三结构,比如“满天乌云风吹散”“灵前故友祭忠魂”“日落西山还转东,我们杨家保国代代忠”)。

4.垛子类,也叫攒子类。主要板式是垛子,顶板唱。字少腔多,字句灵活,可加衬字。主要用于叙事、指责、争辩、哀伤、痛苦地申诉等情节中。“张口板合口眼”,唱到板上叫顶板唱,即是垛子,唱到眼上即是乱弹。垛子类的派生板式有【花垛子】(比如《舌战群儒》“莫道这长江水风急浪又猛”)、【叠句垛子】(比如《刘金定下南唐》中“坐山”一折)等。

5.散板类。有【非板】(节奏自由,可以独立)、【滚板】、【倒板】(是一段唱腔的引子,比如《舌战群儒》中“乘长风下江东连天涛涌”。其派生板式称【软倒板】,多由旦角演唱,比如《杨门女将》中“风潇潇雾漫漫星光惨淡”)、【大起板】、【叫板】(多在幕后唱,比如《斩杨景》中“日落西山还转东”的前奏“女儿们,随娘来呀”)等等。

6.哭腔。有板无眼,紧打慢唱,唱腔自由。

7.过板。第一句不独立存在,打击乐器奏出如上梯一般,所以又叫【上天梯】,比如《扒瓜园》“老头子给队里来种瓜”。

8.黑夹调。

9.碰板儿,又称拉马调。顶板唱,多用于抒情、对唱的时候。

10.碰花垛。由碰板和花垛子结合而成,多用于抒情、缓慢情绪的表达等时候。比如《尽瘁祈山》中“孔明祭灯”一折。

表演

越调中的赵调在其表演技巧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如贾狗娃(假得酥)饰演大净角色能七窍出血,樊书运饰演周瑜时能咬牙作响,杜天云拌演赵公明能做到口出獠牙,刘金钟饰演李俊时还能变脸作色等。

行当

越调的脚色行当齐全,包括大红脸、二红脸、文生、武生、大净、二毛、三花脸、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几种,每个行当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代表剧目

1962年统计越调传统剧目有五百六十多个,分为“正庄戏”、“外庄戏”两类。其中“正庄戏”是取材于历史类演义小说,它的体裁唱少白多,词句语意较深。剧中的人物以“外八角”(男性角色)为主。而“外庄戏”则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公案故事。并且剧中的人物角色多以“内八角”为主。

越调《老子》走出河南找市场

常表演的剧目有《踢狮子》、《秦琼卖马》、《金蹬救主》、《快活林》、《文王吃子》、《跑马跳坑》等老十八本,以及《一捧雪》、《十王宫》、《乌江岸》、《两狼山》、《乳石关》、《关公小出身》等小十八本。除此之外还有象《打铁》、《卖豆腐》、《挫柱》、《三哭殿》、《摸楼》、《官三怕》、《民三怕》、《送灯》等小戏。

主要流派

越调自诞生地四外流传时,“音随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边”等地域流派。

上路越调以南阳为中心,又称豫西越调、南阳越调、大越调,是越调的母调。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有秦腔的元素,人们认为这是“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中的”西梆”——秦腔东渐的结果。南阳越调仍保留花腔,有假嗓甩腔,主弦为象鼻四弦,定E调。男演员较多。象鼻四弦音乐明亮而华丽,有勾音、垫指、靠弦等多种指法。四根弦的定弦为:第一、三弦定d2,第二、四弦定a2。

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常用短杆坠子(经过特殊改造的坠胡)作为主奏乐器,有的剧团定F调。女演员较多。

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南阳越调比较相似。人们也称其为“湖北越调”,以区别于流行于河南境内的“河南越调”。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越调作为传统虚拟性的戏剧表演艺术,在襄阳、南阳、陕南地区亦颇具影响,该剧种的传统剧目突出了惩恶扬善的戏剧思想主题,彰显出中国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本性。它以自身的戏剧板式、音乐声腔、伴奏模式为优势,创造了完整的戏剧音乐程式化体制,为当今研究民间戏曲、地方剧种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线索。

传承现状

截止2009年,河南省只剩下河南省越调剧团和许昌市越调剧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资金缺乏,新剧目产生困难,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当务之急是加大政策扶植的力度,调动各种力量对之进行抢救和保护,首要任务则是对老艺人的绝活儿进行抢救性挖掘。

传承人物

何全志,男,1936年5月出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调传承人,河南省周口市申报

袁秀莲,女,汉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河南省许昌市申报。

毛爱莲,女,1930年3月出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河南省许昌市申报。

叶祥成,男,汉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湖北省谷城县申报。

保护措施

为了扶持许昌越调等地方戏,许昌市将“舞台艺术送农民”确定为“十项民生工程”之一,2010年起,每年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向4个专业剧团购买公益性演出400场,每场补助3000元,一举稳住剧团阵脚,解除了演员们的后顾之忧。

2013年2月6日,成立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许昌市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把精力投入到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上来。

2018年6月5日上午,在顺城街飞天舞蹈艺术学校,谷城县非遗保护中心正式授牌,设立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北越调”传承基地。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8年3月23日,越调现代戏《丑娘》剧本研讨会,在许昌市鄢陵金雨玫瑰庄园举行。

剧目演出

2018年4月25日,中国越调网和河南越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邀河南明星擂主大爱剧团来京演出,下午2时在北京石景山区文化馆剧场演出了越调传统剧目《收姜维》。

2019年1月15日晚,大型越调革命历史剧《吉鸿昌》在郑州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演出。

2019年3月17日下午,中国戏曲学院组织的2018大运河文化带省市戏曲非遗传承人汇报演出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拉开帷幕,社旗县越调剧团选送的河南省越调项目非遗传承人王付春表演的越调《秦香莲》中“见皇姑”一折赢得现场观众与专家的热烈的掌声、喝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