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

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三月十四日,在东都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此经,由武则天亲受笔削,圣历二年十月八日于佛授记寺完成全经。[1]

已经且完备的《华严经》,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在唐武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于东都大内遍空寺译出,具三十九品共八十卷,四万五千偈颂,史称“新译”或“唐译”。后期的清凉国师、李通玄长者都是依据此八十卷《华严经》而作疏钞与合论的。

经文目录

从整体看,八十卷的《华严经》已具备序分(卷1到卷5,世主妙严品)、正宗分(卷6到卷61中,共55卷半。如来现相品到入法界品初。)与流通分(卷61末到卷80,共19卷半。三十九品八十卷《华严经》在品目上分为七处九会,具体情况如下:

会次

品卷

处所地点

备注

第一会6品11卷菩提道场人间三处之一
第二会6品4卷普光明殿人间三处之二
第三会6品3卷忉利天天上四处之一
第四会4品3卷(第19~22品)夜摩天天上四处之二
第五会3品12卷(第23~25品)兜率陀天天上四处之三
展开表格

人物介绍

实叉难陀(652~710),意译学喜、喜学,唐于阗国译经三藏,精通大小二乘。证圣元年(695),实叉难陀持梵本《华严经》来到东都洛阳,奉武后命,与菩提流志、义净等人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此经,即新译《华严经》八十卷。此外,实叉难陀又译成《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经》等十九部,一○七卷。长安四年归国,后经再三迎请,遂于中宗景龙二年再度来华,不久患病,景云元年十月示寂。荼毗之后,其舌不坏,门人送其灵骨及舌返回于阗,起塔供养;后人于荼毗处建七重塔,称华严三藏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