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站在碧波荡漾的乌棚船上仰望,一处郁郁葱葱高近100米的山麓,独耸耒水河畔,麓面有一岩洞,相传汉代谋臣张良在此隐居三年,故名张良洞,在南向洞前岩下有元代至正六年(1341年)李从善题字的“直钓”手书,相传张良在直钓岩上仿姜子牙垂直钓鱼,寓含哲理,故名直钓岩。直钓岩

诗词

宋代李芮题〈直钓岩〉云:

无械仙翁去,

岩垂直钓名。

重开茅苇塞,

仰见斗山明。

便觉天光近,

从教俗眼惊。

登临试一览,

心目得双清。

明代《徐霞客游记》载:自永兴沿耒水而下,进入上堡市,徐霞客对耒阳上堡及直钓岩的记载较为祥细:“过上堡市,有山在江之南,岭上多翻砂转石,是为出锡之所,山下有市,煎炼成块,以发客焉。其地已属耒阳,盖永兴、耒阳两邑之中道也”。接着又写道““已过江之北,登直钓岩,岩前有真武殿、观音阁,东向迎江,而洞门瞰江南向当门,石柱中垂,界为二门,岩连环然。其内空洞平整,其石隅裂一窍,历磴而上,别为窗室,其左隅由大洞深入,石窍忽盘空而起,东迸一隙,斜透天光,其内又盘空而起,若万石之钟,透顶直上,天光一围,圆若明镜,下堕其中,仰而视之,真是井底观天也”。至此,直钓岩跃然眼前。

沿河畔而上,波光涟漪,直钓岩躺在一方硕大的礁岩前,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只留下一个垂直水间高约0.7米的台面,台面长2米、宽1.25米,其间光滑如腻,可卧可坐,卧在卧基,坐有凹背。再沿直钓岩而上,洞前有一寺庵叫昭灵寺,在元代以前,张良洞与昭灵寺为洞寺合一。至明代便洞前建寺,洞寺分立。昭灵寺始建于明代天启二年(1922年),一对道士的兄妹来直钓岩采药,发现万年洞已被泥沙淤塞,仅见一孔,要爬行才能进出。于是,道士兄妹当即组织附近山民清除直钓庵淤渍。明代崇祯初年,一个叫伍时美的信士出资在洞前建殿阁,置真武殿、观音阁,定名为昭灵寺。抗战前夕,释智光做主持,香火鼎盛。

1949年后,寺庵改作民居,1960年地处对岸上堡公社石市、黄市两个大队的新生煤矿(湘南监狱)水泥厂、及一至五个工区在张良洞前开采岩石。经过20多年的爆破,原刻在洞内岩壁上的历代题字诗刻几乎全部震毁,昭灵寺也荡然无存。庵洞遭受毁灭性的破坏。1986年由直钓庵住持高僧释智光个人捐资8000元、耒水两岸附近百姓共捐款11万元重建昭灵寺,历时5年,于1990年竣工。并重刻直钓岩洞内张良题写在岩洞东壁的“洞灵源”石刻,岩洞右侧石壁的“张良洞”石刻;韩愈手书“还我本来面目”匾额、张良生平简介、碑廊等。现在迎面的石壁上,“洞灵源”和“汉佐张良书”石刻清晰入目。攀石阶而上,穿门楼,过平台,洞口岩上重刻的“张良洞”三个大字笔力劲遒,也有一说是清代耒阳知县李善灵题撰;二说是元代至正六年(1341年)李从善书;此外洞西南近水处石壁也还刻有两者抱受争议的“湘南佳处”石刻。而这左右两边所刻对联:

“今古英雄数指留侯识进退、

历代君主岂独高祖负忠良”

则是段茂碧所撰。此外还有相关对联如

“张公乐隐神仙洞;

良境可存功利心”、

“鸟尽弓藏、张良明智高天下;

鹤飞鱼戏、古洞祥和誉楚南”、

“祸福总相依、远避是非方得福;

枯荣岂可料、长留清白即为草”等。

走进洞内,豁然开朗,洞穴为扁圆形,长约40米、宽约30米、面积近1200平方米左右。洞顶宛如覆盖的石锅,四周垂地,最高处近10米。洞中有洞,大洞内还依附10余个小洞。洞内钟乳岩石钟灵蔬秀、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有如龙宫大千世界的十大奇景:如

“通三眼、一线光明,

保温洞、四季如春;

独角兽、恰如麒麟,

擎天柱,欲举天庭;

子房榻、古迹尚存;

万户墩、印记分明,

万民伞、十分逼真;

飞来钟、不绝余音,

千人锅、佛'事大兴;

石布波、闪闪花纹。”

就是通天塔、保温洞、独角兽、擎天柱、张良榻、张良墩、万民伞、飞来钟、千人锅、石布波等石乳、石柱、石瀑、石笋、石幔、石花组成的。不过张良曾经用过的石榻床、石椅子、石板凳不幸被毁,也无法修复,甚为憾事。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唐代诗人、散文家韩愈贬谪潮州刺史第五次经过耒阳,舟拜张良洞,留下的“还我本来面目”墨宝,重刻在洞内,让我们领略大文豪的足迹。真正体味

“洞内景致好,

洞外山更明;

三月幕春到,

山上草木深;

杂花长成树,

满岗飞群茑;

峰峦龙戏鸟,

水府虎乱行;

天水本一色,

波光相辉映;

洞府深且幽,

悟道最宜人。”

的境界。

另据耒阳地方志载:张良辅助刘邦成就帝王之后,为避政事纷争,远离京都,退隐直钓岩。张良(?~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汉初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大封开国功臣。刘邦说道:“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答复:“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遂封张良为留侯。此后,张良称病不出。自言:“今以三过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学道,不闻政事。六年之后去逝,谥文成侯。张良晚年托隐老死之处皆成谜。

其实,汉臣张良来到直钓岩隐居,并非一人漂泊,而是一拨人马以洞为家,以石为忱,日钓夜琴,隐居三年。表现了张良婉拒三万户的封赏、而宁愿离开封地,审时度势、淡泊名利的品格,使韩信、萧何等七个功臣诸王受到汉高祖刘邦的诛杀而其独存,并四处云游隐居。使汉谋臣张良能够知道“功高震主、激流勇退,避居山间草野,躲过了

“狡兔死、

走狗烹;

飞鸟尽、

良弓藏;

敌国灭、

谋臣亡”

的大劫数,的确称得上天下首名明白人。这座万年洞留下汉谋臣张良的“洞灵源”“汉佐张良书”、唐诗人韩愈的“还我本来面目”等墨宝之后,历代住持和尚将该墨宝制成匾客县挂佛堂,竟引来历代官员、文人'骚'客前来拜祭,其中有宋代名僧无械和尚来此修炼,明代进士~耒阳上堡人李芮;元代至正年间李从善(1341年~1365年);明代名士刘季旷、刘芳、旅行家徐霞客;清代衡山状元彭浚、邑令刘宗沛、李善灵、清代名士彭维新、刘谦、向大观、何绍礼等来此留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