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蒙古族长篇叙事歌《嘎达梅林》产生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流传于周边许多地方。据不完全统计,近现代在科尔沁左翼中旗流传的蒙古族民歌有上千首,以《嘎达梅林》最具代表性。

2008年1月24日,嘎达梅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Ⅰ-59。

中文名

嘎达梅林

作词者

蒙古族人民集体创作而成

音乐风格

叙事民歌

地区

蒙古

批准时间

2008年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

遗产编号

Ⅰ-59

歌曲背景

1931年初,嘎达梅林的爱人牡丹面临流产的危险,不得不和嘎达梅林分离,牡丹派女警卫到附近村里打听消息,以便找个合适的住宿地方。女警卫先到哈拉呼扎兰艾里(现为解放屯),听说村里有个梭奈(蒙古语是密探子,专门为嘎达梅林通风报信的人)。说起来也挺巧,这家探子的邻居正给老母亲举办60岁大寿宴庆,请来了当地民间艺人桑杰胡尔奇(拉着四线胡说唱的人)。

电视剧《嘎达梅林》剧照

那天晚上,桑杰胡尔奇边拉着四胡边说述唐朝的故事,而且说唱民间歌曲,很多时候还自编自唱,唱起民歌“陶格陶格”时,那悠扬的四胡声和动听的歌声,使逃难中的牡丹想起了嘎 达梅林,一夜无法入眠,就想着:为什么不给嘎达梅林作个歌曲留下,来赞扬他的精神?她越想越激动,刚熬过这不眠之夜后,一大早就听到了嘎达梅林牺牲的消息,她悲痛万分,原本想了一夜要为嘎达梅林写歌曲,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有信心了,忍着悲痛求房东把桑杰胡尔奇请来。牡丹问:“胡尔奇阿爸,您一年拉胡说唱能挣多少钱?”桑杰胡尔奇回答:“不多,就是个四五只羊两三担粮食,十几个大洋,有时候有几双鞋和靴子。”经过一番谈话后,牡丹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意图:“我很欣赏您的艺术才华,我给您两到三年的收入,求您给编作一支歌曲,至于歌名及内容一会儿告诉您。”桑杰胡尔奇从未接受过这么重的礼物和工钱。牡丹虽然内心很悲痛,外表却滴水不漏,沉重地对桑杰老人说:“胡尔奇阿爸,我对您抱有很大的希望,相信您能帮我,主要目的是编创一曲歌颂嘎达梅林的歌,并唱出来让众人听得到,我就心满意足了,没别的意思。”

一说起嘎达梅林,桑杰胡尔奇很激动,便欣然答应下来。桑杰胡尔奇最初编了几段《嘎达梅林》,和往常一样边拉着四胡边说唱着。他一开始把歌词配在民歌《秀英》的曲子上,结合了四胡说唱的独特腔调,悠扬动听。每次故事会开始之前,他就先唱起《嘎达梅林》,原歌词是:“南方飞来的大鸿雁要落南湖还是落到北湖,要说惹事的嘎达梅林是反抗王爷还是造反出走。北方飞来的小鸿雁,要落北湖还是落到南湖,要说嘎达梅林是为反抗军阀还是为了蒙古族的土地。”就这样,《嘎达梅林》就慢慢传唱开了。

由于全诗较长,后经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后变为现在的四段词。

歌曲歌词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嘎达梅林》歌谱

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呦。

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呦。

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歌曲赏析

这四段词用了段落重叠的手法,集中抒发了对英雄的怀念与崇敬。这是一首建立在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基础上,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的短调民歌。音调宽广豪迈、庄重肃穆,既表现了人民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又突出了英雄的高大形象。

歌曲影响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人民集体创作而成的,又经过无数优秀民间艺人的整理和加工,使情节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精彩生动,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申报的“嘎达梅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546。[1]

流传范围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叙事民歌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名片”,主要流传在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原上。

历史渊源

《嘎达梅林》最初由陈清障、鹏飞、孟和巴特、达木林、军力、美丽其格、松来扎木苏、塞西雅拉图等人翻译整理后,195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上。自此《嘎达梅林》声名鹊起,在全国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影响。

嘎达梅林( 1892年一1931年),本名那达米德,汉名为孟青山,因在家排行老小所以叫“嘎达”,而“梅林”是指他的官衔,故此叫“嘎达梅林”。嘎达梅林是达尔汗旗人(现在的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清末,清朝政府实施“移民实边”政策,大量汉人流人草原放垦开荒。蒙古王公又与东北军阀勾结大规模开垦草原,达尔罕旗四分之三的草原被放垦、牧场缩小、牧民被迫背井离乡,引起了牧民的愤怒。嘎达梅林为了牧民的利益和蒙古人民的土地发起“独贵龙运动”。不幸的是,蒙古王公与张学良部下串谋杀害了嘎达梅林,起义以失败告终。嘎达梅林的英雄事迹被民众以叙 事民歌形式记录下来,产生了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事民歌形式记录下来,产生了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

文化特征

叙事民歌《嘎达梅林》产生于起义后,以真实事迹为背景,较完整的交代了起义的全过程,从而塑造了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该民歌的韵文约有2000余行,演唱全曲需要四个多小时,抒情性与叙述性相结合,其旋律朴实、曲调深沉、语言生动感人。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充分体现了蒙古人民崇拜英雄的传统思想。阐述了蒙古科尔沁近代社会主要矛盾。通过塑造嘎达梅林的形象表现了蒙古人民热爱故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博大情怀。

演唱方式

基础知识

附点四分音符、四四拍强弱规律的掌握运用。

演唱技巧

注重歌唱气息、呼吸、喉头的稳定;声音位置的强化;演唱状态的优美。

情感处理

嘎达梅林的起义是为了保护蒙古族牧民的利益,而放垦对今天最大的危害是对环境的破坏。由于短视和无知,人们对草原的放垦并未因嘎达梅林的起义而停止。光是科尔沁草原就“出荒”十一次。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为“科尔沁沙地”,是西辽河沙丘平原的一部分,属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风蚀沙地半固定状态为主。科尔沁沙地正以每年1.9%的速度在发展,总面积8000万亩,是中国最大的沙地。嘎达梅林牺牲的乌力吉木仁河,如今已然变成一条沙沟,河早已断流,四周也是一片片沙化的农田和一座座沙包、沙坨子。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蒙古族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它堪称是一幅描绘蒙古族社上蒙古族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它堪称是一幅描绘蒙古族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蒙古人民的斗争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蒙古人民的斗争生活,他们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揭馔他们在草原犯生活,他们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揭馔他们在草原犯下的种种罪行,谴责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勾结,卖国求荣为下的种种罪行,谴责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勾结,卖国求荣为非作歹的可耻嘴脸;同时,他们愤恨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推非作歹的可耻嘴脸;同时,他们愤恨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推行的“移民实边"放垦荒地的政策,并最终以武装起义的形式行的“移民实边”放垦荒地的政策,并最终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反抗压迫,这个故事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人性崇高美。嘎达反抗压迫,这个故事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人性崇高美。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从他为自由、为梅林是蒙古族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从他为自由、为生存为爱而走向死亡的勇敢精神来说,他也是全人类的英生存为爱而走向死亡的勇敢精神来说,他也是全人类的英雄。

从理论上剖析,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使其在实践中得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嘎达梅林”情节生动曲折,语言凝练,音韵铿锵,曲调优美,气势雄浑悲壮,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珍贵的文学、音乐价值。

传承人物

何巴特尔,男,1939年出生。2008年,何巴特尔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申报。项目名称:嘎达梅林。

保护措施

蒙古族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内容丰富,篇幅浩大,反映了科尔沁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蕴含着蒙古族人民特有的热爱故土、热爱人民、崇尚英雄主义等价值观,是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优秀叙事民歌之一。鉴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濒危性,2007年6月20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批准,《嘎达梅林》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社会影响

1956年,著名作曲家辛沪光于中央音乐学院创作了交响诗《嘎达梅林》,从此,嘎达梅林成了富有蒙古族民族灵魂的英雄楷模,从而进一步确定其在蒙古族民族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

近些年来根据嘎达梅林改编创作的各类艺术作品层出不穷,都可以称作成功之作。如作曲家王强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一嘎达梅林);根据嘎达梅林民歌改编的琵琶独奏、马头琴、古筝等多种民族器乐曲也获得了人民的喜爱。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嘎达梅林连环画是许多孩子们认识嘎达梅林的最好形式。

2002年著名导演冯小宁编剧导演的电影《嘎达梅林》,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再次将嘎达梅林传遍大江南北,其中电影配乐由著名音乐人三宝创作,作为作曲家辛沪光之子,从小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他成功的创作了这部电影音乐,电影主题歌演唱者为蒙古族著名歌手腾格尔。这些艺术形式的传播阐明了嘎达梅林的审美价值,并肯定了嘎达梅林的社会意义和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