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度(1821年-1887年),汉族,湖南平江县人。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清朝大臣,学者。

生于道光元年(1821)。4岁丧父。18岁中秀才。二十三年以举人官黔阳县教谕。著有《国朝先正事略》60卷、《天岳山馆文钞》40卷、《天岳山馆诗集》12卷、《四书广义》64卷、《国朝彤史略》10卷、《名贤遗事录》2卷、《南岳志》26卷等。其中《国朝先正事略》,荟萃清朝一代有关文献材料,尤为巨著。还主纂同治《平江县志》,《湖南通志》。光绪13年升任贵州布政使,同年九月廿七日(1887年11月12日)病逝任内。

中文名

李元度

别名

天岳山樵

性别

出生日期

道光元年(1821)

去世日期

1887-11-12

籍贯

湖南平江县

祖籍

平江县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湖南

职业

学者

所处时代

清朝

代表作品

国朝先正事略

人物生平

屡试不第

清末,平江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才子,屡试不第而投笔从戎,终成著作等身的儒将,他就是李元度。

李元度(1820-1887),字次青,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今平江县爽口乡沙塅村人。四岁丧父,靠母亲纺织换钱供他上学。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但以后他6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未中第。

投笔从戎

咸丰三年(1853年),已经三十三岁的李元度投笔从戎,加入曾国藩湘军,充当幕僚,协助曾“辟佐戎机,调理营务”,深得曾氏赏识。曾国藩保举李为候选知县、加内阁中书衔;后又保举同知衔,赏戴花翎。江西湖口之战以后,李元度便由军中文员改为将领。咸丰八年(1858年),李元度带领一支700人的部队,固守江西玉山、广丰两城,为湘军攻占江西全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辅佐作用。加上,李在湖南靖港、江西湖口期间,曾经两救曾国藩,曾国藩力替李元度上奏请赏,获得道员记名,加按察使衔,赐号色尔固楞巴图鲁之赏。两年后补授浙江温处道道员,不久,调任安徽徽宁太广道员,加布政使衔。任上,李元度奉曾国藩之命率部抵徽州,因兵力悬殊,徽州失守。曾国藩为掩饰“筹划未密”之过错,具奏参劾李元度,李被革职。咸丰十一年十月,李戴罪立功,官复原职。先后任贵州按察使、布政使。任内,他剪巨恶,劾墨吏,兴蚕桑,设矿局,励精图治,深得民心。当年死于贵州任上。

曾国藩虽曾参劾李元度,并说李元度“帷战阵非其所长”,但在晚年又曾有所自省、悔悟:“(李元度)虽治军无效,而不失为贤者。”在《国朝先正事略》序言中更有中肯的评价:“次青提兵四省,屡蹶仍振,所谓贞固者非耶;发愤著书,鸿编立就,亦云勇猛矣。”

应召入幕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李元度应召入幕。后随军陷武昌、汉阳。五年,曾国藩于湖口、九江战败,退守南昌,他返湘募平江勇一军赴援。八年七月领兵700人防守江西玉山,与太平军激战获胜,加按察使衔。咸丰十年八月,李元度受命防守徽州(今安徽歙县),为太平军侍王李世贤攻克,因被革职拿问。旋以浙江巡抚王有龄疏调,又回籍募勇8000援浙,号“安越军”,由平江、通城追击忠王李秀成军至瑞州(今江西高安),起复原官,加布政使衔。次年九月领兵入浙,与左宗棠败李世贤部于江山、常山,授浙江盐运使,升按察使。不久,曾国藩以其前有徽州失守获咎、不候审讯等情加以弹劾,奉旨发往军台效力。后经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等联名奏保,得免遣戍,放归乡里。

失守徽州

李元度失守徽州后,曾国藩怒其守城不力,又推卸责任,于咸丰十年九月十六日上《周天受等宁国殉节请恤及参革徽州失职人员折》,斥李元度“人心并无悔祻之意”,建议朝廷“革职拿问”。咸丰十一年末,李元度受浙江巡抚王有龄邀请,前往浙江剿匪。但救援未到,王有龄城破自尽殉国,李元度逗留在赣浙交界的广信、衢州一带。之前经过义宁、奉新、瑞州等地时,太平军未战而自行撤退,李元度一概奏报克复。因此,不仅此前徽州失守的革职处理被取消,还加赏布政使衔。曾国藩对其不满,于同治元年春再次参劾李元度,说他“前既负臣,后又负王有龄。法有难宽,情亦难恕”。三个月后,又在参劾陈由立、郑魁士的折子里,再次参劾李元度。但之后曾国藩念起李元度曾在危急时刻帮助过自己,觉得自己对其太过分了,于是致函调查李元度的左宗棠,又为李求情。在同治三年八月十三日的一份密折中,亦为李元度求情,“追思昔年患难与共之人,其存者惟李元度抱向隅之感……臣均对之有愧”。八月二十一日,朝廷令左宗棠复查李元度案。左宗棠的调查结果和建议令曾国藩大吃一惊。左宗棠在奏折中说“李元度由平江、通城尾贼而来,于贼去之后,居复城之功,实近无耻……此罪之可议者一也”,“革职后,奉旨交臣差使,当浙事危险之时,心怀拂郁,不顾大局如此,此罪之可议者二也”。同时左宗棠还对曾国藩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予以批判,“(曾国藩)所陈奏者,臣僚情义之私,非国家刑赏之公”。同治四年正月,朝廷判李元度发往军台效力。判决下达后,李鸿章牵头,沈葆桢、彭玉麟、鲍超等人联名上折为李求情,说其有老母需赡养,“菽水之养,托付伊谁?”,“计荷戈赴戍之日,即倚闾永诀之时”;同时表示李元度“后此虽有可议之罪,前此究有不可掩之功”。朝廷二审,免去充军之罚,代以罚款了结。

重被起用

同治初,贵州苗民、教军与号军举旗反清,李元度重被起用。同治五年(1866)三月,率新募平江兵勇2000人,随各路进入贵州。两年之间,攻陷苗、号军村寨900余座。事平,授云南按察使。旋开缺回籍。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后,李元度应彭玉麟之邀,赴广东办理防务,建议堵塞虎门海口。十一年六月,补贵州按察使。疏陈筹防筹饷之策,主张改江南漕运为折色;仿洋法修筑炮台;福建巡抚专驻台湾,以防法、日等国逞凶;将湖北、广东、云南三省与总督同城之巡抚裁撤;在国外华侨寄居地方,设立公使或领事等。

十三年,李元度迁贵州布政使。同年九月二十七日(1887年11月12日)卒于官。

史籍记载

清史稿

李元度传

李元度,字次青,湖南平江人。以举人官黔阳教谕。曾国籓在籍治团练,元度上书数千言言兵事,国籓壮之,招入幕后。咸丰五年,国籓移军江西,令元度募勇三千屯湖口。六年,移屯抚州,偕江军林源恩合防。与贼相持久之,饷绌,分军克宜黄、崇仁;而贼自景德来援,抚州贼出攻江军营,林源恩死之。元度突围出,移屯贵溪,防广信。七年,贼二万来袭玉山,守卒仅七百人,元度迎战,断贼浮梁,贼以步队缀军,骑贼趋上游跐水渡。乃回城拒守,被攻两昼夜,元度立埤堄间,弹中左颊。贼忽罢攻,钲铙杂作,知其穴地道,乃掘壕以防,伺其穿隧及壕殪之。贼技穷引去,伏兵邀击,安仁、弋阳、广信皆平。元度先已累擢知府,以道员记名,至是加按察使衔,赐号色尔固楞巴图鲁。八年,率所部平江军援浙江,败贼玉山子午口。会克常山、江山,授浙江温处道。

十年,曾国籓督师皖南,调元度安徽宁池太道,防徽州。至甫三日,贼由旌德纠合土匪散军入绩溪丛山关。遣同知童梅华、都司单绥福率千人往援,败挫。贼趋郡城,元度退走。国籓奏劾,褫职逮治。会浙江巡抚王有龄奏调援浙,元度不待命,回籍募勇八千,号安越军。将行,粤匪犯湖南,巡抚文格留其军守浏阳,偕诸军破贼,诏赏还按察使衔,并加布政使衔。

会杭州陷,王有龄死,诏左宗棠代之。元度率军入浙,与李定太守衢州,授浙江盐运使,署布政使。国籓以元度罪未定,不听勘遽回籍,复劾革职,交左宗棠差遣。言官再论劾,命国籓、宗棠按治。国籓奏:“徽州之失,元度甫至,情有可原。”

宗棠疏言:“杭州失陷,非因其逗留所致。惟落职后求去索饷,不顾大局。”论遣戍。沈葆桢、李鸿章、彭玉麟、鲍超等交章荐其才,代缴台费,免罪归。同治初,贵州巡抚张亮基奏起剿教匪,以功复原官,擢云南按察使。光绪八年,丁母忧。服阕,补贵州按察使,迁布政使。十三年,卒于官。

元度擅文章,好言兵,然自将屡偾事。所著先正事略、天岳山馆文集,并行世。

清史列传卷七十六循吏传三李元度

李元度,湖南平江人。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大挑二等,选黔阳县教谕。

咸丰三年,曾国藩调理营务。四年,以克复湘潭功,保知县,加内阁中书衔。从攻半壁山,夺田家镇贼巢;保同知,赏戴花翎。是冬,曾国藩率水师入鄱阳湖,为湖口贼所阻,别股由小池口袭我军;而大风复坏战舰数十,事急不可支,元度强掖国藩渡江。五年正月,入南昌,整水陆各军。曾国藩遣元度会攻湖口,伪翼王石达开、伪北王韦昌辉挟全力来争;元度力战却之,获伪帅谭友盛、袁蕃邦。八月,遂复湖口。六年二月,贼分窜进贤等县;元度率水陆诸军大小五十馀战,复进贤县城、进扼贵谿,以固浙东饷道。十一月,因宜黄、崇仁失守,以知县降补。七年二月,贼纠众三万自安仁来犯,大战於鹰潭,斩首数千级;赏还花翎,给同知衔。九月,以力解贵谿城围,复原官,加知府衔。八年正月,捐陞道员。二月,湖北巡抚胡林翼疏调援浙。七月,以分兵解衢州围,记名遇有江西道员缺出,请旨简放。旋移防玉山,会贼大至,守卒仅七百;元度列陈堵勦,炮伤左颊,不少动。贼砌垒与城齐,架炮轰击;坚守两昼夜。詗知贼穴城,令小西门至北门每二丈穴一洞,横出城根下,选壮士持短兵昼夜蹲伏,眠食悉更代。众莫喻其意,元度晓之曰:『贼穴城,必横长十馀丈;我先伏隧以待其至,是隧十丈而与吾值者五。贼至接以短兵,可立毙也』。隧穿及洞,伏兵殪二贼,隧隘为尸所壅;馀贼不能出,灌以水,歼焉。贼知术败,西窜德兴。寻福建浦城大股贼北窜广丰,元度派兵力却之。时曾国藩奉旨援浙,疏陈元度获胜情形;谓「能以孤军支持东路、力保两城,有裨大局」。得旨:加按察使衔,赏「色尔固楞」巴图鲁勇号。九月,命以浙江道员缺出,请旨简放。十年闰三月,敕元度赴浙江,交巡抚王有龄差委。六月,授温处道。会曾国藩移驻祁门,疏调元度会勦;改元度徽宁池太广道。八月,至祁门。时伪侍王李世贤陷宁国,守将周天受战死;元度至徽州未十日,徽城继陷,革职拏问。十一年十二月,杭州将军瑞昌、浙江巡抚王有龄合疏调元度援浙,诏如所请;其应得失守罪名,仍著曾国藩查办。时元度已回籍募勇名,曰「安越军」。三月,伪忠王李秀成扰江西、湖北,元度驻军浏阳以保湘境。五月,贼逼湖北省城,总督官文、巡抚胡林翼檄元度进勦。元度称『连复通城、崇阳、蒲圻、通山,自驻崇阳,以七营留通山,分军进克义宁』;官文据以入奏,命赏还按察使原衔。元度又称『克江西新昌、奉新、瑞州等城』;再加布政使衔。九月,元度始入浙江。李世贤纠众扑江山、瞰衢州,元度率九营会左宗棠分兵肃清江山、常山。同治元年正月,授浙江盐运使兼署布政使;二月,擢按察使。以道梗,均未抵任。三月,两江总督曾国藩疏劾元度获咎後擅自回籍,在义宁、瑞州并无打仗克城之事,又节节逗遛、援浙不力;有旨「即行革职,免其治罪,仍交左宗棠差遣委用」。十一月,浙江省城陷,以御史刘庆论劾,谕左宗棠查办;寻疏言:『杭州失陷,非元度逗遛所致。惟元度由平江、通城尾贼而来,并未与贼接仗;贼去後,辄饰报胜仗,克复城池。迨经曾国藩奏劾落职後,悻悻求去,逼索欠饷,失人臣体』。得旨:下部议罪,发往军台效力。旋以前功,免其发遣。

五年,贵州逆苗及黄号、白号等匪构乱,蹂躏思南、石阡、思州、遵义、铜仁五府;巡抚张亮基疏调元度入黔。时贼已扰及湖南沅州,而老巢在荆竹园,大、小■〈屯上土下〉居其前;白号贼踞秦家寨,黄号贼踞觉林寺。四月,元度率十二营以往。六月,攻大■〈屯上土下〉,破之;小■〈屯上土下〉贼乞降。元度以大、小■〈屯上土下〉河道上通石阡,由两江口入牂牁江;遂造战船,创立水师,扼江西以拊荆竹园之背。又立贵新营以处降众,分军勦平大园子、广家山、马鞍营三寨;命赏辽原衔、顶戴。九月,荆竹园贼窜石阡;元度破之於石灰坡,连克铙钹顶等六寨。六年四月,白号贼安雷钵以五十一寨降、覃德徵以二十寨降。五月,贼攻尖山■〈屯上土下〉,以千馀人犯三道水、以三千人犯枣子坪及大顶寨;元度分兵夹击,贼败走入园。时疠疫流行,弁兵病亡相继;巡抚刘琨以顿兵日久奏劾,元度降三品顶戴。十一月,克官塘。十二月,克八宝营。七年正月,克荆竹园老巢,斩首逆萧桂盛等,乘胜平罗家巖;赏复原官并顶翎。嗣分军进薄秦家寨,毁高固巖、安家坨、班鸠顶、七星关各垒,擒秦崽崽正法。先後克三十六寨、招降百十一寨,安抚万八千馀户。四月,遣将攻觉林寺克之,诛伪英烈侯田修德;金堡庙二十五寨、牛头滩五十三寨悉降。又克偏刀水,伪黔王何继述伏诛,出难民八千馀人;贵东肃清。旋授云南按察使,以终养开缺回籍。

光绪八年,丁母忧。十年,法、越构乱,彭玉麟以兵部尚书督办广东海防,延元度赞理营务;乃建议堵塞虎门海口,又定沙基洋行案,遂归籍终制。

十一年六月,授贵州按察使;疏陈筹饷之策十、筹防之策十。其「减漕运略」曰:『唐初,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其後兵日多,漕米亦日多。裴耀卿、刘晏所讲求,半为养兵计也。宋都汴京去江、淮不远,劳费尚轻。元行海运,初止四万石,後至二百馀万,亦无甚劳费;劳费自明始。永乐九年,会通河成,引黄河以济运;劳民伤财集集竭天下之全力。圣朝定鼎北京,仍沿明代旧制,岁漕南米四百万石;二百四十馀年,帑项之耗於漕与河者,不可以数计。设官既众,丁役且繁;其给漕费也,非四十金不能运米一石--入京仓,视秦之三十锺、汉之十馀锺,古今一辙。而米在京城,每石不过值二千馀文其余馀皆成虚掷。况漕之利病在河,河不治则漕不能治。国家经费,以黄、运两河为漏卮;而又无十年不决之河,故漕与河尝交受其敝。今黄河北徙,天意既析河与漕为二,应请敕议改章。除直隶之通州、天津二所、山东之济宁、东昌、临清、任城、德州五卫、濮洲、东平二所密迩京畿,无虞阻隔,照常运米径解通仓计共六十五万三千二百二十九石,其馀江南、江西、浙江、湖广岁额三百三十馀万石并随漕耗米概行折色,照见定折价每石一两四钱--或酌加数钱共折银五、六百万,责成各粮道徵收解部,由仓场总督酌设招商局,奏定时价陆续采买麦石,仍储京仓;凡官俸、兵食愿领银者,照折价给银。京东产米,海船多贩往南中;闻都城需米,自必源源而来,自购亦易。其需米者,尚有六十馀万石以给之。俟十年後,官民交便,则直东漕运可一律改折;於仓储、民食两无所损,而裁员弁、汰标兵、罢运船、免丁夫、省挑濬所节省者,岁约数百万,可以充海防经费,造船、铸炮、练兵矣。查湖广、江西各漕久经折色,其纳米者惟浙江及江宁四府之百三十馀万石、江安粮道之十万石而已。然则因势而利导之,概行折色,实亦非创举也』。其「办屯田略」曰:『漕法既改,则两江、两湖、浙江共三十七卫、八所,请照湖南三厅屯田章程改卫为屯。即认耕所受之屯田、屯租照入官地亩勘报,大约每亩收租榖一石折银五钱,计两江、两湖、浙江各卫所应有田五百万亩,岁可得银二百五十万。其通州、武清、宝坻、香河、东安、永清六州县共六千馀顷,每顷收租十石,岁可收麦六万石。此外,山东、直隶凡曾给地亩者,均照麦租章程办理。是改漕法,即以兴屯田也』。其「裁员弁略」曰:『河运既停,则漕督自可不设。此外,凡与总督同城之巡抚,亦皆可省。查总督、巡抚昉自前明,因事设官,事定则罢;中叶始为定额。国朝因之,然督、抚多不并设。如川陕、川湖总督所辖,亦时有分合。直隶初设巡抚,後改总督。浙江曾设总督,後改巡抚。甘肃旧有巡抚,後以总督兼之:皆因时制宜之道也。督、抚权位相埒,同城者意见每多不协,属吏亦无所适从。应请敕议将同城之湖北、广东、云南三巡抚裁并,而各以总督兼之,以一事权』。其「辟台疆略」曰:『台湾在明为日本所踞,荷兰夺之,郑成功又夺之。康熙中,始入版图。其地土产繁盛,可富可强。沈葆桢开辟一府、四县,未竟其功;其实生番之地,可尽辟也。今法人曾踞鸡笼,日本狡焉思逞,则台湾实必争之地。应请敕议令福建巡抚专驻台湾,将台北一律开辟,可为东南重镇』。其「修炮台略」曰:『各要隘皆筑炮台矣,而合法者少;惟广东虎门新造者,众称坚固。凡筑台必兼顾上下流,敌船来则迎击之,过则背击之。西法有作馒头形者,曰圆炮台;作弧角形者,曰尖炮台;作磨盤形者,曰旋炮台;作偃月形者,曰弯炮台;作「之」字形者,曰曲折炮台。炮垒中作隔堆,使敌炮横击不得。炮位行列宜疏,炮门宜外小而内大,炮房宜前高而後低;架宜灵活,基宜坚实,顶宜覆釜。前宜交角,上宜挖孔以透烟,旁宜分仓以储药。前有垣,宜坚厚;後有径,宜纡曲。放炮则宜准算数,勿轻糜子药:此其大要也』。其天天公使略」曰:『通商诸国,既各有使臣驻之。然华人之经商、佣力寄寓外洋者,计吕宋噶罗巴一岛约十万人,美国旧金山及其近埠约十四万人,越南之西贡、河仙及暹罗等处约三十万人,古巴、秘鲁各十馀万人,皆遵用国朝正朔、衣冠;而洋人因其势孤路远,辄肆欺陵。前者闽中兵船游历东南洋,客居吕宋之华民鼓舞欢呼;一处如此,他处可知。应请敕议:凡华民寄居之地,人多者设公使、少者设领事。遇有欺陵等事,照会该处有司遵公法以判是非;华人有滋事者,亦照例惩之。更宜就地取才,令其团练壮丁,协同操演;择其尤者,咨给顶戴:则人争自奋,更有无形之益也』。疏入,命下所司择要议行。元度既履任,执法无所屈挠。先是,正安胡先科、普安胡瑞廷皆由降贼保官,充练长,恣睢杀人,以百数计;瑞廷尤残虐,有司莫敢诘。元度擒治之,论如律。贵筑令以贿脱死囚,仁怀令纳役女为妾而毙役夫妇;元度均从严劾抵。绥阳、遵义教民擅杀人,激众怒,毁教堂;问官庇教。元度谓「无论为教、为民,杀人者死」;勒教士交凶徒,置之法。十二年,署贵州布政使。清查丁粮,将及九成;下部优叙。十三年二月任命贵州布政使。筹立蚕桑局,议办清谿县铁矿。

九月,卒。初,提督孝顺、署贵西道于锺岳、绥阳令崇璟先後殉难及其他宦游死者二十馀家皆厝柩省外,贫不能归葬;元度筹资返其丧及子女,而请建十忠祠,以孝顺、崇璟、于锺岳、佟攀梅、桂林、鹿丕宗、石均、戴鹿芝、石虎臣、江炳琳合祀焉。元度在军几二十年,未尝妄杀人;凡缚贼,必亲鞫解释者,十尝七、八。各省州县上控株连待质者,久羁多死;元度在籍议设候审所。贵州巡抚黎培敬以其事入告,得旨通行。平江界湖北、江西,为长沙门户;元度仿唐府兵法,立合防局,有警丁壮咸集,无事则归农。光绪四年,会匪将犯长沙;元度率乡练堵截,擒渠魁数十人,散党万馀人。十四年,附祀曾国藩祠。

其他作品

著述

李元度转战南北,四处奔波,阅历丰富,熟悉社会民情,为治学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他热爱文史,即使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之际,仍笔耕不辍。著述有《国朝先正事略》、《天岳山馆文钞》、《天岳山馆诗集》、《名贤遗事录》、《四书讲义》、《国朝彤史略》、《南岳志》、《同治平江县志》等30多种1500多卷。最有价值者当属60卷《国朝先正事略》,其中收录了清朝开基至同治200余年间1108位人物,分名臣、名儒、经学、文苑、遗逸、循良、孝义七类,采其勋绩议论、嘉言懿行,每人一传记之,林则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张问陶等人传略皆在其内,颇具史学价值。另外,40卷《天岳山馆文钞》,集中记载了平江县的碑、传、志,保存了大量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杜甫卒地的考证,自成一家之言,难能可贵。

轶事典故

海防思想

光绪10年中法战争时应彭玉麟之邀出任广东防务,建议堵塞虎门阻法军海军。11年六月补贵州按察使,上疏北京有关东南海防建言:

沿岸仿外国广修炮台;为筹备海防饷,建议改江南漕运为折色;为防法国、日本犯边,福建巡抚需改置于台湾;裁汰冗官,废督抚同省城之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授权权于总督;于国外华侨居地,广置公使或是领事。立意虽好,唯开罪既得利益者众,朝廷碍难采纳实施。

趣事传说

平江至今流传着李元度的不少趣事与传说,尤以“对字”趣话,令人拍案称奇。相传一天黄昏,李元度散步遇到一位江夏刘秀才问路。李嫌其语言唐突,以白眼待之。刘秀才只好和颜低声借问姓氏,李脱口而出:

“骑青牛,过函谷,著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

秀才答道:“斩白蛇,入咸阳,兴汉家四百载,高祖是刘。”

李元度大惊,忙向前询问:“足下何处人氏?”

秀才答曰:“江夏”。

李元度问:“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一,是第二?”

秀才沉吟片刻,答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弟本儒人,不在前,不在后。”堪称出句巧,联句妙,唱和相宜,情趣相投。自此,李刘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