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仓鼠(学名:Cricetulus longicaudatus),别称搬仓。长尾仓鼠体型与黑线仓鼠相似,尾较长,耳较长,体背部毛暗灰色而稍带棕色,背毛基灰黑色,中部棕黄色。

长尾仓鼠具夜行性,白昼很少外出,冬天不休眠,食性杂,栖息于海拔较高的次生阔叶林地带,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联邦。

长尾仓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概述图来源: )

中文名

长尾仓鼠

别名

搬仓

哺乳纲

危害作物

玉米、黄豆、高粱、苜蓿和棉花籽

仓鼠科

动物界

啮齿目

脊索动物门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仓鼠属

长尾仓鼠

分布区域

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联邦

拉丁学名

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命名者及年代

Milne-Edwards,1867

亚种

2亚种个亚种

外文名

Lesser long—tailed Hamster

形态特征

长尾仓鼠

长尾仓鼠的体型与黑线仓鼠相似。尾较长,约占体长的1/3以上,少数个体可达体长的1/2。耳较长,与后足长相近。

长尾仓鼠的体背部毛暗灰色而稍带棕色,背毛基灰黑色,中部棕黄色,毛尖黑色近背中部黑色毛尖更浓,形成较重的黑色,但不形成纵纹。吻端两侧具污白色短毛,形成半圆形门斑。前后肢与整个腹面均为白色,但腹面毛基灰黑色一尾毛短而密,上下两色,尾上面与体背色相同。尾下面白色。足掌背面均被白色短毛。

长尾仓鼠的头骨整体较狭长.额骨与顶骨几乎呈平面而不隆起.顶骨前外侧角尖细,额骨后缘呈圆弧形。顶间骨发达,左右宽大,几乎与后头等宽,颧弓较细,外突不明显,几乎与头骨纵轴平行。脑颅无任何棱角和棱嵴。腹面门齿孔长,占齿隙长的70%以上,翼窝前伸达臼齿列后缘之间,硬腭较短,听泡大而较隆起。

长尾仓鼠的上下门齿较短小,臼齿齿列短,长度小于齿隙长,上臼齿从前向后渐小。上颌第1臼齿具3对齿突,第2臼齿具2对齿突,第3臼齿与第臼齿相似,但后2个齿突小而相互靠近,磨损后只见一个齿突。下臼齿与上臼齿相似,但齿列较长而齿隙短。下颌第3臼齿的最后一对齿突其内侧突小并且靠前。

栖息环境

长尾仓鼠栖息于海拔较高的次生阔叶林地带,选择较干燥的荒地、灌草丛和农田作为栖息位点。

生活习性

长尾仓鼠

长尾仓鼠具夜行性,白昼很少外出。冬天不休眠,照常出洞活动。在各种农田分布非常广泛,有时甚至侵入住房、仓库等。洞穴隐蔽,多在石块下或者岩石缝隙间,加以扩充而作为巢穴。与大林姬鼠、棕背䶄、喜玛拉雅旱獭和黄鼠常同域分布,并占用其他鼠类的弃洞。洞中有巢室和仓库之分。巢内有草茎、干秸衬垫。仓库中储有粮食,以备过冬。

长尾仓鼠食性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采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春秋季节多采食种子。夏季主要吃植物绿色部分。有贮粮习性。当作物成熟季节,它们大量搬运撒落在地上的粮食入洞,贮存于洞内仓库中。但越冬期间仍须到洞外觅食。

长尾仓鼠天敌动物主要有蛇、狐、鹰隼以及鹗等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联邦。[1]

中国分布在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省区。

长尾仓鼠

繁殖方式

长尾仓鼠每年至少繁殖2次,每胎产仔4~9只,繁殖期较长,从早春直至秋末。

亚种分化

长尾仓鼠自1867年由Milne-Edwards订名之后,种级分类地位比较稳定,但对其亚种的分化研究,意见纷纭(Thomas,1928;AHen,1925:Argyropulo,1933;Ellerman,1951;汪松等)认同中国有2个亚种,即 C.l.dichrootis和 C.l.nigrescens,但BaHHHKOB(1960)将这两个亚种合并为一个亚种,汪松、郑昌琳(1973)在查看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200余号标本后,认为原有的亚种均应合并为指名亚种( C.l.longicaudatus),将 C.l.dichrootis和 C.l.nigresceru作为指名亚种的异名。此外,他们还将分布在青海南部曲麻莱的长尾仓鼠,依其体型和头骨量度均较大、背毛毛色成为极淡的黄灰色而有别于指名亚种,故订名为曲麻莱亚种( C.l.chiumalaiensis)。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1长尾仓鼠指名亚种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longicaudatusMilne-Edwards,1867
2长尾仓鼠曲麻莱亚种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chiumalaiensis汪松、郑昌琳,1973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目前没有该种的数量信息,种群数量趋势也未知。尽管可用的数据不多,但一些人类活动可能对其的生存构成威胁,例如,越来越多的放牧导致其栖息地的退化,以及可能人为导致的干旱气候环境等。[1]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1]

为害特点

对农林牧业有害,啃食幼苗,盗食种子。

治理策略

1、捕捉。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药物诱杀。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1)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2)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