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后改名虹桥,人称瘦西湖第一景,数百年来历代文人所赋予的人文内涵。文人多好山水,现代文人喜欢在风景绝佳处开笔会、诗会,行文赋诗,乐此不疲。而古代的文人则更为风雅,那时的活动叫修禊。修禊,源于周代的一种中国传统民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禊。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气爽,文人怎能辜负这大好时光,自然会有秋禊,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

中文名

虹桥

别名

红桥

类型

所属地区

扬州

修禊历史

红桥修禊

《梦香词》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住兰桡。”红桥,后改名

虹桥

,人称

瘦西湖

第一景,除了这一带风光迷人之外,更多的是数百年来历代文人所赋予的人文内涵。文人多好山水,现代文人喜欢在风景绝佳处开笔会、诗会,行文赋诗,乐此不疲。而古代的文人则更为风雅,那时的活动叫“修禊”。

修禊

,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传统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禊”。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气爽,文人怎能辜负这大好时光,自然会有“秋禊”,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

兰亭修禊

后,修禊之风日盛,但真正波及全国范围、影响了几代人的修禊活动是在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发生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当时的名士,参与者多达近万人,规模、影响达到极致。

由于康熙、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盐商在瘦西湖两岸争地构园,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红桥”,位于瘦西湖南端,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原为红色栏杆的木桥,后在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取名虹桥。清初著名文人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是这样描述它的:“朱栏数丈,远通两岸,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曲槛雕盈,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李斗亦形容它如“丽人靓妆照明镜中”。在桥上观瘦西湖美不胜收,文人墨客皆好在此凭栏吊古,吟诗赋文。

修禊历史

红桥

开红桥修禊先河的是清代著名诗人 王士禛(后人亦称王渔洋),他在 扬州任推官期间,“昼了公事,夜接词人”,“与诸名士游无虚日”,是一位主持风雅的人物。他死后,扬州人民把他和宋代欧阳修、苏轼并列,建“三贤祠”纪念。康熙元年(1662)春,他与扬州诸名士集于红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此次修禊,王士禛作《浣溪沙》三首,其中广为流传的名句有:“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众人皆和韵作诗,一时传为佳话。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也曾和《浣溪沙》一首:“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康熙三年春,王士禛复与诸名士修禊于红桥,王士禛一连作了《冶春绝句》二十首,其中脍炙人口的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唱和者更众,一时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的空前盛况。几年后,就连王士禛自己也不无得意地与先辈 王羲之相提并论,在为其诗集作序时说:“红桥即席赓唱,兴到成篇,各采其一,以志一时盛事,当使红桥与兰亭并传耳。”后编成《红桥唱和集》三卷。直到今天,王士禛留下的“绿杨城郭”、“冶春”这两个佳词,扬州人无不耳熟能详。孔尚任修禊

红桥

20多年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三日,年届不惑的风流才子

孔尚任

在广陵期间,又一次发起了“红桥修禊”。此次参加的名士24人,其中不少还是王士禛的朋友。因为参与者籍属八省,所以孔尚任称这次聚会为“八省之会”。孔尚任在扬州登梅花岭,游平山堂后,怀着对王士禛极为崇敬的心情,诗兴大发,在这次修禊日写作出了大量绝妙佳作。如七律《扬州》诗:“阮亭合向扬州住,杜牧风流属后生。廿四桥头添酒社,十三楼下说诗名。曾维画舫无闲聊,再到纱窗只旧莺。等是竹西歌吹地,烟花好句让多情。”另一首《三月三日泛舟红桥修禊》:“杨柳江城日未矄,兰亭禊事共诸君。酒家只傍桥红处,诗舫偏迎袖翠群。”他在《红桥修禊序》中记录了这段文学雅事:“康熙戊辰春,扬州多雪雨,游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予时赴诸君之招,往来逐队。看两陌之芳草桃柳,新鲜弄色,禽鱼蜂蝶,亦有畅遂自得之意。乃知天气之晴雨,百物之舒郁系焉。”扬州的经历为孔尚任留下戏剧史上的不朽名作《桃花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卢见曾修禊

红桥

而就其规模、影响言,蔚为壮观的当为时任两淮盐运使的 卢见曾(亦称卢雅雨)主持的第三次红桥修禊。卢见曾为官颇有政绩,且为人正直,喜好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才子纪晓岚将长女嫁给他的长孙,足见其威望。在扬期间卢见曾广结文 人,饮酒作乐,集一时文酒之盛。他效王士禛、孔尚任红桥修禊旧事,数次修禊红桥,郑板桥、金农、袁枚、罗聘、厉鹗等名士均曾参与。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三日,卢见曾邀集诸名士于倚虹园“虹桥修禊”厅,作七律四首,其中名句有:“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等,各地依韵相和者竟有七千人,最后编辑出的诗集达三百余卷,并绘《虹桥览胜图》以纪其胜,红桥修禊的美名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事。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参加了这次修禊,他与卢见曾交往甚密,写有《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诗四首》、《再和卢雅雨四首》。

卢见曾在文人雅士宴集时,独创出“牙牌二十四景”的文酒游戏,即将瘦西湖二十四景刻在象牙骨牌上,大家依次摸牌,以所得之景,当场吟诗作句,不能者则罚酒一杯。这种游戏方式,很快就在全国流行起来,二十四景也随着文人们的诗句声名远扬。

西湖虹桥

瘦西湖虹桥

经过这几次“修禊”,原为普通木桥的“红桥”,变成了极富美感的“虹桥”。“虹桥修禊”成为清代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梦香词》中说道:“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住兰桡。”如此,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后来乾隆皇帝游幸瘦西湖时,曾作诗赞赏:“绿波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

在这三次有名的红桥修禊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七日,浙西词派的领袖人物

厉鹗

与扬州诗人闵华、江昱、陈章等七人在秋日畅游瘦西湖后,留下了一组流传极广的《湘月》(即《念奴娇》)词作,后人就把这视为红桥“秋禊”。厉鹗是雍乾间著名诗人,在清诗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主持大江南北诗坛数十年,曾在扬州小玲珑山馆坐馆授徒数年。厉鹗在词前作一序言。序言如下:“扬州胜处,惟红桥为最,春秋佳日,苦为游氛所杂。俗以大舟载酒,穹蓬而六柱,旁翼阑槛,如亭榭然。每数艘并集,或衔尾以进,则烟水之趣希矣。戊午十月十七日,风日清美,煦然如春。廉风、萸亭、宾谷、葑田招予与授衣、于湘,唤舟出镇淮门,历诸家园馆,小泊红桥,延缘至法海寺,极芦湾尽处而止。萧寥无人,谈饮间作,亦一时之乐也。悬灯归棹,吟兴各不能已。相约赋《念奴娇》鬲指声一阕,而属予序之。”后来,杭州诗人汪沆来到扬州看望老师厉鹗时,耳闻了红桥秋禊的盛事,便与三位诗友一道,泛舟湖上,载酒载歌,诗文相和,写下《红桥秋禊词》:“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这便是“瘦西湖”这个秀美名字的由来。

修禊

红桥

王士禛

(1634-1711)清代诗人。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 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出任扬州推官。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罢官归里。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笔调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风韵和含蓄性。王士禛的五、七言近体诗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特色。他不重视文学对现实的反映,大部分诗是描写山水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怀的,偏于对艺术技巧和意境的追求,是他的创作理论的具体体现。王士禛有词集《衍波词》,以小令为佳,但其成就逊于诗。著作有《带经堂集》,诗选有《渔洋精华录》,诗话有《渔洋诗话》,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孔尚任

(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卢见曾

(1690—1768),字抱孙,号雅雨山人、澹园,德州(今属山东)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初授四川洪雅知县,雍正八年(1730)调江南,先后任蒙城、六安知县,庐州、江宁、颖州府知府。乾隆二年(1737),任两淮盐运使,驻扬州。三年(1738),因罪罢职,后召回,十八年(1753)复任两淮盐运使,至二十八年(1763)致仕还乡。因在扬期间巨额盐引亏空案,被捕下狱,后死于狱中。卢见曾爱才好士,在扬期间名流咸集,极一时文酒之盛。有《雅雨堂诗》,传奇《旗亭记》、《玉尺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