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生针茅是禾本科针茅属植物,分布于内蒙古、甘肃东北部等地。

中文名

石生针茅

禾本目(Poales)

外文名

Stipa tianschanica Roshev. var. klemenzii (Roshev.

拉丁学名

Stipa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别名

克列门茨针茅

禾本科(Poaceae)

针茅属

命名者及年代

(Roshev.) Norl.

分布区域

内蒙古

针茅族

亚科

早熟禾亚科

天山针茅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石生针茅

种拉丁名:Stipa tianschanica Roshev. var. klemenzii (Roshev.) Norl.

种别名:克列门茨针茅、内蒙古针茅、羊胡子草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针茅属

属拉丁名:Stipa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高10—25厘米。叶片纵卷成针形,茎生叶扭曲席卷,成细条形,长2—10厘米。圆锥花序常为顶生叶鞘所包,长5—9厘米;小穗的颖长3—3.5厘米;外稃长约10毫米,与芒的关节处不具一圈短毛,背部贴生成纵行的短毛,基盘尖锐,芒一回膝曲,芒柱长1—2厘米,无毛,芒针长10—15厘米,有毛(田6O)。

地理分布

石生针茅分布于我国的内 蒙古、甘肃(东北部) 等省(区);蒙古和苏 联也有分布。

生态特征

石生针茅是一种多年生丛生小草。通常于4月萌发,返青的进程与春季土壤,水分的含量有密切关系。一般在秋雨较大或冬雪较多的年份,翌春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时,返青后迅速生长。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抽穗开花,6月下旬颖果成熟,8月开始干枯,9月至10月彻底干枯。正常年份,开花的石生针茅可以结出大量颖果,但它的营养繁殖更有重要意义。石生针茅具须根系,可深入土中80余厘米,根量大部集中分布于钙积层以上,即表层0—25厘米的土层内,向下则显著减少。植株低矮,须根发达,草丛密集紧实,且在植丛基部保持着发达的纤维枯鞘,表现出适应于旱石生针茅是荒漠草原地带的一种旱生小型密丛禾草。在它的分布区内,年降水量。一般低于250毫米;≥lO℃的积温在2000—3100℃之间,全生育期可达180—240天。石生针茅广泛出现在平缓砂质坡地或丘陵坡地粗砂与砾石的棕钙土壤上,为主要的建群种。伴生成分有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粗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碱葱(Alliumpolyrrhizum)、兔唇花(Lagochilusilici-folius)、戈壁天冬(Asparagusgobicus)及荒漠丝石竹(Gypxo-desertorum)等。除了组成荒漠草原群落外,还广泛渗入荒漠群落中。

饲用价值

石生针茅为优良的牧草,放牧价值明显较大型针茅为高。马和羊最喜食,牛、骆驼喜食。草质优良,家畜吃了易长膘,肉质好。抗寒、有耐力,且颖果成熟时对家畜亦少伤害。一般早春利用能迅速恢复体力,抽穗后采食较差,颖果脱落后又能良好地被家畜采食。根据在放牧地进行适口性观察,石生针茅在未抽穗以前家畜极喜采食,短的营养枝适口性高,至抽穗以后,家畜则仅采食短的营养枝,而少采食或不采食生殖枝。秋季以后,尤其经霜冻后,叶及,生殖枝又为家畜所喜食,内蒙古农牧学院在乌兰察布盟测定绵羊对石生针茅的可食性系数如表60一l。石生针茅在抽穗以前含有软高的粗蛋白质,但植株在变干时则显著降低。冬季残株中粗蛋白质含量较青鲜时几乎降低5—10倍。因此,其残株的营养价值是很差的,虽然适口性较好,但不能满足家畜对蛋白质的正常需要,化学成分如表60—2。本种主要为放牧型牧草。以石生针茅等小型针茅为主的草场,每亩可产干草17.5—22.5公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