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是一个统称,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畴。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以上病名中多有季节因素。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

中文名

温病

别名

温热病

症状表现

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

简介

  • 英文名称:Warm Disease
  •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临床分科—内科

古籍摘选

  •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五十八难》)

名词解释

  • 感受温热之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

术语在线

  •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温病理论的源流
  •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温病相关的记载。《伤寒论》中的白虎汤、承气汤等,为后世温病治法的基础。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温病学未能摆脱伏寒化温和伤寒学说体系的束缚。金代刘河间倡导温热病初起用辛凉解表的方法,创“寒凉派”。明代,王履进一步把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吴又可认为温疫的病因是一种戾气,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创立。清代,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把温病学说推向成熟。
温病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独特的辨证纲领。
  • 卫气营血辨证由叶天士创立,将温病病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卫分证是温病初起,属表,病情较轻;气分证为温邪由表入里,邪势炽盛;营、血分证是邪热深入,阴血耗损、心神受伤的危重阶段。
  • 三焦辨证由吴鞠通创立,以三焦为纲,归纳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三种不同证候。邪在上焦为温病初起,病变主要在心、肺;邪在中焦为温病的中期或极期,病变主要在胃、肠、脾、胆等;邪在下焦为温病之末期,病变主要在肝、肾。
现代医学范畴
  • 运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对现代医学诸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以及肺炎、麻疹等疾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 [3] 马健。温病学.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