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宋史·乐志三》:“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应声。”《文献通考·乐十一》引宋陈旸《乐书》:“李照作巢笙,合二十四声,以应律吕。”

巢笙

宋代三大改良笙“竽笙”、“巢笙”、“和笙”之一。对当时演奏乐曲的转调起重要作用。由宫廷乐工单仲辛在十七管笙的基础上增加两根管,定型为十九簧。转调不必换“义管”。陈旸《乐书》记载的十九管音高是考证此器的重要资料。

宋·陈旸《乐书·俗部》:“圣朝大乐诸工,以竽、巢、和并为一器,

取十七管笙为之。”

《宋史·乐志》:“景德三年”,“旧制巢笙、和笙,每变宫之际,必换义管,然难遽易。乐工单仲辛遂改为议定之制,不复旋易,与诸宫调皆协。”“元丰三年”,“巢笙、和笙,其管十九。”巢笙音位与现今汉族民间十七簧笙基本一致。

宋·陈旸《乐书·雅部·匏之属》:“今巢笙之制:第一头子,应钟清声,应第三(原文误作第二)管;二、中音,黄钟正声,应中音

;三、第三管,应钟正声,应头子;四、第四管,南吕正声,应第五子;五、中吕管,无射正声,无应;六、大托管,蕤宾浊声,应托声;七、十五管,大吕正声,无应;八、大韵管,姑洗浊声,有应[著声管];九、第五子,南吕清声,应第四管;十、中音子,黄钟清声,应中音;十一、托声管,蕤宾正声,应大托;十二、著声管,姑洗正声,应大韵;十三、仙吕管,夹钟正声,无应;十四、高声管,太簇正声,;十五、平调子,林钟清声;十六平调管,林钟正声;十七、后韵,太簇浊声,应高声;十八、义声管,夷则正声,无应;十九、托声管,仲吕正声,无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