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塘,又名頔塘。为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水运、灌溉的功能。始建于晋代,位于湖州境内,至南浔镇,历代多有维护、疏浚,是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州市东门二里桥向东迤逦,经升山、塘南、晟舍、苕南、东迁各乡至南浔镇。

中文名

荻塘

外文名

Ditang

景点类别

历史遗迹

地理位置

湖州市东门

景区等级

文物保护单位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外文名称

Ditang

别名

頔塘

荻塘概述

荻塘,又名頔塘。位于湖州市东门二里桥向东迤逦,经升山、塘南、晟舍、苕南、东迁各乡至南浔镇。东达江苏平望莺月豆湖与京杭大运河会合,流入黄浦江。其流来自苕溪之水,故又与流经德清县东部的苏杭古运河联通。本市境内全长33公里,河宽80—100米。湖、嘉、苏、沪公路紧沿其塘北岸而过。塘两侧荡漾如列星,阡陌交错,桑林遍野,盛产鱼米蚕丝。是湖州市与嘉兴、苏州、上海等地水路交通之主要航道。此塘有“中国的小莱茵河”之称。

历史沿革

荻塘,系西晋(265—316)吴兴太守殷康所开,筑堤岸,障西来诸水之横流,导往来之通道,旁溉田千顷。因沿塘丛生芦荻,故名荻塘。“在城者谓之横塘,城外谓之荻塘”。塘经历代修治,其中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动员民工大规模修筑,民怀其德,把“荻”字改为“頔”字(两字同音),故名頔塘,以作纪念。明万历十六至十七年(1588—1589)乌程知县杨应聘又化了两年时间,组织民众整修;三十六年(1608)湖州知府陈幼学以青石修筑堤岸“尢资坚固”,塘岸面貌大为改观,为水利建设一壮举。清雍六年(1728)湖州知府唐绍祖重修。

辛亥革命后,民国12至17年(1923—1928)亦增修过一次。南浔富商庞莱臣提议:全用石不如兼用水泥黏且固,石不必远求,近可取诸升山。众议赞同。遂成立塘工董事会。塘岸砌石用水泥嵌缝,使水利工程“泥石交融,固粘不解。”塘岸上都用水泥压栏石,使塘岸坚固,塘路整齐。在这次修筑中,塘岸两边的广大群众和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出了重大贡献。修筑工程,根据碑文记载共化银二十八万四千七百余元,大部分由浔湖商界和群众资助,其中南浔庞氏、张氏、刘氏各捐助三万元。为褒扬此举,民国18年(1929)在今晟舍乡旧馆建立了頔塘碑亭。亭中立《重建吴兴城东頔塘记》碑石,高约3.5米,宽1米,石碑正面刻碑文,北面列捐款单位、姓名、金额、收支等。现此碑石砌在亭的北墙之内。

解放以来,经省、市(县)人民政府拨款,由市(县)航管部门组织航道工程队伍,多次分段进行了整治、疏浚。1969年旧馆一段挖去土方10万以上;1975至1989年又挖去土方49.2万多。整修了北岸石塘岸,在南岸加了水泥砌石护岸。新建拆建了八里店、升山、红旗、三济、东迁、建设、浔溪、南浔等8座跨河钢盘水泥大桥。先后用于修塘、建桥的经费共达2000万元。使古老的荻塘面貌为之一新,焕发了青春。昔时的“荻塘帆影”为吴兴十景之一。

文保单位

明韩奕《湖州道中》诗云:

百里溪流见底清。

苕花苹叶雨新晴。

南浔贾客舟中市。

四塞人家水上耕。

岸转青山红树近。

湖摇碧浪白鸥明。

棹歌谁唱湾湾月。

彷佛吴侬子夜声。

今日的荻塘,在这各碧玉长带上,轮声日夜鸣,船队长龙行,两岸鱼米乡,蚕桑更茂盛。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泛舟荻塘,目不暇接,成为旅游之佳处。六十年代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曾在此拍外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建设和航运事业的发展,古老的荻塘正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1989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荻塘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