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西游记》是明代佚名撰写的白话长篇神怪小说,又名《续西游真诠》一百回。成书于明崇祯年间。

作品接续《西游记》,写僧师徒到西方灵山雷音宝刹取到真经之后,保护经卷回东土长安的故事。书中的主要人物与《西游记》基本相同,保持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原有的性格和特点,一路上与妖魔斗争,不仅场面壮阔,神魔精怪变幻莫测,充满瑰丽的幻想,而且幽默诙谐。

中文名

续西游记

别名

续西游真诠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字数

478000

创作年代

明代

作者

佚名

内容简介

《续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写唐僧四众取经东归途中的一段经历。唐僧徒众历八十一难到达灵山雷音寺,佛祖如来担心四人难以保护真经回去,询之因何心而取真经,唐、孙、猪、沙分别答以志诚、机变、老实、恭敬四心,孙悟空还随口答以机变心对付八十八种邪心。如来恐孙悟空机心生变,难保真经,派比丘僧、灵虚子两人暗中保护。他们携带八十八颗菩提珠和木鱼梆子,辅助取经师徒净心驱魅,护经返程。后四众在路途中遭遇诸多妖魔。最终,孙悟空等顿悟机心乃起魔之根,于是灭机心,笃真经,于路无阻,顺利回归大唐。

版本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十年(1805)金鉴堂藏板本,藏日本天理图书馆;清同治渔古山房刊本,藏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1986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排印清同治七年(1868)渔古山房刊本,198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排印本,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金鉴堂藏板本。

目录

第 一 回 灵虚子投师学法 到彼僧接引归真

第 二 回 如来试法优婆塞 徒众夸能说姓名

第 三 回 唐三藏礼佛求经 孙行者机心生怪

第 四 回 授比丘菩提正念 赐优婆梆子驱邪

第 五 回 动吟咏圣僧兆怪 和诗句蠹孽兴妖

第 六 回 蠹妖设计变蚕桑 蛙怪排兵拦柜担

第 七 回 行者一盗金箍棒 龙马双衔经出池

第 八 回 行者焚芸驱众蠹 悟能骗麝惹妖麋

第 九 回 论志诚灵通感应 由旁道失散真经

第 十 回 两僧人抵回经担 众老妖庆贺灵芝

第十一回 斋心庙八戒被缚 幽谷洞行者寻经

第十二回 菩提珠子诳群妖 水火精灵喷气焰

第十三回 老叟说妖生计较 龙马喷水解炎蒸

第十四回 妖精行者打猴拳 道士全真愚怪物

第十五回 因缘理指明八戒 木鱼声击散妖邪

第十六回 真经宝柜现金光 镇海寺僧遭毒虿

第十七回 盗真经机内生机 迷众僧怪中遇怪

第十八回 喷真火逼走四妖 示蒲鞭法惩八戒

第十九回 比丘僧指引经柜 唐三藏行遇樵歌

第二十回 魔王送唐僧过岭 沙僧帮战斗忘经

第二十一回 狐妖计识真三昧 三藏慈悲诵五龙

第二十二回 虎威狮吼寄家书 风管鸾箫排队伍

第二十三回 陆地仙拂尘解斗 唐长老奉旨封经

第二十四回 八戒再哭九齿钯 行者两盗金箍棒

第二十五回 当战场行者骂妖 入眼过唐僧被难

第二十六回 唐长老不入邪踪 猪八戒忽惊梦话

第二十七回 意正毫毛归本体 心清慧眼识妖魔

第二十八回 假风癫推倒庙碑 审来历欺瞒巡岭

第二十九回 七情六欲作强梁 三藏一诚传弟子

三十 回 悟空大战蟒妖岭 长老高奔石室堂

第三十一回 假圈套诈请唐僧 现神灵吓逃盗伙

第三十二回 化强人课诵心经 诱夜叉喊惊魔怪

第三十三回 阴沉魔误吞行者 猪八戒辜负腾云

第三十四回 比丘直说语沙僧 三藏闻言怨弟子

第三十五回 日月宝光开黯黮 庄严相貌动真诚

第三十六回 义士忠臣羞佞贼 孤魂野鬼辱权姬

第三十七回 饿鬼林拳打细腰 水晶宫哀求神棒

第三十八回 行者三盗金箍棒 唐僧一意志诚心

第三十九回 木鱼声响散妖魔 猛虎啸风惊长老

第 四十 回 灵虚道者伴唐僧 啸风魔王仇八戒

第四十一回 狐妖设计假心猿 行者全经愚脚汉

第四十二回 正念头八戒知妖 说地狱比丘服怪

第四十三回 隐身形行者打妖 悟根因八成受捆

第四十四回 弄虚脾狐怪迷僧 说功果魔王归命

第四十五回 禁荤腥警戒神马发 商借狐妖复转毫毛

第四十六回 蒸僧林六耳报仇 强荤店二客设计

第四十七回 唐三藏混俗化光 孙行者机心变怪

第四十八回 烈风刮散炎蒸气 法力摇开大树根

第四十九回 清净地玄奘尊经 臭秽林心猿遇怪

第 五十 回 神龙猛虎灭狐妖 八戒沙僧争服力

第五十一回 指心猿复还知识 遭魔怪暂蔽圆明

第五十二回 胡僧举灭怪真仙 如来授骗迷妙法

第五十三回 智度尊经破迷识 圣僧头顶现元神

第五十四回 妖魔喷火空焚叶 行者愚尼变法身

第五十五回 唐长老夜走八林 比丘僧术全三藏

第五十六回 陈员外女子逢妖 唐三藏静功生扰

第五十七回 八戒假变陈宝珍 真经光射乌龟怪

第五十八回 道姑指路说古怪 师徒设计变尼僧

第五十九回 行者智过百子河 水贼代送西来路

第 六十 回 山贼回心消孽障 比丘动念失菩提

第六十一回 假宝珍利诱贼心 喷黑雾抢开经担

第六十二回 行者入水取菩提 老鼋将珠换宝镜

第六十三回 变鳌鱼梆子通灵 降妖魔经僧现异

第六十四回 误把五行认妖孽 且随三藏拜真经

第六十五回 五气调元多怪消 一村有幸诸灾散

第六十六回 孝女割蜜遇蜂妖 公子惜花遭怪魅

第六十七回 老善人动嗔生懈 小和尚供食求经

第六十八回 真经只字本来无 片语仁言妖孽解

第六十九回 悟空三诱看经鹊 比丘四众下灵山

第 七十 回 长老推测施妙算 行者开封识怪情

第七十一回 比丘众共试禅心 灵虚子助登彼岸

第七十二回 唐三藏登山玩景 猪八戒得意赏心

第七十三回 贪利老僧遭怪压 含灵负重向经皈

第七十四回 玉龙马显灵抓怪 老住持妄想留经

第七十五回 优婆塞纠正路头 村众人误疑客货

第七十六回 惊住持真容说话 附老妇王甲回心

第七十七回 诵经功德病灾除 设计妖魔空用毒

第七十八回 孙大圣古洞留名 福缘君深山遇祖

第七十九回 玉龙马长溪饮水 猪八戒石洞夸名

第 八十 回 比丘假魂诉毒害 行者设计诱山童

第八十一回 传筋斗直指明心 设机心何劳利斧

第八十二回 假神将吓走妖魔 揭山石放逃猩怪

第八十三回 八戒误被邪淫乱 行者反将孽怪迷

第八十四回 拔毫毛抵换板斧 仗慧剑斩灭妖魔

第八十五回 灵虚子辨香烟气 孙行者抠怪眼睛

第八十六回 六鲲妖怪说神通 独木桥梁沉长老

第八十七回 妖魔齐力战心猿 机变无能遭怪缚

第八十八回 灵虚子力斗群魔 四神王威收众怪

第八十九回 修善功狮毛变假 试对答长老知真

第 九十 回 唐三藏沐浴朝王 司端甫含嗔问道

第九十一回 说经义解忿救徒 拔毫毛变袄愚怪

第九十二回 神王举火燎狮毛 猎户疑僧藏兔子

第九十三回 假变无常惊猎户  借居兰若诱尼俗

第九十四回 显法力八戒降假妖 变尼僧悟空明正道

第九十五回 拜礼真经驱病患 积成阳气散阴邪

第九十六回 动喜心妄入欢境 贪钱钞暗意邪谋

第九十七回 鼯精计算偷禅杖 行者神通变白烟

第九十八回 算妖魔将计就计 变葫芦吓怪惊妖

第九十九回 灭机心复还平等 借宝象乘载真经

第 一百 回 愿皇图万年永固 祝帝道亿载遐昌

创作背景

《后西游记》《西游补》和《续西游记》均产生于晚明,是晚明文人在新旧价值观冲突下的文学创作,成为折射晚明文人心态的镜子。作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西游记》续书的作者们虽是借西游故事的“酒杯”,却更是为了浇自己心中之“块垒”,以此来传达自己对时代、对现实的真切体会。但《续西游记》所续的到底是不是吴承恩本《西游记》,作者是谁仍有争论。

人物介绍

孙悟空

主要人物之一,小说从到达西方灵山雷音宝刹面见佛祖起笔,刻划这个形象。佛祖因他手拿金箍棒,毁伤了无限生灵,定要缴还这棒。孙悟空不舍,恳求不成,举棒与大力神王较量,因如来不容经、棒同行,被迫缴出如意棒,保护师父和经卷东行。遇有妖魔,便思念起棍棒来,曾三次返西天盗取,均未得手,桀骜不驯之性略存。东还路上,凭一条禅杖,复恃“积年机变”,穿火焰山八林,渡通天河,经新开河岔道,走九溪十二峰,变四众为尼姑诈女古怪,代比丘找菩提诱老水鼋,劬斗授徒计探美蔚君,石洞救僧智斗乌龟精,....“一路来愚弄了许多魔王洞主”,虽时时口念“怕师父说我伤生”,却常常心怀“降魔的意念”。后来,亳毛失窃,禅杖告偷,他才只好改学梵语经咒缚魔,直到东土。

唐僧

主要人物之一,他去西天取经,走了一十四载,受八十一难,终于来到西方灵山雷音宝刹,获赐真经一藏共五千零四十八卷,踏上了东归征途。作者在书中保留了《西游记》中唐僧虔诚苦行的一面,他饥餐露宿,时刻不离经担,每遇妖魔先考虑经卷不被夺走,不受沾污。为保住经卷,他甚至情愿“割肉喂鹰,含身喂虎”,“舍了残生”。他遭遇妖魔种种阻难,但没有挫折志诚信念,美色与富贵也没能动摇他常守之心,终于把真经送回东土洪福寺,受佛祖之封,成了正果。

猪八戒

主要人物之一,唐僧的二徒弟。他长嘴大耳,呆头呆脑,性格憨厚、质朴,单纯,作者把他做为“老实人”形象来塑造。在东归途中,他不再挑唆师父念紧箍儿咒,尽管仍常与孙悟空斗嘴使气,仍然偷懒耍猾,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取经路上亲密多了。他还是贪吃贪嘴,不辨真假,吞了妖魔变化成馒头的大石块,腹痛难忍;偷吃病魔变的熟瓜,翻肠搅肚,半步难走,被妖怪痛打一顿。他爱财之习未改,曾明瞒暗偷客商的麝香,藏在腰间,惹来了妖糜的不断纠缠,阻住了前路,被孙悟空骂为“呆子”。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续西游记》的主旨意在说明禅宗佛学中最为重要的佛性问题,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是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主题,而《续西游记》所要表达的主旨和《西游记》有很大的差异,主要是宣扬佛法的主题。《续西游记》的序言中提及用何种方法达到禅宗修炼的目的,也可以将此认同为如何成佛的问题。“起魔摄魔,近在方寸”,意在说明一切妖魔的产生,都是由人的内心所致,而一切妖魔的毁灭,也都是由人的内心所灭。“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在说明修心养性是离开世俗而通向佛界的唯一途径。同时说明禅宗标榜“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用这样的方式去发觉内心的真性,从而实现修行成佛的目标。这正体现了《续西游记》序言中说到的“即经即心,即心即佛”的真正含义所在。

《续西游记》中的“明心见性”思想是整部著作所要阐释的核心思想。著作中也多次强调这一思想的重要。如书中第十回这样说到:“履道坦坦莫邪行,一入邪途怪便生。试问前行何是正,但教性见与心明。”第七十五回中有词云:“世事尽皆梦幻,人生自有真经,老僧披剃换仪形,只为了明心性。一入贪痴皆妄,此中昧却虚灵。邪魔乘隙乱惺惺,早把一腔持定。”将“明心见性”当作禅宗佛学的主要思想,并通过这种思想的深入,使人忘却人生中各种复杂情感的杂念,从而达到一种“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慎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的真正的内心思想。可见《续西游记》中主张追寻内心真正的思想感情,不因各种不净根因而产生杂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修真成佛的目标。

艺术特色

《西游记》前十四回是对唐僧、孙悟空出身经历的描写,《续西游记》前四回则主要是对灵虚子经历的描写。《西游记》中将唐僧师徒的取经的足迹串连起来,各个故事情节之间又多是因为唐僧饥饿或是唐僧肉而引来妖魔鬼怪,同时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的化斋和对师父救助的故事串连起来,其故事情节看似相连在一起,但实际上是断开的。而《续西游记》的写作手法与《西游记》并不相同。《续西游记》中将埋伏笔的写作手法贯穿在整部著作的始终,注重故事情节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使用明暗对应的相关线索来贯穿全书,从而使《续西游记》的创作更加新奇。《续西游记》中处于暗中的线索是:孙悟空遇到妖魔使用的机变之心;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遇到事情的混乱之心。前面的线索贯穿在整部作品当中,后面的线索将作品中不同的故事情节紧密的连接起来。而处于明中的线索:比丘僧到彼、优婆塞灵虚子保护唐僧师徒取得的真经回归东土;唐僧师徒取经回到东土历尽艰难险阻的过程。前者贯穿在整部作品当中,后者在故事情节中展现出来。《续西游记》中将这种埋伏笔的写作手法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这种写作手法加强了具体故事情节之间的联系。

作品评价

日本近世小说家曲亭马琴《続西游记国字评》:“《续西游记》最大的功绩在于否定‘机变’,否定杀生。……具有警世教诫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