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发射井是指供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垂直贮存、准备和实施发射的地下工程设施。是导弹发射阵地的主要样式。某些核潜艇的导弹垂直发射器也叫导弹发射井

战时导弹发射井是导弹武器藏身的地下隐蔽部,这一地下堡垒多用于洲际战略导弹,提供测试导弹、发射准备、发射导弹的技术设备、技术条件、环境保障条件。平时发射井是提供贮存、检测、维护保养导弹的良好环境,部分导弹发射井还要能承受原子弹爆炸后的核爆效应,当遭受对方的核袭击之后,处于地下井内的导弹安然无恙。

中文名

导弹发射井

外文名

missile launching silo

类别

工程设施

功用

供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垂直贮存

属于

导弹发射阵地的主要样式

位置

地下

定义

导弹发射井指供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垂直贮存、准备和实施发射的地下工程设施。是导弹发射阵地的主要样式。

发展简况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为提高陆基战略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有些国家将导弹发射阵地

导弹发射井

从地面转入地下。

1959年服役的美国“宇宙神”D洲际导弹起初竖立在地面发射,以后加筑了地面掩体,抗力仅0.014兆帕。

1961年服役的“宇宙神”E洲际导弹部署在地下掩体内,掩体上部与地表面齐平,掩体抗力为0.175兆帕,发射前仍要打开掩体盖、起竖导弹、加注推进剂,再点火发射。

1962年开始将“大力神”Ⅰ、“宇宙神”F洲际导弹部署在发射井内,垂直贮存、井口发射,发射井抗力为0.7兆帕。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由于导弹性能提高、地面设备简化、发射井建井技术比较成熟,导弹发射井得到发展。美国“大力神”Ⅱ、“民兵”Ⅰ、“民兵”Ⅱ和苏联SS-8洲际导弹全部部署在热发射井内,抗力提高到2.1兆帕,以后美国将“大力神”Ⅱ导弹发射井抗力又提高到3.87兆帕。

1967年为止,美国部署了1054个导弹发射井。

1972年,苏联部署了1530个导弹发射井。法国部署了18个中程导弹发射井。中国也部署了洲际导弹发射井。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美国和苏联对导弹发射井采取了综合抗核加固措施。

1979年9月为止,美国完成了1000个“民兵”导弹发射井的全面抗核加固,使发射井抗力由2.1兆帕提高到14兆帕,截止1988年底,将少量用于部署“和平卫士”导弹的发射井抗力提高到28兆帕;苏联将308个SS-18 导弹发射井的抗力提高到42兆帕。导弹发射井抗核加固措施主要有:增大井筒和井盖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和厚度,以加强对冲击波超压的防护;将导弹弹性悬吊在井内,将整个发射控制设备室放在减震平台上,将应急发电机和电池组悬挂在发射控制设备室的减震平台下面,以加强对地震波的防护;内井壁采用钢板进行整体屏蔽,发射井可靠接地,加固电路,选用加固的电子元件,设置高灵敏度电磁脉冲检测器和传感器,在电磁脉冲来到之前瞬时断开关键电路,以加强对电磁脉冲的防护;在井盖边沿设置碎片收集器,用来清除核爆炸后沉积在井盖上的碎片等,以加强对弹坑效应的防护。为了克服导弹发射井因位置固定而生存能力低的弱点,导弹发射井将向超加固和深地下发展。

分类

按发射方式分为井内贮存井口发射的发射井 (简称井口发射井) 和井内贮存井内发射的发射井(简称井内发射井);

井内发射井

可分为热发射发射井(简称热发射井)和冷发射发射井(简称冷发射井);热发射井按燃气排出的方法分为有排焰道的发射井和无排焰道的发射井;有排焰道的发射井可分为单排焰道、双排焰道、偏心排焰道、同心排焰道发射井。无排焰道热发射井有的利用导弹与井筒之间的环形空隙排焰,有的利用抑焰池或蓄焰池吸收燃气。

井口发射井

即将地下储存的导弹通过提升设备将其升至井口进行助推发射

组成

导弹发射井的组成和配备的设备取决于导弹的种类、发射方式和对抗力、抗震、抗核辐射、抗电磁脉冲等核爆炸效应的防护要求。

导弹发射井由井筒、设备室、井盖3部分组成。

井筒

是导弹发射井的工程主体,通常用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灌而成,也可用分段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管或金属管装配而成,或在多层同心钢圈之间浇灌混凝土制成。为防止水通过井筒渗透到井内,在井筒内壁或外壁设一层或几层防水材料,或在井筒外壁上设金属防水层。热发射井的井筒内表面还附有降低声振的消音层。

设备室

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井筒可建成一个整体,也可分开建筑,用管廊与井筒相连,用于安装专用技术设备和工程设备。专用技术设备包括导弹的装配、贮存、维护、测试、瞄准、发射控制、减震等设备,液体推进剂导弹发射井还有加注设备。为对导弹进行技术维护和发射准备,发射井内还设升降吊篮或多层工作台。不同的发射井还有不同的设备,例如井口发射井设提升装置;有的热发射井发射台下设有导流锥,燃气冲击导流锥后,沿排焰道或井壁与导弹之间的空隙排出井外;冷发射井设有专用弹射装置,将导弹弹射出井口后发动机点火。工程设备指保证导弹长期处于戒备状态、保持发射井内必要温度和湿度所需的设备,包括恒温、降湿、通风、给排水、电源设备等。

井盖

由防护盖和开启机构组成,用以保护井内导弹和设备。防护盖用碳钢或合金钢骨架、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制成。井盖有单扇和双扇两种。单扇井盖向井口一边滑动。双扇井盖向井口两边滑动或翻转。井盖的开启机构有机械式、液压式、气动式和爆炸式。

功能

固定式(即发射井),因为弹道导弹本身的技术特点和作战地位,即使是固定发射的弹道导弹也不可能摆在露天地里。因此,发射井成为陆基弹道导弹最初的唯一选择。概括起来发射井主要有三个作用:储存(含维护保养)、隐蔽(含防护)、发射(便于在短时间内完成发射作业)。

储存

导弹兵器本身就是由一系列精密设备组成的,弹道导弹的储存并不简单。作为一种战略兵器,服役的弹道导弹在多数时间里都处于“值班”状态。因此,发射井不仅仅是一个储存的坑道或“井”。导弹在“井”内不仅要完成“值班”任务,还应可以完成绝大部分的维护和测试内容。比如,某些固体燃料的导弹还需要定期在井(洞)内完成“翻身”的动作。因为,长时间的静止储存会造成发射药药柱变形,影响精度。具体维护方式主要有,整体维护和分段维护。

因此,发射井至少应包含:相关的机械(起重、移动)系统;环境(温度、湿度)维持系统;信息传输处理系统;机械和电气测试系统;值班和生活保障系统;动力(电源)系统等。

隐蔽

几乎所有国家的发射井都是禁止外人参观的,这点很容易理解。因此,绝大多数发射井的具体位置都是不公开的,这也很容易理解。隐蔽的目的是防止外力破坏,对导弹发射井而言,极限外力的破坏不是常见的TNT能造成的,而是直接的核攻击——即直接被核弹命中(或近距离命中)。发射井在核攻击环境下的生存概率是备受关注的。目前存在不同的概率计算方式,有计算显示认为,发射井在核攻击下的生存概率仅约9%!有计算公式显示,攻击精度每提高10倍,目标抗毁能力至少需要提高100倍才能与之抗衡。目前已知的国外多数发射井的抗核暴效应超压值约15~20兆帕。资料显示,美俄弹道导弹的原概率偏差均已达到百米级(100M内),算起来目标防护抗压能力应达到近300兆帕。不知大家是否了解,300兆帕已是现代工程材料的极限。因此,有分析说,当导弹精度高于100M时,再提高发射井的抗压强度已无实际意义。

因此,普通地下井的生存能力并不令人满意。美俄之所以仍保留地下发射井,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经费原因;二是现有型号的起飞质量仍显过大,尚难以以其他方式实现陆地机动。

为改善发射井的防护能力

,除去通常的工程措施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反向思维方式:即——密集部署。记得2004年美军曾透露过阿拉斯加一空军基地附近的密集部署情况,在一个有限的开阔区域内竟然紧密的部署了5枚导弹(井)。其原理依据是:核弹头之间的毁伤半径远大于对发射井的毁伤半径。这种方式的理由是,要摧毁密集部署的发射井(前提是发射井防护强度达到相应等级,如果防护等级过低,一枚大当量弹头可能会同时摧毁几个井),必须安排与部署密度相对应的多弹头攻击。而先到达引爆的核弹,会使后续的核弹产生偏差,其核效应产生的射线和电磁脉冲有可能破坏后续核弹的电子设备或核材料,甚至可能使后续的弹头失效进而不能引爆成为哑弹。

发射.

不同的导弹有各自的预警和反应时间。简单的说,导弹只要及时出井并脱离对方核弹的破坏效应区,发射井即完成了使命,这时是否被直接命中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此,弹道导弹的戒备等级和反应时间似乎非常重要。冷战期间美苏之间也确实尝试过这种相互戒备的方式。美苏之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过渡依赖预警系统,使双方从预警到发射值班的整个系统经常处于极度紧张敏感的状态。冷战其间曾多次出现过危险的虚警险情,多次险些造成错误的一系列行动。简单的说,尽管发射井在高精度的核攻击面前显得有些脆弱,但由于经济和具体技术的原因,发射井方式仍是弹道导弹的重要选择。发射井的工程防护强度,不仅仅取决于工程措施,还取决于地质情况。而地质和岩层本身的材质强度往往更胜于工程措施。一般的讲,发射井一旦被命中(或近距离命中),根据被破坏程度需要经过相应的紧急工程补救后才能使用(经过较短的过程方可完成)。

尽管发射井造价昂贵,但比较起来发射井方式仍是各种陆基发射方式中最“廉价”的。也有的国家设想多枚导弹共用一个发射井,这实际上是以减少“值班”导弹数量为代价的,存储的后备导弹能否在核攻击时派上用场存在很大疑问。

问题

鉴于发射井本身的特点和弊端,随着导弹技术的进步,移动发射方式成为又一种陆基发射的主要方式。其实,移动发射的过程比发射井还要复杂,成本更高,具体问题也更多些。

安全措施

导弹发射井壁包括5层:导弹发射筒、特种钢板层、特种水泥层、钒土层、特种水泥层。根据导弹型号不同,井壁厚度一般可达到2-5米。发射井盖的可靠性应能保证抗击百万吨级以上核弹的非直接命中,并能顺利打开实施导弹发射。前苏联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建设初期,发射井井盖重量达100吨以上,以横向牵引方式打开,即在井口两侧各安装有两条导轨。

打开时,通过牵引装置将井盖沿导轨向两侧拉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核武器及常规武器的精度不断提高,使"定点"打击成为可能,上述武器直接命中发射井的概率也不断提高。许多军事专家对这种打开方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导轨及其牵引装置很容易在遭到打击时被毁,甚至一般常规武器都可将其毁坏,导致井盖无法打开。因此,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前苏联对井盖进行了改造,采用垂直方式打开:井盖一端由铰链固定,井盖底下两侧安装两个液压千斤顶和两个固体火药蓄力器。平时,在进行导弹装填、燃料加注和导弹维护时利用千斤顶,战时或导弹发射时,利用固体火药蓄力器只需7-9秒就能打开,打开角度为105度。这样,井盖既可对导弹进行防护,也保护了打开装置,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

警戒工作

美国的导弹发射井通常分散在发射基地周围十分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一个导弹发射井内必须至少安排10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6名警卫,一位发射井管理者、一名厨师和一个由两人组成的发射小组,负责发射10枚“民兵Ⅲ”导弹。别看发射井的工作人员少,但涉及单位很多。按照美国防部的规定,发射井

导弹发射井

必须实施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安全警卫。这对第91安全部队的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按照第91安全部队的工作程序,每个警卫人员一次执行任务的期限为4天,接下来是3天的轮休,第四天接受训练,然后进入新一轮的任务周期,被部署到不同的发射井执行任务。“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到过许多不同的地点,”军士长彼特·哈特说。据介绍,长时间在同一地点负责警卫的人员容易产生懈怠,而导弹保护工作则不容出现任何疏忽,轮换部署的做法恰恰能避免这一点,而且不停地轮换地点,也能给人员带来新鲜感,从而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但这同时也带来了问题,由于轮休制度的存在,造成部队的人手十分紧张。

由于导弹发射时震动的非常剧烈,整个控制室都安装在一组巨型弹簧装置上,这组弹簧由6个巨大的复式弹簧组成,每个弹簧的直径都有50多公分。根据规定,控制室内任何时候都必须有两人共同值班,执行发射任务时,必须两人的钥匙同时拧动,才能启动控制设备。

博物馆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第二大城市图森附近32公里的编号为390的“大力神洲际战略导弹”发射井。在冷战时期是美国绝密的军事基地,但后来根据美苏协议拆除销毁。全美在60、70年代共在3个内陆州建了54个发射井,如今保留的这唯一发射井在1994年被美国内政部命名为“国家历史遗迹”,2003年才以“导弹

导弹发射井

博物馆”的名义对外开放供人参观,2004年来这里的观众约有5万人左右。

导弹发射场多建在山区,周围有群山怀抱,外人很难发现和靠近。战略导弹发射井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整个发射装置全部由液压系统操纵,共重760吨。发射场地面设备有10多台,周围有4座天线,其中一个巨大的圆型天线可接受全球的无线通讯信号,而一个10米左右高的立式天线,可在短时间内升高到200多米。

在冷战高峰时期,54个导弹发射井每天24小时都处于待发射状态。发射场方圆几公里范围内都是军事禁区,每个禁区内连警卫在内才有7至8名军事人员值班。如今冷战结束了,发射场变成了博物馆,穿军装的战斗人员也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所取代。如今博物馆的导游由100多位退休的义工担任。这些导游日复一日地向游客重复讲述过去曾发生过的事情。当他们说到每个发射井造价830万美元,一枚洲际导弹价值220万美元,用今天的美元币值来换算,相当于如今的1亿美元1枚导弹,而如此昂贵的武器和发射井都只能使用一次时,无不感慨当年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耗费了人类多少宝贵的资源。

这些战略导弹在历史上都发挥过战略威慑作用,幸亏大国之间有了对话机制,才解除了能毁灭地球的冷战威胁,这个导弹发射井保留下来,并建成博物馆对外开放,就是要教育后人不要忘记人类发展史上曾有过的冷战对峙那段难忘的历史。

豪宅

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的冷战时期,美国政府修建了数以百计的宇宙神F洲际导弹发射井,用于应对至今也没有发生的外来袭击,而每个这样的发射井却花费了1800万美元。今天,大多数的发射井都已被废弃,被雨水灌满,只能用来作为政府奢侈浪费以及冷战时代的一个象征。而今,由于两位美国人的努力,位于阿地伦德克州立公园附近的一个发射井重新焕发了生机。它被改造成了一个拥有私人机场的奢华别墅。

这栋由导弹发射井改造的别墅包含20英亩的人工庭院,森林和小径,另外的85英亩也可以利用。在地上,它拥有飞机库,宽敞的带有壁炉的起居室以及环绕四周的走廊;有一个楼梯可以从起居室通往地下室,也就是以前是导弹控制室,如今被改造成了一个两层共2300平方英尺的地下建筑,拥有三个卧室,两个浴室,开阔的活动空间以及一个在楼梯旁边的厨房。

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射井,电力供应,电话服务,现代的照明设施和自然光照明一应俱全。专门设计的通风设施完全可以应对日常生活甚至是核弹袭击时的紧急情况。宽敞的导弹发射井隧道大门可以开启20000平方英尺的可用空间。这是一个完美的逃离喧嚣生活的宁静之所,直达公路,气候控制系统足以应对核弹袭击。导弹发射井的气温控制系统将温度控制在大约58华氏度,整个矿井钢铁结构的巨大悬挂结构可以吸收核弹袭击的冲击。环境保护部门去年夏天对四周做了严格的检验,挖了五口井之后,没有发现水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