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

2011年以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7年底,中国启动碳排放权交易。2021年元旦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

2021年6月22日,据媒体新华财经消息,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将于6月25日开启,交易中心设在上海,登记中心设在武汉。7个试点的地方交易市场继续运营。

中文名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外文名

China Carbon Emission Trade Exchange (CCETE)

简称

碳市场

发展历程

2011年,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中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1]

201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这标志着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

2020年年底,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

据新华财经消息,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将在2021年6月25日宣布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6月25日开启,交易中心设在上海,登记中心设在武汉。7个试点的地方交易市场继续运营。

2021年7月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1年7月将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

2021年7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于今年7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3]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地同时举行开市启动仪式,开始第一批交易。[4]同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这一市场的交易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运营和维护。首日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成交均价51.23元/吨。首日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成交均价51.23元/吨。[6]

交易企业

2021年7月16日,申能集团、华润电力、中国华电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大唐集团、浙江能源集团等10家企业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批成交企业。[5]

重要意义

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际减排承诺的重要政策工具。

试点情况

截至2019年6月底,7个试点碳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成交量突破3.3亿吨,累计成交金额约71亿元。企业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形成了要素完善、特点突出、初具规模的地方碳市场。

截至2020年11月,试点碳市场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100亿元人民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