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大型历史电视剧。由马骁执导,罗嘉良、唐国强、杜雨露、于小慧及杜剑领衔主演。

该剧讲述了建文帝为巩固皇权削蕃,历经“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定都北京,国家迅速复兴强盛。为“示天国德威”,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与邦国的商贸与文化的交流。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曾多次遭到部分官员的反对,虽在海上遭遇海盗的攻击,历经诸多磨难。在最后一次的航行中,郑和想要越过“风暴角”,从海上去寻找大西洋和欧洲陆地。他不顾朝廷阻止,率船队主力试图穿越大西洋。

2009年3月在央视八套播出。

中文名

郑和下西洋

集数

59集

出品公司

中央电视台

单集长度

45分钟

类型

历史,航海

在线播放平台

优酷,土豆

首播平台

央视八套

主演

罗嘉良

首播时间

2009年3月25日

制片地区

中国内地

出品时间

2006年

发行公司

CCTV

编剧

朱苏进

导演

马骁

剧情简介

大明洪武年间,少年马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分到燕王府当随从。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更是开阔了胸襟。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马和逐步成长起来,其良好的素质,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皇长孙朱允炆君临天下,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为了生存,朱棣被迫装疯,饱受屈辱。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展开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战争中,马和与姚广孝、张玉等人一样功勋卓著,尤其在郑村坝一役,他奋勇救朱棣于危难,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

朱棣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

永乐三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郑和宝船带领着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盛世,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京杭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下西洋剧照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船队归来时,朱棣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他的目光不再是停留在“宣扬国威”或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是决心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支撑起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航海事业。这样一来,从皇上到百姓的观念都已转变,使商品经济的萌芽加快发生了。那个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实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随着郑和船队走向海外世界,这位君王不仅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且,一心想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亚非大陆。在此基础上,朱棣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其中之一即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新的京城,包括今天的故宫,基本上还是明初打下的基础。

朱棣让郑和在与西洋诸国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不恃强凌弱。经济上则厚往薄来,给予各国诸多好处,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在当时的世界上,大明船队很好的发挥了一个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的作用。郑和在此期间,率领船队在马六甲和忽鲁谟斯等国建立了货栈,与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广泛展开贸易。锡兰国篡位者亚烈苦奈儿背信弃义,想劫持大明船队,郑和出于无奈被迫还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古知兵非 好战”的信条,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徐皇后的病逝,使朱棣伤心欲绝。好在大明船队再次航海归来,特别是郑和将桀骜不逊的亚烈苦奈儿押来大明,听候皇上裁决其生死时,朱棣以中华文明来处置此案,最终感化了这个凶暴的国王。郑和越是走向未知,朱棣就越激起万丈雄心。他不满足于已知领域,想让郑和把船队带到更远,去穷尽整个世界。就在这时,发生了北京故宫三大殿遭雷击被毁事件,有人趁机攻击下西洋花费上千万两白银,并指责郑和有贪污之嫌,及他拥兵自重,在海外另有所图,这让朱棣起了疑心。

姚广孝以年迈之躯,向朱棣陈述自己的看法,多国使者对郑和及船队的肯定,尤其永乐朝和海外这些国家友好往来的铁一般事实,让朱棣又一次猛醒过来,他排斥了种种攻击,重新让郑和回到船队,踏上了遥远的非洲东岸之行。此次,郑和率船队完成了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历史性跨越,与非洲各国建立起牢固的友好关系。朱棣多次亲自率兵征讨漠北,解除了北方最后的军事威胁。此时,实现了大明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的完整管辖,奠定了中华民族宽阔的疆域版图。在凯旋途中,他病情加重。临死前,他仍然牵挂着身在海外的郑和船队。

郑和船队返航归来,朱棣已病逝于漠北返程途中。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果然马上重施海禁。朱高炽放出了一直反对下西洋的户部尚书夏原吉,罢撤下西洋的一切活动。郑和改职为南京守备,带领船队官兵负责修建大报恩寺。期间,郑和被人视做祸国殃民的“国贼”,特别是他从海外带入的新奇见解与知识,更为传统观念所不容!珍贵无比的《航海日记》,也被当做妖言罪证焚毁,水师与海船尽遭裁撤。凶险莫测的命运,令郑和痛苦欲绝,他深感“帝王不可信,亲人不可期,荣辱不可计”,欲饮恨自尽。

这时,朱高炽却突然病逝,年轻的朱瞻基即位。宣德帝发现祖父永乐朝轰轰烈烈的朝贡贸易,已经销声匿迹,前来谨见中国皇帝的外国使臣也大大减少,并且海上又开始不宁静了。他领悟到下西洋的重要之所在,力图恢复朱棣时代的鼎盛,于是下旨重用已经六十多岁的郑和,让他和王景弘一道,继续接掌宝船队,重建水师,再度巡洋。

宣德六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人,开始了第七次下西洋。这是郑和最后一次出洋。他访问了二十多个国家,让各国重新看到了明王朝的威望,恢复和建立了相互友好关系和贸易。这次航程,郑和感到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他想率领船队访遍西洋诸国,便分出若干船队,由副使们分头率领,到一些国家去宣诏和贸易。

最后的航行中,郑和的愿望是要越过“风暴角”,从海上去寻找大西洋和欧洲陆地。他不顾朝廷命令,率船队主力驰入南半球,他试图穿越新大洋,接触神秘的西方世界。但是,在距好望角近在咫尺的地方,郑和被朝廷力阻回国。他已经快油枯灯尽,终于病逝于归途。

分集剧情

共59集01-0506-1011-1516-2021-2526-3031-3536-4041-4546-5051-5556-59第1集15世纪初,中国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航海时代,将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播到亚非30多个国家,完成这一伟大创造的人,是明朝的郑和,站在他身后的是永乐皇帝朱棣。1433年,正当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完成之时,反对者借机捣乱。郑和不甘认命,想在有生之年再现先帝朱棣的宏愿。但当朝皇帝朱瞻基也下旨让船队返航。时光倒回郑和的少年时代。1381年,铁平将军奉洪武皇帝之令,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遴选农家少年进宫为太监。少年马和被抓,企图逃生,未获成功,且遭车拖惩罚。漠北,年青的燕王朱棣率兵征讨前元残部,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为保持边疆和平,朱棣单枪匹马来到敌军阵前,晓之以情,动之以礼,不战而屈人之兵,说服太尉阿里不花归降明朝。这时,报信人送来消息,其母马皇后病故。马和大难不死,被阉割成太监。在马皇后的灵堂前,当朝红人方孝孺、齐泰质问朱棣,为何远在漠北,却如此之快来到南京。奇僧道衍(姚广孝)机敏相助,帮助朱棣摆脱了困境。第2集朱棣按捺不住,又派心腹南轩公、张玉寻找姚广孝。皇上赏赐燕王遴选来的小太监,燕王妃惟独看中了少年老成,宠辱不惊的少年马和。姚广孝与朱棣见面,两个胸怀天下的英雄惺惺相惜。朱棣守边北平,豪气万丈,更对海禁等国策持不同看法。这让姚广孝慧眼识英雄,他甘愿出山相助。徐王妃回到北平燕王府,马和以其聪明机智一眼被朱棣看上,从此留在身边。为节制朱棣,皇上派胡诚到北平任布政使。朱棣对父皇与太子党的用心难以猜测。南轩公教王子朱高炽、朱高煦识天相。两位王子都心不在焉,侍立一旁的马和反倒专心致志地听南轩公讲述星座知识。姚广孝来到北平,即成为朱棣的军师。今天,朱棣到玉明寺拜见和尚,坦诚对新来的布政使有疑,而姚广孝倒认为这是福不是祸。朱棣听从姚广孝的计谋,采取宽容的做法,竭力保护部属不受“胡惟庸、兰玉”两案的牵连,顺手将那些桀骜不逊的将领们收归旗下。正当燕王为受到皇上的嘉赏而高兴之时,又传来圣旨,要将其属下南轩公调京,另有任用。朱棣知晓这是东宫出的主意,要挖他的能人。二王子朱高煦想教训胡诚惹出大祸,反而嫁祸马和。徐王妃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利用此机会整顿家风。马和勇于冒死救主,忠心不二的精神,得到朱棣与徐王妃的奖赏。第3集徐王妃收留罪将之女宋莲芯为义女。姚广孝对马和一番教训,甚为赏识,当面向燕王要人,收此子为徒。这是一堂人生之课,姚广孝告诫马和,宦官不但要做人,而且要做个人上之人。朱棣同王妃正在谈论岳父徐达的近况,小姨子徐妙锦赶来告知父亲已归天了。妙锦痛斥皇上加害于其父,也迁怒朱棣。八年后的马和,已锻炼成材,成为燕王的心腹。朱棣此次进京,因坚持自己的主张要造大船,建水师,还要到海上去打倭寇。表面上得到皇帝的赞扬,赐他一本《祖训录》,实际意思是警示祖宗之法不可改。燕王失宠了。马和告诉宋莲芯天方是一个神住的地方。他一直有个信念,长大一定要像父祖那样去海外看看。徐达死后,朱棣执仗北方军务。军营有人闹事,朱棣要处理为首者,姚广孝认为稳则消灾,激能生变。紧要关头,朱棣忍痛拿自己的爱将张玉开刀,在众将面前树起权威,让三十万将士同舟共济,如同一体。第4集齐泰等上书,奏请削藩,朱棣、姚广孝分析皇上的态度认为尚在权衡利弊。家丁刘业报告马和与宋莲芯偷情,接着便传来莲芯跳井的消息。姚广孝提议杀了小人刘业。太子朱标病逝,朱棣悲痛不已。朱棣在灵堂里与马和聊天,问他有朝一日想不想去天方朝圣,马和做了肯定的回答。面对突然变故,几位将军急于要见朱棣,可都被打发走了。马和把燕王的情况告诉师父,姚广孝认为火候没到,务必给下一剂猛药。胡诚认为朱棣有叛逆之心,琢磨如何为东宫立下首功。朱棣向姚广孝讨教以静制动的办法。姚广孝要殿下即刻进京面见圣上,请辞军权,放弃燕地。主动领取禁海事务,修建海边卫所,以燕地赌天下。胡诚接到太子党的密件,要他将北平的情况三日一报。第5集秦王、晋王密约燕王共同反对太子党。朱棣一时不知如何才好。幕僚禀报朱棣收下二王密信。胡诚一心想要巴结东宫,便提前进京。姚广孝告诉朱棣,燕王府的白布是他让送的;调集大军、替换将校,也是他授意张玉干的!他想做的就是代天行道,想要的正是一位敢于进取、敢于开创的盛世君王。他希望燕王当机立断,早下决心,争取太子之位。马和也劝燕王千万不能坐以待毙。这些建议,皆遭燕王否决。宁王派人送给燕王两百斤茯苓。朱棣感到意味无穷。胡诚拜见皇长孙朱允炆,出卖了朱棣,并得知天机。齐泰要胡诚回北平后,透露假情给朱棣:说皇上已秘密立储,此人就是燕王。马和去见师父,告诉姚广孝圣旨已下,这一定跟立储有关。姚广孝断定,储君必然不是燕王。皇上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储君之位已定。胡诚要求普天同庆,家家户户必须放鞭炮,挂灯笼。燕王府的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与胡诚的手下闹起纠纷,马和只得出面调解。继续查看06-10集

[以上资料参考]

角色介绍

郑和
演员罗嘉良配音
12岁的郑和被净身送往京城,燕王朱棣举兵用武力夺得皇权。郑和成为朱棣的得力助手,并将朱棣下西洋的构思变为现实:消灭海盗陈祖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想穿越大西洋,但因航线有误等原因最终失败。
朱棣
演员唐国强配音
朱棣开元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他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
道衍
演员杜雨露配音
本名姚广孝,元至正十二年出家为僧,法名道衍,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
展开全部

[以上资料参考[1]]

幕后制作

幕后花絮

1.罗嘉良称由于这部戏是在北京、海南拍摄,一个冷一个热气候差异很大,而且拍摄周期很紧,导演要求盒饭必须在3分钟之内吃完,然后就接着拍。

郑和下西洋剧照

2.其中有一场是拍唐国强扮演的永乐帝跳下水抓鱼的戏,从水池子上来的时候唐国强的脸都是青紫的,而到了海南又酷热难耐。

3.这次在《郑和下西洋》中,是唐国强第33次饰演皇帝了。[3]

4.有一次在横店明清宫苑拍朱棣醉酒杀人的戏,拍摄前马骁找到唐国强,告诉他可以让化妆师化成醉酒的样子。但唐国强认为这样不真实,于是让助理临时去横店好乐多超市买来一瓶二锅头,喝了半瓶,等酒劲上来后才开始拍摄。

穿帮镜头

1.郑和在对建文帝汇报胡诚的恶行时,建文帝身后大殿的匾额上赫然是一行汉字和一行满文。

2.剧中,道衍大师说“当年太祖仓促立朱允炆为太子”,太祖指的是朱元璋,朱允炆是他的孙子,称为太子,可差着辈份呢。[4]

创作背景

该剧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特别拍摄的,《郑和下西洋》自1999年开始筹划,到2009年正式播出足足10年时间,真是“十年磨一剑”。

拍摄过程

该剧的前期摄制达7个多月,从北京、河北、无锡、横店一直拍到海南岛。

该剧先后辗转北京、无锡、琼海等地进行拍摄,海戏部分主要在琼海完成,在文昌市会文镇新村海滩进行了部分外景拍摄任务。

为重现郑和航海之旅,剧组在海南琼海一个三面临海的海域,搭了一艘75米长、28米宽的大船,在海湾实地拍摄。[2]

播出信息

播出时间

播出平台

2009年3月25日央视八套 

作品评价

剧中并未仅仅将故事起点定位于航海史上的“第一次下西洋”,而是将叙事的时间原点与意义原点错位,将1381年少年郑和被遴选进宫作为故事的起点,写了燕王征讨漠北、建文削藩、靖难之役等重大历史事件,既增强了此剧历史厚重感,也透出一种“最是无情帝王家”的历史沧桑感。该剧人物设置合理,人物性格鲜明。《郑和下西洋》高明之处就在于无论多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设置始终以郑和为轴。即使其他人物的“戏份”远远多于郑和,但是,起到“穿针引线”的关键行动角色始终是郑和。郑和的每一步行动都与重大历史相勾连,也处理好了“朱棣”这一个极易喧宾夺主的人物戏份。(人民网评)[3]

郑和下西洋剧照

《郑和下西洋》以郑和的成长过程为主线,描写了1405年至1433年大明船队七下西洋,把中华文化传遍亚非各地的故事。同时,也突出了永乐皇帝朱棣为何起兵靖难,并决策派出大明船队巡视世界的背景。剧中场景制作场面与景象都非常逼真。剧中不仅再现了明朝的航海技术,还包括郑和船队如何穿越印度洋,如何闯过大洋上的狂风暴雨,还有打击海盗的激烈海战场面。(网易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