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嫁女又称鼠娶亲、鼠纳妇、老鼠娶亲等,这一古老中国民间传说。[7]

中文名

老鼠嫁女

别名

鼠娶亲

时间

正月

属于

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

性质

中国民间传说

民间习俗

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5][3]

老鼠嫁女

故事版本

版本一

《十二生肖的来历》称,玉皇派猫通知牛虎等禽兽上天排行次第。老鼠偷听到猫的老鼠嫁女动画传话后,捷足先登,糊涂的玉皇封之为十二生肖之首。[10]猫反被挤出生肖之列,从此与鼠结下深仇。老鼠欲同猫化解怨恨,便请黄鼠狼做媒,将自己最漂亮的女儿许配给猫,猫满口应允。[21]于是老鼠择定吉期,又偷了一只小孩的虎头鞋充花轿,把女儿送至猫窝。结果老鼠嫁女,嫁到猫公的肚子里。

版本二

《老鼠嫁姑娘》称:鼠王选定腊月二十四嫁姑娘。办喜事的那天,正值人间忙着办年货,人们推磨舂碓,闹个不停。[13]鼠王大怒:“人闹我一天,我闹人一年!”人们吃了大亏,遂每逢鼠婚日不准推磨舂碓……

版本三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正月初八的晚上,老鼠出嫁女子。只见张灯结彩,喜烛高照,老鼠新娘头戴翠花,身穿新衣坐在花轿之内,由四个老鼠抬着,新郎官也由傧相陪同,在前引路。迎亲送女,前呼后拥,锣鼓喧天,唢呐欢唱,好不热闹呵!正当大家欢声笑语,杯盏交错恭贺新郎新娘大喜之时,新郎却趁人不注意偷吃了粮食。守卫的猫看见后,立即上前抓住老鼠。新郎高呼救命,大家发现老鼠新郎成了猫爪下的俘虏后,均愤愤不平。就找老鼠官儿告状。老鼠官认为猫这样做是不对的,要求放开新郎。猫不服,双方又告到县官大堂上。县官老爷在听了原告、被告的陈述后,认为老鼠偷吃粮食,固然可恶,但念其大喜之日,一生只此一次,应予以宽容。猫这样做,有点不近情理,所以要求放开老鼠。正当宣判之时,老鼠新郎又咬烂了县老爷案案上的桌裙。县官一看,勃然大怒:“混账东西,真是本性难移!”遂改判:“老鼠被捉,罪有应得;猫吃老鼠,为民除害,天经地义,永远如此!”

版本四

很久很久以前,一对年迈的老鼠夫妇住在阴湿寒冷的黑洞里,眼看着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一天天长大。夫妻俩许诺,要为闺女找一个最好的婆家,要让闺女摆脱这种不见天日的生活。于是,老鼠夫妇出门寻亲。刚一出门,看见天空中雄赳赳的太阳。他们琢磨着,太阳是世间最强大的,任何黑暗鬼魅,都惧怕太阳的光芒。女儿嫁给太阳,不就是嫁给了光明吗?太阳听了老鼠夫妇的请求,皱着眉头说:“可敬的老人们,我不是你们想像的那样强壮,黑云可以遮住我的光芒。”老鼠夫妇哑口无言。于是,来到黑云那里,向黑云求亲。黑云苦笑着回答:“尽管我有遮挡光芒的力量,但是只需要一丝微风,就可以让我‘云消雾散’。”老鼠夫妇寻思着,找到了克制黑云的风。风笑道:“我可以吹散黑云,但是只要一堵墙就可以把我制服!”老鼠夫妇又找到墙,墙看到他们,露出恐惧的神色:“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怕你们老鼠,任凭再坚固的墙也抵挡不住老鼠打洞,最终崩塌。”老鼠夫妇面面相觑,看来还是咱们老鼠最有力量。两个老人商量着,我们老鼠又怕谁呢?对了!自古以来老鼠怕猫!于是,老鼠夫妇找到了花猫,坚持要将女儿嫁给花猫。花猫哈哈大笑,满口答应了下来。在迎娶的那天,老鼠们用最隆重的仪式送最美丽的女儿出嫁。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花猫从背后窜出,一口吃掉了自己的新娘。

民间俗信

版本种类

老鼠嫁女,亦称鼠娶亲、鼠纳妇等,旧时中国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在我国很流行,是传统民俗文化中影响较大的题目之一。虽然老鼠嫁女在民俗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但各地情节”版本“与”嫁女“时日以及俗信却有所不同。[2]

十二生肖的来历

《十二生肖的来历》称,玉皇派猫通知牛虎等禽兽上天排行次第。老鼠偷听到猫的传话后,捷足先登,糊涂的将玉皇封之为十二生肖之首。[14]猫反被挤出生肖之列,从此与鼠结下深仇。老鼠欲同猫化解怨恨,便请黄鼠狼做媒,将自己最漂亮的女儿许配给猫。[15]猫满口应允。于是老鼠择定吉期,又偷了一只小孩的虎头鞋充花轿,把女儿送至猫窝。结果老鼠嫁女,嫁到猫公的肚子里。

老鼠嫁女

台湾风俗

台湾居民认为初三为小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晨上床,不影响老鼠的喜事。[9]

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17]

在青海的一些地区有“蒸瞎老鼠”的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只老鼠,不捏眼睛,然后用蒸笼蒸熟,待元宵节时摆上供桌,并点上灯烧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伤庄稼,以保本年丰收。

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上海一带也有避老鼠落空的习俗。老鼠外出觅食,失足落地,称为“老鼠落空”,据说见者多为不吉利,非病即死,必须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讨白米,谓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饭,食后便可化解。

孝感风俗

孝感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6]”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有些地方还用老鼠嫁女日的风俗行事作为祝子巫术。如陕西千阳民间以正月十五为老鼠嫁女日,是日家家都做老鼠馍。俗信当年过门的新媳妇吃了老鼠馍的鼠尾巴,便可怀孕;隔窗把老鼠馍扔进新媳妇房中,“老鼠”仰面朝天为生男之兆,反之为生女之兆。河南民间传说,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是老鼠嫁女之日,俗语有“初七娶,十七嫁,二十七添娃娃”,故上述三天要吃饺子。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蝎子的伤害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湖南风俗

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18]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在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催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鼠可以永远绝迹。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忌做针线,怕扎烂鼠窝,晚上忌点灯,怕惊动鼠女的花轿,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彝民山寨风俗

此外,除汉族外,正月十五彝民山寨里称为“老鼠嫁女节”。[20]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仅有伏羲姐妹因进戎芦而幸免于难。可是,当洪水退却后,他们却出不来了。是老鼠啃破戎芦,才将她们放出,人类因此才得以繁衍生息。古老的彝族山歌中依旧还保留着“子鼠啃破红香木,露出王母绣花鞋”,“盘古出来开天地、伏羲姐妹闹人烟”之类的唱词。这大概就是由老鼠救人祖先这一传说演化而来的。依旧,还有彝民认为老鼠与人分享粮食是应该的,因为是它们使人类获得了新生。一些地区的彝民甚至以为盖房,起屋后,如果没有老鼠作伴是件憾事。在他们看来,只有愿意鼠愿意来之地才是吉地佳处,人住了才会粮丰财茂,吃穿有余,无灾无值得值得行玩味的是,彝语中老鼠叫“黑”或“阿黑”,而日子叫“黑妮”,意即“老鼠的日子“。于是不难发现,在彝民敬鼠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原始观念:人类(至少是彝族)的社会生活是从老鼠啃破戎芦放出伏羲姐妹时开始的。

老鼠嫁女

农历正月第一个子日,朝鲜族亦在这一天要进行熏鼠火民俗活动。农家的孩子们在田埂上撒下稻草并点燃,以达到烧除杂草并驱赶田鼠的目的。这一项民俗活动,有利于灭鼠、灭虫,草木灰还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属鼠,在这一天燃一把熏鼠火,其象征性使人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

宜昌风俗

宜昌民间传说腊月二十四是老鼠嫁女的日子,禁止洒扫,特别不准用剪刀,否则来年鼠害无穷。“赶老鼠”是农民为祈祷减少鼠害的活动,天刚麻麻亮,大人们就会怂恿家中的小孩们快快起床,赤膊条条,小孩一只脚穿上草鞋,另一只脚系上鞋带把鞋拖着,左手拿着簸箕,右手拿着木锤或木棍,然后到房间每一个角落,边敲打簸箕口里边念道:“簸箕刮两刮,草鞋拖两拖,老鼠子下儿十二窝,窝窝梭(流产)。”“二十四,拍簸箕,老鼠子下儿不成器……”这是人们对老鼠的诅咒,实现粮仓无损的愿望。

风俗习俗

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

旧时中国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8]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1]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属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老鼠嫁女

文化含义

一般认为,老鼠嫁女日的行事与禁忌实质上是一种祀鼠活动,而各种鼠婚故事、歌谣以及年画剪纸等民间工艺品,是对祀鼠活动所作的解释。老鼠何以成为人们奉祀或崇拜的对象呢?大约有如下两种原因:一、图腾崇拜,如有人认为古代的偃姓以鼠为图腾。二、关于鼠的感生神话,如汉族《十二属的传说》称,鼠有打开天地、化生万物的神通。[19]彝族神话《葫芦里出来的人》称,人类起源于葫芦,而葫芦原是密封的,是鼠在葫芦上咬开一个洞,人类得以出世。[12]瑶族神话《谷子的传说》、畲族神话《稻穗为何像老鼠尾巴》称,是鼠帮助人类取来了稻种。这些传说均反映出鼠在古人的动物神崇拜中的特殊地位。至于老鼠嫁女与鼠崇拜之间的关系,仲富兰认为这是古人对老鼠表示尊敬或友好的习俗的遗留。[11]

有人认为,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老鼠嫁女,表达了民众根绝鼠患的愿望;之所以采用“遣嫁”方式,是因对鼠患充满畏惧,于是以提供食物、熄灯禁光等迎合鼠类习性喜好的献媚行为来掩饰真实目的,这是一种在矛盾心态中的趋利避害的选择。如王树村认为,古代没有统一的“灭鼠日”,立春之后为老鼠繁殖期,为免遭鼠害,人们绘制“老鼠娶亲”图,实际行动则是夜晚熄灯灭火,骗稚儿早睡,以诱老鼠出洞捕杀之(《老鼠娶亲》,《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8日)。[4]马昌仪认为,嫁灾观念,由来已久。《方言一》:“嫁,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所谓嫁灾、嫁非、嫁鼠,包含有把灾祸、是非、鼠虫逐出家门的意思。民间俗信中为鼠择日婚嫁的日期大多在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此时正是鼠类繁殖的高峰季节,送鼠出嫁,意味着送鼠“自家而出”,从人们的心理来看,便可达到杜绝鼠患的目的;另一方面,老鼠嫁女又是岁时文化中对子鼠母神信仰的产物。鼠属子,为十二支之首,“子为阴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子鼠为极阴的象征,而腊月至正月,正是新旧岁时交替时刻,故选择这一时段嫁鼠,还具有除旧布新、送阴迎阳、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

剪纸艺术

1980年前后,“文革”阴霾渐渐地消散,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展开及改革大潮的兴起,我们终于获得了可以名正言顺研究、赏析民间美术的权利。老艺人被请上大学的讲台。闻风而动的经销商,把各地优秀的民间工艺品带进艺术院校。我的这套《老鼠嫁女》连同一大批剪纸都是那时购得的。我如获至宝,珍藏至今。《老鼠嫁女》是一段流传极广、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16]说的是:老鼠夫妇想借女儿婚事,攀一门有权威的亲戚。他们去找太阳,太阳说不行,我怕乌云。又去找乌云,乌云说不行,我怕风。[22]再去找风,风说不行,我们怕墙。找到墙,墙说我们最怕你们。一遭下来老鼠夫妇寻思,这么说来我们的最怕,那一定就是最有权势的了。于是择了吉日,吹吹打打地把女儿给猫送去了,后面自不必说了。今天在我们看来这近乎一出荒唐可笑的闹剧,然而它却反映出先民们敬鼠、爱鼠、驱鼠的复合心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家庭经济在农耕及手工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人丁兴旺便成为持续发展及致富的重要保障。多子成为人们的企盼。老鼠以它惊人的繁殖能力,被人称为“子神”,加以崇拜,然而其可恶的品行,又实在让人无法容忍。既有求于它,则不便得罪,于是演绎出这样一段精彩有趣的故事,“一石二鸟”、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地化解了这一矛盾。先民们禳灾祈福的聪明才智真令我们叫绝!这个故事既有人们的企盼,又有红红火火的场面,因而成为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所喜爱的创作题材。这套《老鼠嫁女》剪纸共有十张,和大多数年画与剪纸一样,它选取了“送亲”一段。一如影视的“分镜头”,十个画面把送亲火爆喜庆的场面与气氛尽情展现出来。其中“花轿”是重头戏,画面最大。其它则大小不等,内容分别为送亲仪仗中的“鸣锣”、“执旗”、“执伞”、“执灯”、“抬物”,还有一枚“老鼠骑马”想来大概是“娘家人”吧!

民间剪纸艺术流传久远,是最普及、最大众化的美术式样。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各地都有自己的剪纸艺术,一如迥然不同的乡音,各具鲜明特色。这套剪纸出自山东高密,高密是著名的剪纸艺术之乡。它以线刻为主,细巧有力的线条与少许“块面”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女性特有的娴雅与灵秀。赏析民间剪纸,你会体会出“心裁”是它获取恒久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民间艺人们大多不懂得什么“解剖”、“透视”,也不懂什么“结构”“比例”。然而他们于生活、于艺术自有一套认知与表达方式,那就是用心灵去拥抱世界、用心灵去表现世界。他们以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打动着我们,以一片片炽热的情感温暖着我们。你看那鼠女的俏丽、轿夫的老成、鸣锣鼠的调皮、娘家鼠的张扬,一一可以读出。画面的景物空间、构图变化一切处理得是那样从容、巧妙、得心应手,令我们叹为观止。一把剪刀、一片红纸,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却造就出一片光鲜的世界。那些一向被视为没有文化的人们,创造着灿烂的文化,征服了国人,也征服了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我们的剪纸艺术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令我们为之骄傲、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